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研究采取问卷法,选取湖北武汉市348名初一和高二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班级动机氛围、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掌握动机氛围与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相关联,成绩动机氛围与成绩接近和成绩回避目标相关联;(2)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有助于学业成绩,成绩回避目标不利于取得良好成绩;(3)班级动机氛围和个体目标定向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4)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在成绩动机氛围和成绩回避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成就目标定向问卷”和“友谊质量问卷”对南京地区834名大学生进行成就目标定向与友谊质量关系的调查,并对调查数据和结果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掌握目标定向与情感亲密性、帮助与支持、交往与娱乐均呈显著正相关,成绩接近目标定向与帮助与支持、交往与娱乐、友伴冲突均呈显著正相关,成绩回避目标定向与情感亲密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友伴冲突呈显著正相关;且掌握目标定向学生的友谊质量最高,成绩接近目标定向学生的友谊质量次之,成绩回避目标定向学生的友谊质量最低。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自卑感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及社交回避和苦恼的中介作用,采用智能手机成瘾量表、自卑感量表和社交回避和苦恼量表对66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女生在手机成瘾、社交回避和苦恼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手机成瘾和自卑感得分上,大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在社交回避和苦恼得分上,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2)自卑感、社交回避和苦恼与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3)自卑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手机成瘾,社交回避和苦恼在自卑感和手机成瘾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成就目标定向与语言学习策略是教育学、心理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热点。教育的现代化需要科学的理念和基础,如何提高外语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方向。本研究采用成就目标定向问卷、外语自我效能感问卷和语言学习策略问卷调查了253名大学生语言学习策略与成就目标定向、外语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语言学习策略各维度与外语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成绩接近定向、掌握目标定向存在显著正相关。(2)掌握目标定向与成绩接近定向均能显著正向预测语言学习策略。(3)外语自我效能感在掌握目标定向与成绩接近定向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影响中起着正向的部分中介的作用。目标信心感和课程应对感在成绩接近目标定向、掌握目标定向对语言学习策略分维度的影响中起到不同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我妨碍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成就目标定向量表测查医学生的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医学研究生自我妨碍倾向低于本科生,城市医学生自我妨碍倾向明显高于农村和城镇医学生;医学生自我妨碍与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均存在显著相关;成就目标定向和自我效能感对医学生的自我妨碍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中成绩回避目标定向对医学生自我妨碍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妨碍呈负向预测作用。结合研究结果,相应地提出了在教育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专生成就目标定向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邯郸学院303名大专生成就目标定向与时间管理倾向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成绩趋近、掌握趋近和掌握回避与时间价值感呈非常显著正相关。2.成绩和掌握两个趋近目标与时间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成绩回避目标与时间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3.掌握趋近目标与时间监控感呈显著正相关。4.大专男生时间监控感高于女生。5.大专文科生在成绩回避和掌握回避两方面高于理科生。6.二年级大专生在时间价值感方面优于一年级。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学生成就目标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关系,使用"成就目标取向问卷"和"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对延边大学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并在被试变量上对以上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成就目标相关分析中,掌握目标与行为承诺、未来效能、远目标定向和未来意象有显著正相关。成绩目标与行为承诺、目的意识有显著正相关。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性别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比女生略高。朝鲜族的未来时间洞察力高于汉族。行为承诺和远目标定向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年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高于低年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成就目标在专业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理科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比文科生略高,文科生成绩目标比理科生略高。  相似文献   

8.
探讨大学生依恋、幽默风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采用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幽默风格量表和大学生适应量表对2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均与学校适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亲和型幽默、自强型幽默与学校适应呈显著的正相关,嘲讽型幽默、自贬型幽默与学校适应呈显著的负相关;(3)依恋回避与亲和型幽默、自强型幽默呈负相关,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均与嘲讽型幽默、自贬型幽默呈正相关;(4)幽默风格在依恋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依恋既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同时又通过幽默风格对其产生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自尊和心理和谐的关系,文章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整体自尊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和谐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和自尊均显著负相关,心理和谐与自尊显著正相关;(2)高自尊组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均显著高于低自尊组,高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均显著低于低手机依赖组;(3)大学生手机依赖和自尊可以显著预测心理和谐;(4)自尊在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指标拟合较好。因此,手机依赖通过自尊间接影响心理和谐,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改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来提高手机依赖者的心理和谐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马基雅维里主义人格量表Ⅳ(Mach-Ⅳ)对315名大学生的马基雅维里主义水平进行调查,从其中筛选出马基雅维里主义高分组与马基雅维里主义低分组共31人参加最后通牒博弈实验。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马基雅维里主义水平对其在博弈中的表现存在影响;(2)马氏高分组的博弈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得分(Z=-2.655,p<0.05);(3)被试充当分配者时,马氏高分组的出价水平显著低于马氏低分组的出价水平;被试充当应答者时,马氏高分组接受的人数与马氏低分组接受的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4)马氏高分组较多使用权宜策略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策略而马氏低分组较多使用公平策略、道德文化策略、同情利他策略、互惠策略。  相似文献   

11.
应用情绪智力量表(EIS)、成就动机量表(AMS)等随机调查的方式探究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情绪智力、成就动机、学业成绩方面的影响及情绪智力与成就动机、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情绪智力水平显著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是否独生子女对情绪智力没有显著影响;大学生情绪智力和成就动机显著正相关,和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社交焦虑、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社交焦虑问卷(IAS)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368名大学生进行测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应对方式是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因素之一,引导大学生采用“合理化”、“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在遇到问题时注意避免自责,将有利于降低社交焦虑,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益。  相似文献   

13.
音乐高考生考试焦虑、自我价值感与成就目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武汉随机抽取272名要参加音乐高考的学生,考察音乐类高考生考试焦虑、自我价值感与成就目标的关系。本研究发现:(1)音乐高考生的考试焦虑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焦虑平均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相关分析表明,考试焦虑与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总体自我价值感与回避目标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考试焦虑与回避成绩目标,总体自我价值感与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趋近成绩目标、掌握目标均呈显著正相关。(3)回归分析表明,考试焦虑对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回避成绩目标的回归方程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相关研究表明,总体宽恕状态(FAS)与消极情绪和创伤性体验显著负相关;服从权威宽恕动机与积极情绪状态呈显著负相关;关爱情怀宽恕动机与创伤体验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服从权威的宽恕动机对积极情绪产生负性的显著影响,情绪利益的宽恕动机对创伤体验产生正性显著影响,而关爱情怀的宽恕动机对创伤体验产生负性显著影响。结论:服从权威等低级的宽恕动机增加负性情绪和减少正性情绪;关爱情怀等高级的宽恕动机减少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坚韧性人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坚韧性人格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25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大学生学校适应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存在显著性;(2)大学生学校适应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不存在显著性;(3)大学生坚韧性人格与学校适应相关显著;(4)大学生坚韧性人格对学校适应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现有经济条件下,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特殊群体。由于经济贫困而造成的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自身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本文阐述了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特征表现及消极影响,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各种原因,提出了改善自卑心理、消除自卑根源的建设性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训练教学法对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以促进医学人才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将239名大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团体心理训练教学,对照组不予干预措施.干预前后用社交能力自测量表、社会适应能力自测量表、自卑倾向自测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团体心理训练后,试验组的抑郁、焦虑、社会交往能力和5项自卑指标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团体心理训练教学能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信力,并对大学生心理具有多方面的积极的影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