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妥协世俗,扩展生命以用世的现实自我与摆脱名教、回归生命本真的生命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陶渊明《饮酒》诸诗中一系列意象的深层结构。在《栖栖失群鸟》等诗中,现实自我与生命自我表现为两种对立的精神状态与情绪,以鸟儿与松(菊、兰)的意象表现出来;在《有客常同止》等诗中,生命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幻化为“一士”、“一夫”两个人物意象;在《结庐在人境》等诗中,生命自我摆脱战胜了现实自我,其澄明、宁静,自由欣悦的本真状态投射生成一系列浑然灵妙的诗歌意象,构成陶渊明诗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09,(3):28-32
朱元璋为何要写《醉学士诗》 如果在开国皇帝中挑选大老粗,首选人物必是朱元璋。但就是这么一位粗人,居然仿效屈原的骚体,写下一首《醉学士诗》: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神秘的隐语,诗谶在《红楼梦》中有广泛应用。较之此前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诗谶书写具有数量多、叙事灵活自如、语言似通非通及句式整齐的特点。在《红楼梦》中,作为一种预叙方式,诗谶增强了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悬念感,暗示了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使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4.
18世纪伟大作家曹雪芹,以其杰作《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推向高峰。作为古代小说家,曹雪芹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然而,曹雪芹的文学造诣不仅限于小说,由《红楼梦》作品看,他对诗词曲赋等亦有高深造诣。《红楼梦》人物的诗词曲赋各极其妙,且切合人物个性,就说明这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曹雪芹独创,但也广泛吸取了以前文学的艺术营养。以下就《红楼梦》中的二首词曲与前人对比,看曹雪芹对古代文学的继承、革新、创造。一、《红豆曲》与黄花女儿乩坛诗《红楼梦》第28回,写贾宝玉在冯紫英家酒宴上,喝了一支没标曲牌的曲…  相似文献   

5.
“人面桃花”的衍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经孟的《本事诗》一落实、渲染,人面桃花的故事遂广为传布。宋金元时期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今不得见;就明清时期此题材的戏曲创作而言,则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谨守《本事诗》规模,情节简单,重,点突出,注重人物心理刻画,但有单薄之嫌;一是增添人物事件,内容繁复,排场热闹,但却愈来愈远离人面桃花故事的重心,甚至喧宾夺主。这是人面桃花故事题材本身的某些先天性不足所致。若变换一个角度观察,则后一类剧本中之喧宾夺主者,实际上已经变为另外一种剧作,也自有其独立存在之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于王梵志传说的探源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桂花丛谈》、《太平广记》转引的《史遗》王梵志传说,是研究王梵志诗的一条基础材料。半个多世纪来,中外学者对这条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由此明显地影响到他们各自的观点趋向。本文认为,《史遗》传说是一个流传干当时民间的神话故事,它的主要情节系附会佛经“柰女降生”故事而成,连“梵志”这一名字也是对佛经原型中人物称谓的袭取。探明了该传说的来源,殊有助于我们弄清王梵志诗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7.
"上善若水"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博大精深,富含哲学智慧;而媚兰是美国现代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飘》中的重要人物。本文通过分析,揭示出媚兰的处世方式与"上善若水"思想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诗经》在编订传习过程中发生过一些简次错乱的问题,《大雅·卷阿》就是由于错简将原来的两首诗误合成了一首诗。考察诗的描写内容、句法形式、叠咏特征、人物身份的不同,援引《诗经》内证,纠正《卷阿》的错简,恢复《诗经》文本之原貌。  相似文献   

9.
历代多从比兴、用典分析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文章认为不论是比兴还是用典,都离不开意象的运用,意象在《咏怀》诗中是非常典型的。文章将《咏怀》诗中的意象分为六大体系:日意象、鸟意象、植物意象、道路意象、神仙意象、自创人物意象,由此分析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群,形成了《咏怀》诗广阔的审美潜能,也是其诗歌魅力的真正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上尉的女儿》在构思、人物塑造和风格上都具有独特的诗的气质和情韵,反映出诗的审美特质,给人很深的诗意感受。  相似文献   

