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对这两句话,宋邢炳《论语义疏》注为:“由,用也。民可使用之而不可使知之,以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故也”。后来一些注疏家,也多半是补充这种说法,大致不外是说:老百姓愚冥,只可使他们遵照政令去做,不能使他们明白道理。人们可能容易设想,孔子生于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封建主贵族统治的时代,政治思想又倾向于保守,发表这种愚民的言论,该是很自然的,前人的注疏,也该是可信的。但是把孔子  相似文献   

2.
虽然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 ,但囿于时代的局限 ,他与其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样 ,主张实行愚民政治 ,提出了“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的政治主张。孔子教育的宗旨 ,是要把人们教育成没有自己思想 ,没有自己独立人格 ,只知顺从、盲从统治者的“愚直”之民 ,这种教育是含有强烈愚民色彩的奴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句读,如何释解,古之先哲多从义理出发,其语焉不详,今学者又多不得其要领,或望文生义、为己所用;或断章取义、任意发挥。“四人帮”时期,更是简单理解为孔子专制政治的愚民政策,大加批判。我们吸纳先哲义理之说,加之现代语法指示,又证以郭店楚简,求得真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文:“(治民之道就是治民者)应使百姓遵从正道(而行),不应使百姓知道天道(是什么)。”进而引迪我们对其哲理内涵、心理内涵、教育教学方法思考。  相似文献   

4.
人文学院彭忠德副教授《也说“民可使由之章”》一文(载《光明日报》2000年5月16日理论版)根据《郭店楚墓竹简·遵德义》之“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对上句作出全新的解释。《遵德义》全文强调要用“礼、乐”等德去引导民众,因此,竹简此句标点作:“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于是《泰伯》章“使由”句标点宜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意则为:“孔子说:对于民众,应该用(礼乐之德)引导他们,不应该用(德)强制他们。”不久,彭忠德又发表《完整理解〈遵…  相似文献   

5.
孔老二在宣扬所谓“德治”、“仁政”的时候,一再吹捧郑国的子产,说子产能以礼治国,是“君子之道”的样板,说他具备了“君子”的四种美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子产死时,他痛哭流涕,称子产是“古之遗爱”。(《左传·昭公二十年》)。在孔丘的心目中,子产就是“仁”的化身,子产治郑国就是“仁政”的标本! 叛徒、卖国贼林彪对子产也推崇备至。他把孔丘称赞子产所谓“君子之道”的一段话,视为《论语》的“精华”,亲笔抄录下来,当作座右铭。他的死党还把孔丘称赞子产“宽猛相济”策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把一个人说过的话用作他的两句诗,仅有孔子独享此等殊荣。毛泽东学文化是从读孔子书开始的。孔子的有些思想,如重视学习的思想、“敏于行”的思想,毛泽东坚持了一辈子;孔子的有些思想,如君民关系思想、中庸思想,毛泽东是有取有舍的;孔子的有些思想,如轻视劳动的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毛泽东批判了一辈子。  相似文献   

7.
如何看待人的物质欲望,孔子的态度并不像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么苛刻.与后世某些理学家比较,他的态度其实相当开明.春秋时期,以宗法血缘关系构建起来的“礼”制开始摇撼.伴随着与之相匹配的人的等级观念的动摇,“人性”的概念开始萌动.但当时关于人性的认识尚处于初始状态,有关的论述多集中于人的感官欲和实际的物质欲.齐子尾言:“富,人之所欲,也”王孙雒言:“民之恶死而欲贵以长没也,与我同.”郑子产还提出了“六志”生于“六气”说,概括了各种自然现象通过人的观感而产生的各种欲望.这种对人  相似文献   

8.
一部《论语》,直接或间接地说到“安贫”的地方有三十多处,表面看来孔子是很重视和提倡“安贫”的。于是有人就说,穷光荣的思想,来自孔子及其门徒所倡导的重贵(做官)轻富的思想;这种思想束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个人求富欲望的舒展。此类话语甚多不—一而录。这样简单地就把中国几千年的贫穷归罪到了孔子身上,似乎太沉重啦,也不合清理。这种评论(结论)恰当吗?笔者认为并不恰当,或者说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这种看法的人,恐怕是把孔子’安贫”思想的真正涵义给领会错了。孔子的确多次反复地提出…  相似文献   

9.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原是孔子称赞子产的辞令的。我在本刊2003年9 期11页《知识窗》栏中写过“溯源”,提到孔子此语见于《左传·鲁襄公二五年》。之前,在本刊2002年12期扉页介绍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对孔子此语的引用。  相似文献   

