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的进程离不开法律服务,从事专业法律服务的人员大有可为。城镇化的进程伴随着各方利益的博弈并变动,是法律服务必要性的根本与本质。在城镇化进程中,法律服务必要性的具体表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城镇化的要求,新型城镇化要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资金推动的发展道路;二是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要求,农民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护是新型城镇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三是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此为新型城镇化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三个误区:土地征收是城镇化的前提;土地换社保是城镇化的保障;农民"被上楼"是城镇化的结果。误区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宪法和基本法律规定的模糊、不合理及立法的缺失。具体完善措施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落实到农户或个体农民;提高补偿标准,建立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机制;完善现有立法,确认和保护农民选择适合生活方式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农村宅基地流转是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了现有法律对宅基地流转的可行性,进一步明确了宅基地流转的政策障碍和法律操作困境,逐步探索宅基地正常流转的法律出路。  相似文献   

4.
农村发展在法律上有其特殊性,保留农村也有现实必要性。农村发展不宜仅以城镇化为目标,应在参照国外经验和审视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限制政府对城镇化的主导权、农民权利市民化、保护农村环境以及保护农村文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5.
依法保护农民权益是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依法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是党、人大和政府等主体对农民民生需求进行全面识别,依法保护农民权益的关键是政治、法律和行政三个表达维度对农民民生需求进行准确表达。当前中国农民权益法律保护陷入保守化、碎片化和非均衡化困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当以农民“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拓展农民权益法律保障范围,确立农民“乡村振兴主体”的法律地位,激发主体性,同时优化保护路径,实现政治、法律与行政三个表达维度的系统整合。  相似文献   

6.
进城落户农民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影响中国21世纪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弃地入城"到"带地入城",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权益已成为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基于建立有效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权益的机制和制度体系这一研究目的,通过采取跨学科研究、实证分析、比较研究、价值分析等研究方法,发现"进城落户农民"是农民由身份性向职业性转变以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地域流动、生存方式变革的结果,进城落户宅基地权益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财产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宅基地权益保护状况是影响农民是否愿意进城落户以及进城落户后是否放弃农村土地权利的重要因素。研究建议:针对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权益保护主要面临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不完善、部分相关制度缺位、宅基地权利缺乏有效实现形式、退出宅基地的相应补偿不合理、相关救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需引入协同保护理念,加强宅基地使用权及司法救济制度建设,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有效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宅基地权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土建筑保护面临全球化、城镇化等因素带来的威胁。乡村治理中的乡土建筑保护,需要协调来自国家与社会、农民与市场几个方面的力量,既从全局上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也要依靠基层政权,在乡村治理中通过居民的积极参与,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是农民权益保护的主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需要立足法治化路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地方性立法是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法治化路径的重要部分。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地方立法经验,主要体现为贯彻上位法、凸显地域性,过程民主化、内容创新性,适应客观需求、体现探索性。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地方性立法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未来的地方立法将完善体系化、减少分散化,创新区域立法协同性、降低立法成本,注重法律清理、防止法规冲突,回归人本性、防止唯地化。  相似文献   

9.
农民权益保护需要法律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民权益保护方面长期存在的法律上的缺位,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法律上越来越成为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一、农民财产权益保护问题财产权是自然人求生存的权利的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提高农民市民化意愿、满足农民市民化诉求。农民市民化是农民扩展自由、拓展选择集以提高可行能力的重要途径。农民市民化为释放农村土地资源,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创造条件。农民市民化的规模和速度需要与经济发展速度和政府财政承担能力相适应,农民群体分化速度要适应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群体分化的动态均衡。因而,在农民群体分化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以及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分享。农民市民化和农民职业化是农民获得发展以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重要契机,所以应注重实现农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互动。  相似文献   

11.
土地征收关系到农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因土地征收而引发的民事纠纷逐年增加。究其原因,赔偿制度的不合理、法制的不健全、失地农民就业难和农民思想的转变难是引发土地纠纷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实现农民向市民角色的转换,必须解决好土地征收问题,进一步完善土地法律制度并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为中国农村的长治久安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基于贵州省1796名农民城镇化意愿及响应能力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农民支持或响应城镇化建设.影响农民城镇化意愿的正向因素主要为子女教育改善、自身发展、交通便利、个人生活质量改观、收入提高.影响农民城镇化意愿的负向因素主要是城市消费水平高,生活成本增加;无力解决住房问题;就业难;治安不好,污染较严重;难以享受基本的保障.此外,性格、情绪稳定性、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和依赖关系等心理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城镇化意愿.因此,应通过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其子女教育现状,丰富进城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进城农民心理健康水平等措施,消除农民对城镇化的担忧,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城镇化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和农村各种资源要素逐步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农村城镇化过程必然会对农地利用产生深刻的影响,引发系列问题。论文立足于湖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阶段、过程分析,研究和探讨了湖北省农地利用的变化及其趋势、农地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论文并以湖北省农村城镇化顺利推进、农用地有效利用与保护、湖北省城乡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了湖北省农地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基本模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是历史的战略性选择。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催生政府强行征地欲求,加速农地数量的减少,加剧农地质量的下降。合理调整城镇化建设与农地保护之间的关系要求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集约用地,必须规范政府的供地行为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农民权利的有效保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农民在政治参与权、土地财产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方面的保障不足。农民权利缺位的根源在于歧视性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宪法和法律保护的缺位、农民法定的维权组织缺乏以及农民维权意识与能力不强。为了真正保障农民权利,政府需要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强化对农民权利的法律保护,建立农民的维权组织,培育农民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可以拉动内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农业走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意义重大.但城镇化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土地财政格局下有可能被扭曲成“房地产化”,成为地方政府强拆的借口.必须警惕借城镇化打农民土地的主意,警惕实践中演变成一种运动.城镇化建设应当是一个自然演进的系统化工程,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必须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权;必须保障农民平等的享有市民的权利;必须保障农民的救济权.城镇化过程中,政府主要任务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创建法治政府,搭建要素市场平台,解除约束农民进城的制度性束缚.城镇化的具体过程应交给市场主体,由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来用脚投票作选择.  相似文献   

17.
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如何开展城镇化农民和留守土地农民的安居乐业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道路问题,如何对待和处理由城镇化产生的中小企业的问题,均值得关注和思考。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权益是农民生存、生活、生产的有力保证。当前,农民权益的行使、享受还受到较大的制约,农民权益处于一种相对缺失的状态。农民权益的相对缺失有制度、政策等各方面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了农民的权益不完整,应有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为此,必须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建设,保障农民权益,实现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19.
国家大规模征地奠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也产生出农民失地、征地冲突等社会问题。人的城镇化本质上是农民脱离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对比珠三角、苏南和浙江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不同的土地开发模式深刻地影响当地的城镇化形态。珠三角地区由农民主导的开发模式滞缓了农民的城镇化,苏南地区由政府主导的征地开发模式促进了农民的市民化。站在人的城镇化角度看,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转为城市用地具有一定必然性。在征收的过程中,由于征收是政府的强制行为,在行使征收权的时候自由裁量权没有得到很好的限制,出现了大量滥用土地征收权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法律的初衷,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所以,必须对征收的过程做出具体的法律指导,加大执行力,合理限制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并且应用大众传媒进行政务公开,进行社会监督,对违规操作进行行政复议和司法救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