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行政法治认为,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中相互对立,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对立的概念却发生了变化,即行政主体和相对人之间不是隶属关系,但也不完全是民法中的平等关系,本文正是基于如何理解这一关系的论调,提出了“行政共同体”的概念,从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性,平等性等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王坤  李丹 《经营管理者》2009,(23):173-173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民主政治的推行和福利国家的兴起,强调主体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强调命令服从关系的传统施政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越来越多手段柔和,带有引导、协商、鼓励性质的非强制性行政行为被用来管理社会、服务行政相对人。而行政奖励便是其中一种。然而,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奖励的概念已经落后于日益变化的社会实践,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此制度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3.
国家行政管理活动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为调整好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维护行政相对人的法律权益,依法行政便成为了行政管理活动中平衡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关系的天平。坚持依法行政,是国家行政管理法制化的要求,是依法治国的宪法方略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民告官",作为行政诉讼的通俗叫法,具体是指行政相对人(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不满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其他法律法规授权的主体)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相似文献   

5.
准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职权以观念表示的方式作出的间接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本文通过对准行政行为概念的分析以及对准行政行为表现形态进行列举式的归纳,使对准行政行为的研究走进现实的复杂环境中,还结合目前法律及司法解释,并从立法保护行政相对人利益角度出发对准行政行为的可诉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行政证据是非诉讼类证据.它是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证据。它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执法程序中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根据行政法律规范所设置的事实要素而收集、运用以证明相对人法律行为或事实的证据。由于行政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之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人们往往将行政证据和行政诉讼证据混同,或认为行政诉讼证据包括行政证据,或认为二者虽有区别.但区别的意义不大。基于此.阻碍了人们对行政证据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于雪 《经营管理者》2011,(7X):264-264
当今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政府职能的转变的形式,行政相对人对无效行政行为的抵抗权引起学界的关注。随着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的动摇,行政相对人通过行使抵抗权来保障自身权益的实现变得十分重要。近代自然法哲学是无效行政行为抵抗权的理论基础,外国无效行政行为理论也为抵抗权制度奠定了基础。因此,我国在此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完善无效行政行为的抵抗权制度,通过立法和建立确认无效之诉等措施,使相对人的抵抗权得到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8.
王跃平 《决策探索》2010,(12):57-57
法院非诉执行是指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时,行政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行政程序是法治行政的重要内容.依法规制行政程序是实现行政主体自我控制自由裁量权的必要之途.为了促进行政程序法治的建设和完善,必须加强行政程序法理论基础的研究.在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理论基础就是正当程序理论.正当程序理论是通行与世界法制发达国家行政程序法的共同的理论基础.我国正当程序理论的内涵即包括行政主体的法定义务,也包括行政相对人的法定程序权利.夯实行政程序法的理论基础需要强化行政主体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0.
行政赔偿作为一种对行政相对人的救济手段,在调整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讨论行政赔偿的缺陷和其"应然"范围,提出国家赔偿范围扩展的建议,以期能够更大范围的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更好的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1.
公共行政既包括国家行政,也包括社会公行政。公共行政范式对行政法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中行政相对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从行政主体方面来说,行政理念或模式由“管理”转变为“服务”,相对人由被管理者变身为服务接受者;与此相关联的,从行政相对人来说,参与行政也是其地位提高的表现和途径。和谐社会的构建正需要和促进这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抽象行政行为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因之而起的法律争议也层出不穷,但由于受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局限,此类争议的尚无法进入司法诉讼程序,以致于行政相对人的正当权益难以获得有效救济。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是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环境发展变化所提出的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钓鱼执法”事件时有发生,它严重破坏了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从行政法治的角度讲,“钓鱼执法”严重危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是公权力异化的表现。制约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违法滥用,完善行政监督体制,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行政职务纠纷,是指行政主体之间因行使职权、执行公务而在职权领域内发生的各种行政职务争议。这种争议的实质在于如何分配行政职权、划定行政权限。  相似文献   

15.
在行政行为说明理由范围上,我国应当确立以说明理由为原则,不说明理由为例外的基准。以书面形式书说明理由是最理想的方式,因为它可以确保相对人全面地知悉做出行政行为的理由,更可以作为后续的救济途径中可以依托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公路行政主体制度是公路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我国公路行政主体制度的历史,分析我国现有公路行政主体制度,对完善我国公路行政主体制度进行构想,以期对完善我国公路法制建设、推动公路法制发展做点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不是所有的拒绝郝构成行政不作为,重要是看作出拒绝行为的主体是否有为的义务和为的可能。如果拒绝的主体有义务为,也有可能为而拒绝为,此时,拒绝就是不作为,反之,就不构成行政不作为。简言之,拒绝成为不作为的前提是行政主体当为且可能为而不为。  相似文献   

18.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公开的救济制度依据我国现实情况和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我国行政公开的法定救济途径应包括自我补正、国家赔偿、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一是自我补正。依法公开自己的行政行为是行政公开主体的法定义务,应公开而不公开或不应公开而公开都是一种行政失职或违法行为,这种行为发生后,行政主体有义务进行自我纠正,  相似文献   

19.
行政主体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十分广泛,行政身份作为行政主体所特有的要素,其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的表明是法治的具体表现,同时构成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行为。法治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而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则体现为行政身份的公开。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第三人是行政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行政诉讼本身的特征加以分析,根据诉讼第三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将其划分为行政主体型、行政相对人型以及行政第三人型,既保证了法律关系的逻辑连贯性,又便于法官判断,同时也有利于诉讼第三人明确诉讼自身权利,从而更好地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