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定逃逸应当遵循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对行为人肇事后的客观行为和主观目的综合评价,从而认定其行为是否构成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2.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豢《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以及司法问题并解释对其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引起了不少争议和歧义。为了解决这些适应打击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需要,设立“交通肇事逃选罪”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
侯敏 《经营管理者》2012,(5):159+148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当前交通活动中极为恶劣的现象,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它由其其特定的法律内涵、独立的法律性质,以及独特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加重情节。由于客观情形的复杂性,我国刑法关于"逃逸行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概念上的误解和做法上的差别,成为刑事司法与理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张征 《决策与信息》2013,(10):50-50
交通肇事逃逸后被害人又遭其他车辆碰口,在不能确定被害人死亡是由第一次碰撞还是由其后车辆再次碰撞造成的情况.下,如何确定第一碰撞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5.
最近酒后驾驶、无证驾驶机动车辆导致交通事故频定,在处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法律争议,本文试图通过一些事件的法理分析来提出一些对促进交通肇事立法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博 《决策与信息》2010,(10):43-43
交通肇事罪是指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文从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罚的角度,对在司法实践中处理交通肇事罪所遇到的问题展开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精神病人离家出走及流浪者的聚增,在交通事故中被撞死撞伤的“无名氏”(即不知道其姓名、住所及乒亲属等情况)逐年增多。由于“无名氏”的个人情况一搬无法查清,因而涉及到“无名氏”培偿、医治费用支付等情况很难解决。我国法律对“无名氏”在查明之前由谁来行使主体权利至今没有明文的规定,这就带来执法的太大随意性及无法适应性。笔者就实践中发生的这类案件各地采取的不同解决方式及执法的盲点进行分析,以探求法律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曾经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河痃大学“10.16”校园交通肇事案在河北省望都县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李启铭被判6年有期徒刑,然而社会普遍质疑判决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对《刑法》第133条“逃逸”的理解之所以会得出不同结论,与人们认识这一问题角度有关。因此,要正确理解“逃逸”就必须统一基调,把握基本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逃逸式”离职具有严重的违纪违法性、明确的预谋性、极强的隐蔽性等特征,其现实危害主要体现为危害国家政治安全、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损害党和政府形象。领导干部“逃逸式”离职,主观原因是领导干部的贪婪侥幸心理作祟,客观原因是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监管制度体系不完善,现实因素则是贪腐领导干部逃逸成本低而收益高。防治领导干部“逃逸式”离职,须以思想引导、制度设计、强化执行为着力点,构筑不想逃的思想堤坝,扎紧逃不了的制度笼子,强化不敢逃的执行震慑,坚持不懈地把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1.
吴钩 《领导文萃》2010,(16):104-108
在清代,监狱的非正常死亡是非常严重的,当时这叫做“庾毙”.即在监狱里病死了。曾经当过四川按察使(主管政法的副省长)的清人张集馨在其自撰年谱上说:“前此通省庾毙者.每年不下一二千人。”  相似文献   

12.
13.
《领导文萃》2007,(7):165-165
问:非洲国家穷得丁当响? 答:错误。现在的非洲至少有17个国家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我们对非洲应该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古代人本主义的"人",是与"官"对立存在的,费尔巴哈的"人"是脱离现实的一般抽象物,马克思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我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是马克思以人本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从明星无辜“被死亡”引出虚假新闻泛滥的伦理现象,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行了阐述,然后给出一些治理虚假新闻的方法和建议,以期构建一个客观真实的新闻伦理环境。  相似文献   

17.
周安平 《领导文萃》2010,(15):133-137
德国人的脑袋为什么是“方”的?许久以来,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魏春雷 《领导文萃》2011,(23):32-35
赛亚·伯林的“并不是所有好事或所有积极的价值都是相容或相互支撑的”劝诫,提醒人们节制对某些价值的偏爱,使其保持在必要的限度内。  相似文献   

19.
吃、住、穿、性是人的第一需要。但即使为满足这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人类也须历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漫长岁月,付出如煎似熬的身心代价。据说人正是通过劳其筋骨、周而复始的劳作,使手脚分离、直立而行.使大脑日渐发育,终于成为现代人的模式。但人的现代模式是原始人进化的唯一形态吗?人在漫长而艰难的进化过程中的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哲学基础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三个主要的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人"的假设并提出了作者对于经济学中人的假设及其行为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