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是达到培养合格人才所必需的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不能因循.根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现状,要充分发挥其在育人中的作用,就必须对这支队伍结构进行优化,不断增强其活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培养和维护学校、社会的稳定,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政治动员是高校开展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可替代性。当代大学生接受各类政治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政治动员工作需要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创新,建立健全政治动员的组织机制,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并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维护校园稳定,建设和谐高校。  相似文献   

3.
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科研治理的界定,科研过程的管理事项和当前现状和问题出发,提出了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学术权威在科研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才能管理好科研项目,保证经费合理运用,促进高校科研项目的顺利结项和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4.
高校基层党团组织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基层党团组织主要包括党支部、党小组、团总支、团支部和团小组,这些组织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有意识地利用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积极引导,用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占领高校的意识形态高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动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从历史生成来看:1949—1955年,这一阶段的爱国卫生运动以消灭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粉碎美国细菌战阴谋为主要内容;1956—1959年,这一阶段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害灭病,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为主要内容。从基本实践来看:第一是政治动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是群众动员,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第三是宣传动员,丰富宣传的形式与内容。从重大成就来看:粉碎了美国细菌战阴谋,改善了落后的卫生状况,降低了社会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化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过程,尤其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情感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情感因素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与影响谈起,对高校思政工作中情感因素的架构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政治理论”的接受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结构理论对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政治理论”接受活动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环境五个要素构成了“政治理论”接受活动的结构 ,而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环境四个要素是结构中的关键要素。通过分析研究 ,认为正确处理好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学生与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是使政治理论接受活动有效完成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抗战改变了中国妇女素来缺乏动员的状况。通过采取政治动员、组织动员和妇女干部动员的方式,中国妇女最大限度地被动员组织起来,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国共之间的摩擦、主观主义的工作作风和国统区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也影响了对妇女进行更有效的动员。  相似文献   

9.
结合高校校报的特点以及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校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贯通对接工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规模和合力,充分发挥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石油动员链构建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石油动员是国民经济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国民经济动员链的概念,通过对石油动员链概念的界定、石油产业链结构的分析、成品油物流体系的介绍、动员成品油来源的总结,构建出我国的石油动员链.链的构建过程中,强调危态下各石油企业间的相互配合,政府在石油动员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及石油动员链的动态修复能力,进而使构建出来的链条能够更好地指导动员实践.基于所构建的石油动员链,结合石油动员的具体执行过程,分析石油动员链在石油动员中的作用,以期明确石油动员途径,提高石油动员效率,保障石油动员任务的顺利执行.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政治动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社会团体或个人为达到特定政治目的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的网络政治动员,具有迅速快捷、影响范围全球化、政府控制困难等特征.网络政治动员既能促进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效度,也对国家的政治稳定构成了威胁,并为一国干涉他国内政提供了最便捷的政治传播技术平台.国家一方面要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民主政治的充分参与性,积极回应网民合理的政治诉求,引领积极的网络政治动员;同时也要采取积极的"制动"措施,依法采取有效措施果断瓦解破坏性和颠覆性的网络政治动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政治动员问题的研究的分析,从侧重于军事目的和政治目的两个角度归纳了政治动员的概念研究;阐明了关于政治动员的分类、具体方式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并对如何提高政治动员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治动员问题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是政府危机管理的“生命线”。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功能主要由预警、调节、善后三大功能和若干子功能构成,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发挥着教育示警、社会动员、矛盾化解、关系协调、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人心凝聚等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并对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路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现代民主政治意义上的政治权力合法性是建立在政治权力客体对政治权力主体的自觉认可和服从基础上的,它有利于政治权力关系的稳定和持续,实现社会有效动员,使政治权力的效能达到最大化,从而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目前由于我国民众政治信仰缺失、公平正义感下降、政治腐败现象蔓延、民主政治进程面临困境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政治权力合法性面临着挑战。因此,为了重塑我国政治权力合法性,应当加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建立信仰型权力;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遏制政治腐败,使公共权力回归到维护公共利益的正途;加强宪政民主建设,促进我国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推进,国家建设作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列宁政治思想的研究长期以来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演变和列宁的文本方面,将列宁主义和国家建设结合起来的研究相对薄弱。从政治发展角度看,列宁主义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国家建设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将政党作为了推动国家建设的组织力量,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组织力量匮乏的困境。列宁主义政党不同于西方自由竞争选举制度下的选举型政党,它有着严格的组织纪律。列宁主义政党的上述特点使得它具备了两大组织优势:实施政治动员和控制精英冲突,而上述两大特点能够有效地推动国家权力的扩张、国家能力的提升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构建。因此,列宁主义提供了发展中国家推进国家建设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以来,穆斯林已经成为西欧社会不容忽视的现实存在,但是在政治参与方面,穆斯林远未能有效参与西欧各国的政治进程。穆斯林人口在种族、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多样性是其有效参与政治的内在障碍。从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机会结构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穆斯林对公民权、政治精英、参政渠道等政治资源的占有不足,加之欧洲殖民心理遗产的影响、欧洲的世俗化政策、伊斯兰恐惧症、外部穆斯林世界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影响穆斯林广泛参与西欧政治生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环保NGO对政府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在以国家为主导的社会模式中,一个主要成员脱胎于体制内的环保NGO,通过合法性话语的建构、合法性身份的建构、公众动员的政治边界维护以及充分发挥媒体合法性建构的作用等得以影响、监督政府。研究发现,环保NGO之所以能对政府采取既合作又监督的行动策略,关键在于其核心成员的两栖身份实现了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统一。但这种环保NGO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社团组织和人际关系一直以来都被认为与西方社会存在显著差异,在独特的制度、文化及组织情境性下,我国社团组织和人际关系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网络机制是否具有独特的情境效应?基于CGSS 2005城乡居民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社团卷入对我国公民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都有显著正向的影响,在公民政治参与中主要发挥了一般普遍性的社会建构作用;而人际网络对公民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反向作用于公民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在公民政治参与中发挥了独特的资源动员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对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中,社团卷入与人际关系具有相互增强的交互作用,这拓展了现有研究中人际网络依赖于组织网络的调节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动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建设单靠体制内的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是有限的,要以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主导,动员企业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全社会力量,把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有机结合,使各类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从而保障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这一政策的目标一是扫除文盲,二是提高民众的政治水平、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政治参与的热情。由于传统的文化背景、民众对识字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在社教中强化政治教育而弱化识字教育以及边区的经济、文化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使扫盲的实际效果与扫盲理想相差甚远。边区的社会教育既是群众性的扫盲运动,又是比较彻底的社会动员,后者显得更重要、更突出。民众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中共在乡村政权的认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共实现了在边区乡村权力主角的转换,并通过社会教育控制了全部乡村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