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戏曲《娇红记》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是据元代同名小说《娇红记》改编而来的,通过比较戏曲和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异同,可知戏曲在借鉴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对"情"作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和丰富的表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进一步突出了人物个性意识的觉醒,体现了鲜明的晚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晚明曲家孟称舜《节义鸳鸯塬娇红记》在80年代之前,学界对之评价较低;1982年之后,随着《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的出版,其地位与价值不啻霄壤。基本缘由根于它的悲剧性及“同心子”恋爱观的大胆提出。但学界却疏干对晚明学术史脉展开探讨,直接导致“同心子”恋爱观现代性爱特征的有力建构缺乏稳固的学理根基;另外,此剧在创作上的继承与创新亦因此而模糊不清。因而我们应该把传奇文本与小说文本的读解相结合;亦应该把传奇文本《娇红记》置于晚明时代大境域之中来读解,晚明学术发展流变及文学发展演变相结合;孟称舜自身学殖与《娇红记》的读解相结合,才能使我们对《娇红记》的读解更加逼近真实。  相似文献   

3.
试论《娇红记》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娇红记》是受到现代中国小说史研究者冷落的作品。本文从其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认为它是元代最好的文言小说,对唐传奇作了重大的发展,并联系宋、元白话小说发展的情况,肯定它在整个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娇红记》的美学特征及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娇红记》是元代艺术成就较高的文言小说。在元代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娇红记》形成了两个突出的美学特征,即戏剧性审美和悲剧质性。元代特殊的文化政策及繁荣的戏曲文化孕育滋养了这两种美学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晚明的优秀戏剧家孟称舜,与同时期的李玉一样,已经引起了评论界的重视。人们称颂他是“辉耀晚明剧坛”的“一颗新星”,赞扬他的《娇红记》是“继《牡丹亭》之后的一部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悲剧”,肯定他“显示了超越前人的理论见解”。孟称舜以“独行不欺,论世不诬”的文人学士,不顾世俗的訾议,努力地进行戏剧的创作、编选和评点活动,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孟称舜现存的剧作有杂剧《桃花人面》(《桃源三访》)、《花前一笑》、《英雄成败》、(《残唐再创》)、《死里逃生》、《眼儿媚》五种和传奇《节义鸳鸯冢娇红记》,《二胥记》、《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三种。  相似文献   

6.
梁辰鱼的《浣纱记》是明代具有开创意义的传奇戏。在中国古代,名利观就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浣纱记》正打上了这种思想的烙印。范蠡与西施的结合,不是爱情使然,而是有其各自的需求和利益。本文就是从范蠡、西施二人来剖析《浣纱记》所体现出的名利观,就剧本而言,这种名利观体现在于已、于国之中。  相似文献   

7.
明代是中国文言小说的复兴时期,而明代中后期文言小说复兴的明显特点便是雅俗合流。这种合流从受《娇红记》影响的通俗化传奇小说和文人编辑的通俗化小说读物如《燕居笔记》等开始,到大量小说类丛书、类书的出现,就已经呈现出文言小说复兴之大势。而许多社会名流、诗文作家参与文言小说的创作,无疑会进一步促进文言小说的复兴和雅俗合流的趋势,马中锡的《中山狼传》和宋懋澄的《九籥集》便是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8.
由说书艺术发展起来的话本小说,是我国古白话小说的瑰宝,而志怪传奇以及某些野史杂传等文言小说,也是祖国艺苑的奇葩。庸人传奇是文言小说发展的丰碑。宋以后传奇小说虽渐趋衰落,而艺海拾珠,尚有珍奇,夕阳虽近黄昏,晚晴亦多异彩。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杂剧和散曲,传奇小说只有清江宋梅洞的《娇红记》可谓唐人嫡派。有些散文家的人物传记,可当作文言小说来读的,为数也甚少.吴曾祺编《旧小说》,曾有所辑录,但从小说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尚不足快人心意。明清时代,白话小说成了文学主流,但文言小说也并非绝响。明  相似文献   

9.
《娇红记》是中国爱情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部标志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上承《西厢记》、《牡丹亭》等经典杰作,下启《红楼梦》这部煌煌巨著,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爱情文学的发展树起了一杆标尺。《娇红记》爱情描写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既有动摇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的伦理价值、揭示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历史价值和拓展崭新爱情义界的认识价值,也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作为一出脍炙人口的爱情戏,它还是一部成功的悲剧,自问世以来不知打动过多少人的心扉,具有强烈的悲剧艺术感染力。对爱情义界的创新性开拓,更使它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了一个无可替代的位置,它所倡导的爱情婚姻原则已经颇具现代性意味。  相似文献   

10.
唐末五代天水作家王仁裕的笔记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较高地位,其文学价值应予关注。王仁裕笔记小说明显体现出唐代传奇向宋代传奇的蜕变,其笔记小说集《玉堂闲话》、《开元天宝遗事》、《王氏见闻录》、《唐末见闻录》等的纪实性明显增强,但也有许多依传说渲染虚构的痕迹,在情节生成和人物、场面、环境等方面体现出修饰和描写细腻的特点,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晚至清末民初的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教育越来越科学化,教育的目的也愈加功利,教育本身所应表达的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和爱的施予逐渐丧失。而尼尔的《夏山学校》试图在教育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命的重要与光辉、爱的温暖与温情,鼓励儿童自由自觉地发现自己的天性与天赋,发展自己的特长,以成就健康的人格和快乐的人生。这种崇尚"生命、自由与爱"的教育精神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对反思现存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是儒家仁学史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继承这一思想,湖湘学派的代表学者张栻从多方面对该命题进行了理论深化。人之心即"天道之在我者",即是天理的呈现。既然人与万物都源自天地生生之意,便应通过一套"反身而诚"的功夫将仁爱精神"推"至万物,以实现"民胞物与"的目标。这种仁爱并非普遍无差别的兼爱、泛爱,它必须通过一套亲亲—仁民—爱物的实践予以实现。这种看似有所隔、有所分的爱有差等的实践方式,因其贯穿着儒学"一本"的精神,因而是真正的"廓然大公"。  相似文献   