11.
在《红楼梦》的第五十一回里,薛宝琴所写的十首怀古诗,应当作诗谜来看待.文中将十首怀古诗与十二金钗正副册中的判词、"群芳开夜宴"回中的酒令、签注,以及《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相对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悲剧形象,曾经两度出现在郭沫若的笔下。一九二○年写了独幕戏剧诗《湘累》,一九四二年又写了五幕话剧《屈原》。郭老一生,作剧二十(我把剧诗也算在里边),而获得这种一写再写之幸的历史人物,除了聂(?)姊弟(剧诗《棠棣之花》、话剧《聂(?)》、话剧《棠棣之花》),也只有诗人屈原了。《湘累》是五四时期诗名远播的《女神》中的一篇剧诗,《屈原》是他在抗战时期六大史剧的压卷之作,创作时间相距二十余年。那么多年以后旧题新作,自然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这里想就两篇作品从悲剧的诗到诗的悲剧,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有两首写到了“佳人”,但历来论者对其意蕴众说纷纭,且少有人触及这两首诗所具有的内在关联性。阮籍《咏怀诗》十九中的“佳人”和《咏怀诗》八十中的“佳人”,在内在意蕴上是一致的,是阮籍根据魏晋人特有的审美标准构建出来的理想人物。她融和了庄、屈精神,体现了个人仪态形貌之美与内在才能、气质、人格之美的统一,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体现。不同的是,《咏怀诗》十九写的是这种理想的构建,《咏怀诗》八十写的是这种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诗歌研究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即: 鲁迅的几首诗——《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大野多钩棘”)、《湘灵歌》“与‘长沙事件’有密切关系”,并且循此深论,认为这些诗与杨开慧同志的壮烈牺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我国两千五百年前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各类诗中都刻画出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诗经》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丰富的,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是多样的。《诗经》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是通过动作、貌、言语、心理描写等。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在《新列国志》的创制过程中,发挥《左传》“借言作断”之法:一方面,将春秋义理融入人物话语,明白显豁地反映历史真相,寄寓是非论断;一方面,借鉴《左传》中“君子曰”的模式,以髯翁、髯仙、史官、史臣等身份进行讽咏,或出以己意,或引经据典,以有诗或无诗的评论,增加内涵与意趣。他力图经史融合,藉由小说实现儒家道德伦理的大众教化,提升了列国小说的品格,确立了《新列国志》在列国小说演进过程中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如果说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人物身上有着某种原型,一般人肯定会大感惊诧,连作者本人也没承认过。但按照“原型批评”家们的理论:“诗只能从别的诗中产生,小说只能从别的小说中产生”“艺术作品不是某个艺术家个人的凭空创造,而是传统的产物”如果把沈从文湘西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青春少女形象放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大坐标系中,我们会清楚发现她们与屈原《九歌》中的“山鬼”、“湘君”、“湘夫人”及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在精神内质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对应关系。那么,何谓原型呢?著名加拿大学者N·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一书中指出原…  相似文献   

18.
浪漫主义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华兹华斯的《独自云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名作《独自云游》堪称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对这首诗的自然主题、情感与想象力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诗的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发现华兹华斯自然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人与大自然相依相伴,大自然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大自然是人类的羽友、良师和保护者,从而唤醒我们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  相似文献   

19.
南宋王质是宋代《诗经》研究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总闻》是他历时30年而编撰的学术专著。在当时的语境和个人因素背景下,他以半生的心血潜心阐释《诗经》而撰成《诗总闻》一书的动因有三:一是感于时政,以《诗》训世;二是仕途失意,寄寓悲愤之情;三是不满他人训释,自立新说。  相似文献   

20.
李颀是盛唐的优秀诗人之一。人物素描诗是他诗歌创作成就中突出的一个方面。在李颀以前,写人物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人物外貌描写。《诗、卫风、硕人》连用五个比喻,描写出一个美丽动人的妇女形象。《楚辞》中《招魂》、《大招》。汉乐府、魏晋文人的一些作品,都用铺张夸饰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人物外貌,形象也都是美丽动人的。而由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