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弹歌》之“续竹”不可作“属木”,“逐害”不可作“逐肉”,《弹歌》非为黄世歌,《弹歌》只能是后世追记或臆测古代之情况而形成之作品,而且《弹歌》的产生不会早于周代。《弹歌》的主题不是猎歌,而是孝子驱赶禽兽的悲歌。褚斌杰关于《弹歌》的高论特别值得学术界反思,几部中国文学史关于《弹歌》主题的错误论述也值得学术界反思。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青春之歌》向我们描绘了上世纪30年代北平大学生们富有激情的革命生活。同期在港台海外热读的《未央歌》以西南联大为背景描写出抗战时期年轻学生的理想生活。两书都精彩地描绘出战火纷飞年代的别样青春。本文试图通过对两部小说的比较,探讨在不同文化影响下,青年人思想的相同与差异。  相似文献   

3.
《石鼓歌》为韩愈七古名篇,前人多所评赞,然对于其主旨的分析把握稍显隔膜;《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是辛弃疾咏物名篇,该词不仅多处化用韩愈《石鼓歌》诗句,而且立意构思、主题思想也皆从韩愈《石鼓歌》脱化而来。从辛弃疾《归朝欢》我们可更清晰地把握韩愈《石鼓歌》之"诗心"。  相似文献   

4.
汉《郊祀歌》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由于武帝本人一生好大喜功,深受谶纬的影响,好听方士之言,渴求长生不老,这些深刻地体现在《郊祀歌》里。本文通过详细的论述,揭示《郊祀歌》的符瑞意蕴。  相似文献   

5.
在《天真之歌》中布莱克用"土造水笔"重塑童心,开启了天国之门,充分表现了一种深广的宇宙和谐观,即人在心灵中有童心引导的与上帝关系之和谐,与他人关系之和谐,与大自然关系之和谐。《天真之歌》所蕴涵的和谐观与儒家思想内核具有契合之处,即人类心灵中主客体关系的内在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在欧阳修众多的诗文中,难能可贵的有一首专门描写日本刀的《日本刀歌》。《日本刀歌》不仅有相当的文学价值,还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日本刀歌》是中国文人对中世日本文化的一种诠释,更是研究古代到近代的中国文人的日本观、中日关系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资料,所谓"以诗证史"者云。欧阳修的这番诠释,也影响了直到明清为止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日本观。本文将试着结合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知识,对诗中诠释的日本文化及中日交流作一个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朱敦儒词集《樵歌》中具有深沉强烈的洛阳情结,总体上显示出深厚的洛阳地域文化特色:词中的山林气息、风流生活和终生对洛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以及他在洛阳所形成的闲旷的文化心态、高雅性情、梅花情结等,都与洛阳文化密切相关。洛阳文化对于丰富词的创作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梯玛歌》的哲理思维初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家族《梯玛歌》的哲理思维的内在动力机制是灵魂需来,心理激活是臆造探索。思维模型是整体构建,思维定格是动态反对;它的功能目标是塑造人的自我中心,阐释人对宇宙无限的终极答案,延伸人的生物本能;它通过树立坚决的决心和信心、完善和谐社会、崇尚艰苦奋斗来实现其目标,具有极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文学大师加尔西·马尔克斯的经典之作,被公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品,而《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的获奖小说,不少评论家认为她的作品也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就两部作品的色彩和艺术手法而言,这两部小说都是成功地将魔幻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不朽作品  相似文献   

10.
《看不见的人》的文本分析多关注于从小说的象征意象、叙事话语、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等方面来解析这部作品。通过分析一个黑人青年真实的成长历程和成长经验以及小说中的莱因哈特和“祖父”角色的塑造来探析小说的主题:解读现代人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即个体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各种外在因素所导致的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现代人的孤独感和生活焦虑,失去自我、被人视而不见的生存状态成为现代人的普遍命题。  相似文献   

11.
泥土的微笑     
一天,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放学回家,我发现他鼓着个腮帮子,便问:“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  相似文献   

12.
《青春之歌》是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出版之初就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论争,从工人到党的文艺官员都以不同方式介入了这场论争。论争一方面体现了不同文学观点之间的碰撞,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象征资本的争夺和博弈。论争的结果是《青春之歌》的修改、再版和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从论争到修改,《青春之歌》完成了"集体写作"的过程。这一方式是社会主义文学实践和意识形态再生产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13.
50年代小说《红豆》和《青春之歌》都描写了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 ,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 ,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 ,是对当时“革命 +恋爱”小说模式的反拨。但那个年代的作家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 ,她们的思想和创作都无法避开“为政治服务”的套路 ,爱情则成了神话 ,而且一旦背离了革命 ,将必然走向崩溃 ;只有依附于革命 ,爱情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 ,欧洲中世纪法国史诗《罗兰之歌》是中古英雄史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它通过塑造罗兰的形象 ,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时代精神 :虔信上帝、忠君爱国、崇拜英雄、珍视友谊 ,反映了基督教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人类自身问题的思考 ,也反映了英雄观念的转变。这些既基于基督教意识 ,又超越了基督教意识。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海伦.加纳创作初期致力于塑造女性形象,构建女性的主体地位。而最新的小说《空余的房间》在构建女性主体地位的同时,通过两位老年女性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和与死亡进行的抗争中发生的冲突,探讨女性友谊和女性关怀。论文通过对其早期和末期两部小说的对比研究,分析作家女性主义理念的变化和不同的叙述特色。  相似文献   

16.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千古绝唱。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现了丰富的文学意蕴 ,具有超越有限的品性  相似文献   

17.
18.
湘西北土家族《摆手歌》中记载的《制天制地》和《雍尼补所》两则创世神话,在叙事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人类一开始就与宇宙同在、与神同在;最终形成为"社会人",经历过了一而再、再而三的过程;由此凡是对氏族的繁衍、生存有利的事情就被认为是善的,反之则被认为是恶的。这些叙事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徐渭(1521-1593)是明代著名的剧作家、画家和诗人。本文立足于他的杂剧《歌代啸》,并参考其它戏剧作品、戏曲理论以及艺术作品,探讨晚明"混音"现象。  相似文献   

20.
死亡是德国民族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最基本的主题和意象,也是其审美价值的出发点。死亡的恐怖和丑的背后隐含着史诗的创作者对真、善、美的表达。哈根之死和许特格之死表现了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崇高之美。西格弗里特和克里姆希尔特的死亡以及尼伯龙根宝藏的失落除了与个人命运的悲剧相关,还隐含了民族命运、民族性格的悲剧以及性别和人性的悲剧。史诗中的狂欢是向死的狂欢,表现了德意志人独特的死亡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