13.
以“爱情”为主题的童书不胜枚举,不免令人困惑:“儿童也有爱情吗”?通过阅读相关童书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儿童爱情观,结合现实生活中儿童“爱情”的表现,可以发现:儿童的“爱情”虽受成人文化的影响,但与“早恋”、“性”等无关,而是孩子向他人表达的真诚而美好的善意。所以,当成人面对儿童的“爱情”时,应转变观念,正视儿童的“爱情”;可以借助童书,守护儿童美好的情感;也要身体力行,引导儿童学会爱。  相似文献   

14.
酒与文字犹如酵母与酒瓤在互为因果相与发酵的漫漫岁月中日见其产品之醇正、醇厚和醇香,这就是酒与文学的天然缘分。酒之于文学的巨大威力要从生理心理以及酒文化的美学原理上来加以考察。美学生理学认为,人之所以爱美且能够十分准确地感受到美,是因为生命活力的作用,而生命活力要依靠一种被视为重估价值所最终根据的“强力”支撑。尼采认为在所有的强力状态中,“醉”是第一条。酒神精神就是生命的自由精神,中国的道家思想更接近西方的酒神精神。因此中国的酒文化精神应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对于酒文化而言,道家思想在儒道释三家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国的酒文化却肇始于儒家,这一则是因为酒的生理作用及其客观效力,二则是因为中国的儒道释三家并非水火不相容。相反,儒道释三家都很重视心灵问题,都建立了各自的心灵哲学。儒道释三家所追求的人生与审美境界都以天人合一的“和雅”之境为最高目标。三家互补相融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和雅”精神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完美整体。儒道释三家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中国传统美学使中国的酒文化精神迥然有别于西方的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15.
嵇康强调音乐的自然本体论,将音乐从宗教和神灵附庸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实现了艺术的自律,使音乐摆脱了外在功利目的束缚,也肯定了音乐形式的独立审美价值。从另一个角度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与汉末王充对谶纬神学的批判一脉相承,以机械唯物论和实证论来衡量音乐艺术,否定了艺术的情感蕴含,否定了艺术夸张和想象的价值,同时也消解了艺术的神性光晕。嵇康否定艺术情感内涵的目的在于否定艺术与天地神人感通的神秘维度,进而消解统治者对艺术神秘作用的利用,但天人感应的艺术观念依然存在于嵇康及其同时代人的作品中,这意味着"声无哀乐论"并不能在艺术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神秘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感知和体验。嵇康对艺术神秘性的极端否定具有矫枉过正的敝端。与其说"声无哀乐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音乐思想,不如说它是嵇康反叛名教政治态度的一种极端表达。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19世纪英国文人的文化观蕴含着转型焦虑,贯穿着对机械文明所代表的“进步”话语的质疑和批判,那么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社会的转型焦虑呈现出新的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结束的同时,也终结了人类社会“线性进步”的神话,但“科技进步”“福利至上”的话语仍然不绝于耳。这给当年由托马斯·卡莱尔等人开创的、针对“进步”话语的批评语境增添了新的语料和新的视角,促使文化批评向新的深度拓展。斯诺和利维斯之间的“两种文化”之辩并非简单的科学与人文之争,而是体现二者文化观念的不同,折射出二战后英国文化观念的嬗变,尤其是科学主义、技术功利主义话语对文化观念的侵蚀。该事件及其余波极大地影响了二战后英国文坛的文学创作和文化观念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早期电影因为长时期游离于“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而被严厉批评,所以,追求现代意识和文学深度,也就成为中国早期电影努力探索的方向。受好莱坞影响而兴起的早期言情片,正是中国电影在这一方面最初开始的艺术探索,具有重要的电影史价值和意义。在此借鉴和探索过程中,早期言情片透过哀情、爱情、艳情描写社会人生,注重人物的性格描写和情感表现,促使中国电影趋向“现代”、内涵“文学”,逐渐与“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发生关联;而言情片强调“影戏之要素为美也”,使导演、表演和摄影注重影像画面的审美创造,又加强了早期电影趋向“现代”、内涵“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催生"后闺阁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众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借助文字来书写自身的生活遭际与点滴感受,于是诞生了一大批以描写女性爱情婚姻为题材,具唯美风格和时尚化倾向的女性文学作品。由于其与主流话语存在一定距离,故长期以来未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对此类文学作品给以“后闺阁文学”的命名,并对其特点和价值的分析,有助于给当下这一鲜活的文学现象以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浓厚的家园意识与生态情怀是广西新时期文学的主体内容。对家乡故土的眷念,对生存家园的牵挂,使得“还乡”主题和“家园”情结成为作家重点表现的内涵。此外,在生态关怀上,广西文学作家本着对家乡山水的挚爱,自觉地投身于生态文学浪潮之中,为故园的绿色生态讴歌,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种种行径进行无情的鞭挞与揭露,表现了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展现了广西各族人民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20.
生态自我的自我实现是奈斯深层生态智慧核心,但同时存在着生态学作为基础的科学性自我的缺陷。儒家的天人之学讲“天人合一”、“尽心知性”和“民胞物与”,是整体性自我潜在的境界。生态自我的“心”是天地的“心”,“性”是万物的“性”,“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这样能够消除“大我”的界限,实现“民胞物与”,真正超越自我的生态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