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钥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0(3):41-45
死亡是德国民族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最基本的主题和意象,也是其审美价值的出发点.死亡的恐怖和丑的背后隐含着史诗的创作者对真、善、美的表达.哈根之死和许特格之死表现了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崇高之美.西格弗里特和克里姆希尔特的死亡以及尼伯龙根宝藏的失落除了与个人命运的悲剧相关,还隐含了民族命运、民族性格的悲剧以及性别和人性的悲剧.史诗中的狂欢是向死的狂欢,表现了德意志人独特的死亡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孙宏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在史诗研究上,学术界长期以来有一种偏向,言必称希腊,然而德国的中世纪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相比并不逊色,它们在道德训喻上、题材来源上和战争场面的处理上有很多相似之点,《尼伯龙根之歌》也同样是一部伟大的史诗作品。在史诗的研究上,应摒弃“言必称希腊”的流弊,才是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李钥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4):90-93
德国中世纪史诗<尼伯龙根之歌>描写的战争行为刻画了德意志人特有的延续至今的军事风格和作战方式:异常勇猛、强烈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突袭和毁灭.<尼伯龙根之歌>中的战争行为与早期日耳曼人常年征战的生活状况有关,也根源于日耳曼人与生俱来的强烈的不安全心理.这些战争行为一直保存下来,后来演变为德国军队的极强战斗力和高度服从性,以及战术上的闪击战理论和焦土抵抗政策.它们已成为德国军队的传统,也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相似文献
4.
张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4,(2):88-105+157-158
“七年战争”时期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惨烈的欧洲战局都在呼唤强人政治的登台亮相,恰逢此时《尼伯龙人之歌》重见天日。这部史诗演绎的虽是中古神话,召唤的却是英雄化的当代君主和对神圣共同体的重新认同。聚集在苏黎世以波德默为代表的史诗研究者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史诗里的爱国-复仇主题带入18世纪中叶的战争语境,并期待一部专属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英雄史诗问世,这样的集体阐释倾向无疑与德意志早期爱国主义话语以及原初民族主义意识密切相关。本文从时代背景角度考察《尼伯龙人之歌》早期接受史背后的政治意图,并深入解析君主英雄化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5.
从《罗兰之歌》看骑士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世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1):12-16
《罗兰之歌》是法国中世纪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而且对研究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也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罗兰之歌》升华了实际生活中优秀骑士的典型形象 ,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时期优秀骑士对基督教的坚定信仰、对君主的赤胆忠心、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以及与敌人勇敢顽强战斗到底的精神风貌。罗兰是骑士的榜样 ,《罗兰之歌》在实际的历史中几乎成为规范骑士行为的指南 ,从中我们可了解到西欧中世纪时期优秀骑士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6.
《自我之歌》——惠特曼生命精神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晓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惠特曼创作的《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时代精神的全面体现,而其中的《自我之歌》则是浓缩了的《草叶集》,它是诗人对于生命以及宇宙万物所作的哲学及宗教的思考,它的实质是惠特曼生命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李晖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89-190
"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青春之歌》向我们描绘了上世纪30年代北平大学生们富有激情的革命生活。同期在港台海外热读的《未央歌》以西南联大为背景描写出抗战时期年轻学生的理想生活。两书都精彩地描绘出战火纷飞年代的别样青春。本文试图通过对两部小说的比较,探讨在不同文化影响下,青年人思想的相同与差异。 相似文献
8.
金朝霞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3):109-112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 ,欧洲中世纪法国史诗《罗兰之歌》是中古英雄史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它通过塑造罗兰的形象 ,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时代精神 :虔信上帝、忠君爱国、崇拜英雄、珍视友谊 ,反映了基督教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人类自身问题的思考 ,也反映了英雄观念的转变。这些既基于基督教意识 ,又超越了基督教意识。 相似文献
9.
马光星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4):70-73
流传于土族和藏族地区的《福羊之歌》,是一部对羊的颂扬之歌。故事曲折,比喻生动,想象奇特,形象地展示了高原民族的生活和信仰习俗。羊之所以被赋予不同寻常的来历,是高原人出于对羊的一种特有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0.