10.
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孝道的根本是子女伴随着对父母的感恩心理,自然流露的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这种“爱敬之心”是人群大众相亲相爱和平共处的根源,孔子因此视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以说,孝是儒家文化的根。为了维护这一文化之根,当父母有过时,子女虽然应当劝谏,但劝谏的方式只能是“几谏”,当父子亲情与国法发生冲突时,维护父子亲情重于维护国法。孔子孝道思想中有“以孝治天下”与“泛孝主义”的倾向,但也应当注意到在孔子思想中“孝”与“忠”与日后“移孝作忠”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论语》注释,汉魏以来纷纭繁杂,直至清末民初,一直不衰。值得注意的是:千余年来,众多注释者们,对《泰伯》篇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章,不仅倍加推敲,而且各说不一,甚至对立;历代许多政客,也常以此句为据,推行愚民政策;“四人帮”大搞别有用心的所谓“批孔”,也曾捉住此句,恣意歪曲发挥。可见,对《论  相似文献   

12.
《论语》大概成书于战国初期,其词句奇古,文无标点,加之全书为语录体,不得以上下文分析语意。又兼遭逢暴秦焚书之祸,难免讹误衍夺,故自秦汉以降,《论语》多处存疑,众说纷纭。古人行文不加标点,要正确解读作者意图必须句读正确,《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条,因其句读不同,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含义,历来为学者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如下六种句读方式:句读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5:民可使,由之不  相似文献   

13.
孔子儒学中的大同思想是共同富裕的思想雏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回答了何为大同的问题,“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回答了为何要大同的问题,“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回应了如何大同的具体路径。孔子儒学作为共同富裕的思想之源,富民思想提供了共同富裕奋斗的目标与前进方向,义利思想提供了共同富裕的伦理观念与人生态度,均平思想提供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与价值旨归,所以也是共同富裕何以可能的基本遵循。孔子儒学启迪共同富裕以现代回响,从“使民以时”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见利思义”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提供了共同富裕何以可行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了解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认识的特点及其发展,对我们今天的自然审美将十分有益,因为后者就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关于自然的审美认识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春秋末至汉末为第一阶段.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理性认识的萌芽是在春秋末年.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为其标志.孔子的这两句话包含着仁与山、智与水之间互相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和当时子产等人关于自然和人间现象相类相应的认识一样,从不同角度上表现了天与人、自然审美与哲学、伦理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15.
究竟中西人本管理的源流与要义何在世纪之初的人本管理将走向何处下面对此作些探讨。一、从“天命”到“人本”:中国传统人本管理思想在中国,“以人为本”的提法最早见于《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1]。在此,“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齐国的百姓,即“民”,是被统治的广大人民,管仲把民分为四类,“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2]。由此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特征显著:第一,民本思想中的“民”指的是被统治的民众,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同时也具有明显的阶级烙印。农业社会,民虽受重视,但只能处在被支配、被统治的地位。“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3]。第二,由于“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4]。“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5]。因此诸子百家的“重民”言论也都是从如何管理。支配好民众这个角度来论述的、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6]“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7]...  相似文献   

16.
战国竹简《民之父母》中的“才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二 )》著录的《民之父母》9号简 ,有“其才A也”之语 ,释文A所代表的字 ,原文左旁作“言” ,右旁作“午”下“又”。学术界的人多认为此字是“许” ,把“其才许也”读为“其在语也”。本文不同意这种释读 ,认为A所从右旁是古文“鞭”的另一种写法 ,此字与郭店楚墓竹简《五行》3 3—3 4号“中心辩然而正行之”之“辩”是同一个字的异体。“其才辩也”之“才” ,当读如本字。“才辩”常见于古书 ,是才智辞辩的意思 ,在简文中指孔子的言论。  相似文献   

17.
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子产主张"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但在处理现实政治冲突时,却主张"从天所与",听天由命;他奉礼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但却在执政期间,力主铸刑书;他主张"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反对毁乡校,但他在改革遇到阻力时,乃至遭到国人一致反对时,又能甘冒众矢,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子产思想中虽然存在一些相互龃龉的矛盾和冲突,但子产从"救世"、"苟利社稷"的现实政治需要出发,对这些冲突和矛盾予以超越和化解。该文对存在于子产思想体系中的几大内在冲突和矛盾进行剖析,寻绎其超越路径。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句式: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②天之于民厚矣。(列子·说符) 我们把这种句式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称为“名词 之 介词结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把“寡人之于国”、“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看成一个结构体。 有人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样的句子中的介词结构看成是它后面谓词的状语。他们认为,“于”这个介词,介所向之对象“国”于述语“尽心”,则“于国”就成了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孔子提出了“仁爱、民本、求利循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意深境远的价值论根据和“为学、中庸、仁知统一”等贯通古今的方法论遵循,这不仅为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而且也为人类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世界观基础、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启蒙”或者说“新启蒙”,多年来一直是霸权话语中的时髦话题,近些年虽然已经受到一点质疑,但在社会话语中依然未动摇其霸权地位,依然有必要予以一辨。“启蒙”云云是资产阶级崛起时的反封建口号,重提启蒙的目的自然也是“反封建”了。“新启蒙”至今,也已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封建”反得如何呢?是否可以正视正视,也用“实践”的标准来检验检验呢?说到这里就遇到了中国“精英”所怯于面对的难题:过去对封建主义不批或忽视了批判,近些年重视了,使之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按理说封建主义应该越批越少,怎么反倒越批越多了呢?为什么许多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