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重视思想理论教育是我们党在战争年代就已形成的优良传统。五、六十年代,邓小平多次论及学校思想理论教育问题,强调“要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犤1犦随后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极大破坏。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新强调学校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鉴于“四人帮”“严重地损害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败坏了学校纪律”,邓小平主张,“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大量史实论述了托尔斯泰“自由教育”思想是对启蒙思想家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托尔斯泰关于“自由教育”的理论,关于“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主张,以及重视实践、重视劳动教育、重视教材建设、提倡生动活泼教学,强调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等思想,均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贾乾初 《东岳论丛》2012,(11):19-25
王畿以四无说、现成良知说,发展了阳明的良知之学,在阳明后学中允称重镇.他在政治方面亦有系统思考,并非乏善可陈.其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一体之治”的思想,基于良知,以无欲为本,明圣学,鼓吹德礼之治,强调即业以成学;其次是“政学合一”的思想,主张以政为学、政在学中、政学不二、心平政平等.  相似文献   

4.
管仲法律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法律思想对当时以及后世都具有深远影响。他在齐国主持政治、经济方面改革的同时 ,非常重视礼义教化的作用 ,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他致力于发展经济 ,主张“案田而税” ,并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的口号。为了加强统治 ,他提倡“四民分居定业”。他反对专任刑罚 ,主张省刑慎罚。这些思想主张与后来的儒家和法家都不尽一致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嵩焘咸同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把官贪吏虐,政治黑暗看作是“致乱之源”,从而一方面极力主张“严以驭吏”,“肃清官吏之路”;另一方面也主张“宽以抚民”,反对严刑峻法.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郭氏后期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对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宝萍 《东岳论丛》2006,27(5):49-51
毛泽东同志的共同富裕思想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强调改造私有制为制度前提,以强调“破除资产阶级法权”为理论基础,以主张“先均后富,均中求富”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吴趼人“恢复旧道德”的政治主张,以孟子的民权思想为核心,同时又兼容了洋务派与改良派的思想及西方的民主科技思想。“恢复旧道德”并不标志吴趼人的消极厌世与思想倒退,而是他探求济世之术、设计建国方略的积极用世思想的体现。“恢复旧道德”的政治主张虽有局限性,在当时也行不通,但它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应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保证我们党始终做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又强调,要“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路的成功,是对毛泽东建设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具体表现在:政治上主张独立自主,提倡平等正义,重视民族团结,以及坚持灵活务实的工作作风。经济上,尚未形成完全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从50年代开始形成的追赶型发展速度,强调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等。毛泽东的这些政治、经济思想,为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奠定了政治、经济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略论司马迁的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萍 《齐鲁学刊》2000,(4):84-89
司马迁曾将自己的著史宗旨明确概括为“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而他在贯彻这一宗旨时 ,又表现出明显的道家思想倾向。在“究天人之际”时 ,司马迁以道家的天道自然观为宗镜 ,主张顺天而动 ,同时突出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扬弃了以天命为中心的神秘主义思想。司马迁强调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志在“通古今之变” ,而这又是对道家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于道家的批判精神、人格独立意识和抱朴守真思想 ,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成为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另外 ,在社会政治观、人生理想以及文章风格等方面 ,司马迁也颇得道家思想之沾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