田祥斌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文学大师加尔西·马尔克斯的经典之作,被公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品,而《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的获奖小说,不少评论家认为她的作品也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就两部作品的色彩和艺术手法而言,这两部小说都是成功地将魔幻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不朽作品 相似文献
11.
汤其林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5):125-128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在进行创作时既要确保艺术创作真实反映历史事实,又要防止与《东方红》重复,需要创作人员精心设计框架,选择材料进行加工改编,具有一定的难度。创作者和表演者通过艺术框架的搭建、艺术素材的加工、艺术演出的处理,使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既具有政治内容又具有极高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2.
谈有花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1)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用倒叙、补叙、插叙等叙事方式描写了盖茨比骑士般的生平、传奇经历和爱情生活.盖茨比的骑士精神集中体现为他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心爱女子的献身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天真之歌》中布莱克用"土造水笔"重塑童心,开启了天国之门,充分表现了一种深广的宇宙和谐观,即人在心灵中有童心引导的与上帝关系之和谐,与他人关系之和谐,与大自然关系之和谐。《天真之歌》所蕴涵的和谐观与儒家思想内核具有契合之处,即人类心灵中主客体关系的内在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所罗门之歌》在塑造男性主人公的同时,也刻画了一组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黑人女性形象。莫里森透析她们的声音,描写她们在男权主义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压抑和愤懑、隐忍与抗争,让读者看到黑人妇女为改变生活和命运而作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15.
《看不见的人》的文本分析多关注于从小说的象征意象、叙事话语、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等方面来解析这部作品。通过分析一个黑人青年真实的成长历程和成长经验以及小说中的莱因哈特和“祖父”角色的塑造来探析小说的主题:解读现代人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即个体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各种外在因素所导致的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现代人的孤独感和生活焦虑,失去自我、被人视而不见的生存状态成为现代人的普遍命题。 相似文献
16.
闫文芳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
作为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所罗门之歌>(1977)是莫里森创作的第三部小说,它的出版奠定了莫里森作为芙国当代重要女作家的地位.在创作过程中,莫里森在植根于自身黑人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对该文本进行魔幻现实主义解读,从而使读者对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闻兵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1):35-38
<青春之歌>虽然被看作是一部正确反映了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小说,但它也是一个有关中国现代化道路和建立民族国家的寓言,具有很强的政治象征含义.同时,它还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女性成长的小说,但这种成长是在男人视野下的成长而不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因此,林道静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宿命. 相似文献
18.
曾琳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其中除了回旋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深沉厚重的黑色文化以外,她所描写的女性形象都能在读后留给人们以深深地思考.追溯她们的名字,可以窥见莫里森在在给她们命名时都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它们对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揭示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艳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4-108
英雄被巨鱼吞噬后脱险的主题具有普世性,它保留着成年礼的痕迹。英雄离去-历险-回归的主题群与分离-阈限-聚合的通过仪式的过程相对应。成年礼是最重要的通过仪式之一。而在《海华沙之歌》的"海华沙捕鱼"这一叙事片段中,不仅出现了离去-历险-回归的主题群,而且重点叙述了海华沙被大鲟吞噬后脱险的经历。从这两个方面可以肯定,这一叙事片段保留了成年礼的痕迹。海华沙捕鱼的故事由朗费罗创造性地重构印第安神话传说中麦尼博兹霍捕鱼的故事而来,该故事所携带的仪式因子依然留存在重构后的故事中,这说明神话传说与宗教仪式之间的联系是根深蒂固的。 相似文献
20.
赵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3):53-57
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围绕一个温馨的乡间咖啡馆讲述了一幕发生在三个畸形人物之间的爱情悲剧。作为小说中心象征,咖啡馆具有丰富的涵义。笔者结合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点和荣格的原型理论,从精神分析角度出发,探寻咖啡馆所蕴藏的丰富寓意,试图说明两性之间的和谐发展是现代人驱除精神孤独、获得协调进步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