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在改造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崭新的社会教育思想,其思想的实践性、社会性和人民性特征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要求。马克思把实践看作社会教育的基础,把社会教育实践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马克思主张社会教育应该发展人的社会性,以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为落脚点并始终实践着对社会性的追求;马克思倡导共产党人实践着对无产阶级的教育、动员和组织,无产阶级社会教育必须始终把服务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全部学说的核心和归宿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和心血所在。马克思从未抛开社会的发展孤立地谈人的发展,他所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共同进步与发展的统一。只有立足于马克思的原著,全面深入地考察和分析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脉络,才能对其个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思想有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现实的人:马克思人性论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性理论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人生命体,在满足生命需要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了社会属性,需要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逐渐走向人,获得人的属性。因此,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类特性的总和,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紧密相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摆脱动物性,走向不断丰富、完善的人性。  相似文献   

4.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之际,结合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等人的经典文献,探讨了《宣言》的理论价值:系统论证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全面论述了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道路问题;完整论述了无产阶级实现其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体现了丰富的人性精神。首先,丰富的人性化内蕴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主体尺度;其次,马克思审视资本主义社会被异化的工人劳动和自然界,揭示了其反人性化的一面;第三,人性化的自然是共产主义的客体尺度。马克思从理想社会的自然即是人性化的自然这一视角论证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说明必须彻底地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解放人与自然界,才能真正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早期著作的未来社会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初级形态,马克思中后期的经典著作同样从哲学角度论证未来社会学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早期著作中,马克思用经济学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剩余价值学说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唯一条件,将其作为判定马克思未来社会观性质的根本标准是不可取、不公允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论及社会教育问题时,始终围绕着人的本质这个核心点,从人的主体性、社会性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等不同角度去阐发其教育思想,并以实践为主线论述了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为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为当今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  相似文献   

8.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是坚持还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这是关系到无产阶级能否实现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命运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功能,以求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功能,是由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作为早期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将德国滞后的现实立为批判的靶子,重点围绕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展开论述。本文将根据《导言》的内在逻辑,从德国落后的社会现实分析、德国革命解放主题的梳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初探和马克思思想的三重理论话语的融合等四个维度,对这一文本进行理论主题、行文逻辑和价值目标的探索与阐释,力图从总体上呈现青年马克思理论启程的原生形态。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7,(3):80-88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国家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主张过中央集权制度,但这种中央集权只能是清除了官僚制度、消灭了绝对权力、建立在充分民主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它的历史使命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舞台。从根本上说,地方自治才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强有力杠杆。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需要实行必要的权力分工。国家权力分工所依据的原则,并非神圣不可侵犯。是否分权、如何分权,取决于社会性质与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