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重要马克思主义学者,英国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通过对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析,揭示出他在意识形态终结论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依然坚定地从辩证的思维模式、现实性、实践性等方面继承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辩证思维属于方法论、意识形态生产等新观点,从而促进了意识形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文化政治批评方法的核心范畴。作为一名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学者,伊格尔顿将意识形态理论置入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的命题。通过对文学的虚构性、自我指涉性、价值判断性的三重批判,突出其文学理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学生产论是伊格尔顿在上个世纪70年代比较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属于伊格尔顿早期的文学理论。它建立在对本雅明、布莱希特、阿尔都塞和马歇雷文学生产论扬弃的基础上,包含了两个层面:(1)作为一般社会生产的文学生产;(2)作为对意识形态的生产、加工的文学生产。伊格尔顿力图阐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与文学创造论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4.
形式是构成文本的重要一环,伊格尔顿引入形式概念与意识形态相连接,意图回答文本中被现存社会秩序遮蔽的话语问题。伊格尔顿反思英美新批评讨论形式问题时的精英主义立场,重新将形式自上而下地与政治和社会相连接,这种连接需在形式具体化为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历史事件被截取,但虚构的文本却能够达到更高的真实。这种真实以由作者个人经历所决定的作者意识形态为基础,能够打开被社会秩序所遮蔽的话语空间。遮蔽话语的还原需借助意识形态的意指作用,审美批评则是还原的实践路径。伊格尔顿文艺形式观是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纵深发展,并对如何解决英国本土社会问题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西方很盛行。对此,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进行了无情驳斥。伊格尔顿倡导唯物主义美学观,认为人类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方式———它反映的是审美主体向审美客体的“切近”。他还高度肯定马克思追求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统一和要求将“伦理”审美化的美学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论———它立足于现实,但总是向着崇高的理想攀越,内含崇高的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伊格尔顿的悲剧研究是在思考当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做出的。他的研究颠覆了种种追求共同本质的悲剧观念,使悲剧观念与当代现实生存结合起来,挖掘出悲剧的新内涵,将悲剧之价值导向更富革命性的一面。他的悲剧研究具有政治策略性,是其社会主义理想在当代困境下的一种突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伊格尔顿将自己的政治立场、实践取向和理论反思统合起来,通过对文学本质及功能的进一步讨论,试图建立一种策略式的新文学事件观:文学具有自律自足的本体价值,同时在伦理学意义上起示范作用,以事件或行动的方式参与对世界的建构。这种从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到结构化的事件观的焦点转变,体现了他对自身理论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基于人类存在、政治效用与文学本体而言,伊格尔顿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始终未曾改变。  相似文献   

8.
伊格尔顿是西方当代重要的理论家,由于其对意识形态研究的独特贡献,人们一般把他归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其实作为一个高产、多产、与时俱进的理论家,解构才是他的精髓,他在一次次的解构-坚守-建构-再解构中保持了理论的创新性和生命力。伊格尔顿对文学理论的解构则是其解构思想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国内相关教材一般将英国理论家伊格尔顿定位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对其文艺思想的研究局限于文学生产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及政治批评理论,但这些基本上是伊格尔顿早期作品的理论内容,不能反映伊格尔顿思想的全貌.此外,教材对有关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较少,教材内容存在滞后、单一、雷同之弊端.教材定位的局限性势必影响研究视界的多样化发展,学界对伊格尔顿近期学术动向尤其是文化理论的研究不够充分,虽然讨论了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但是缺乏系统考察和理论重视.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发展中提出的价值共识,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在对前人意识形态理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意识形态分析的四大理论框架:认识论、实践人本学、经济决定论和阶级价值观。从马克思意识形态的角度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学理上分析和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性差异、基本功能,有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肉体"是伊格尔顿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与身体、感性、主体、欲望、差异性、特殊性等范畴联系在一起的所有感性领域的综合.在伊格尔顿看来,肉体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躯体,也是一种身体主体.对现代文学批评中的身体客体化问题,伊格尔顿深恶痛绝,认为这会误导读者和创作者并导致色情作品的泛滥.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语境中,伊格尔顿高扬身体的主体性,这对恢复身体的生命和尊严,培养健康、良好的审美趣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形成于对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科学技术与伦理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讨,其基本理论特质是把技术理性批判同资本主义制度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分别从社会制度变革、生产方式变革和伦理价值观的转换三个方面,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价值观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由于对绝对自由的奉行和误解,人类悲剧历史不断上演,人类终极价值体系最终轰然倒塌。因此,伊格尔顿认为重提伦理问题迫在眉睫,并且认为悲剧可以成为价值的唯一生成基础。文章从以往理论家对自由的探讨出发,比较出伊格尔顿在悲剧的框架中对悲剧与自由的探讨的超越之处。伊格尔顿在悲剧的框架中对悲剧与自由的探讨对我们正确理解现代自由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对于当下社会我们重建伦理价值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伊格尔顿认为当下文化理念的剧烈膨胀与追求文化差异密切相关,而文化差异具体体现为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在追求文化差异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文化的普世性,更不能抛弃传统与历史。这一观点将传统文化观的宏观意识、崇高意识、精英意识与当代文化的微观形态有机统一起来。伊格尔顿关于文化差异性的定义,以及关于价值观、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唤起了人们对后现代社会可能产生的文化危机的警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后现代条件下的文化问题和开展文化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作为活跃在当今西方文化批评界的大师,伊格尔顿以其独特的批评风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享有广泛的影响。在文化问题成为新世纪人类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核心问题的大背景下,对伊格尔顿这样一位理论大师的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郭玉生 《东方论坛》2021,(2):131-140
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的立场,吸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思想,认为文学运用仪式、表演、修辞、话语等多种手段,建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实践关系。一方面在言语行为中实现了自身的目的,即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最高的善,另一方面通过读者不断体味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言语行为,对社会产生道德效应,修复人类生存处境。因此,文学成为了在言语行为中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事件,而道德性是构成文学共相的主要特征。文学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应对和处理现实问题的策略,道德意义在此具有关键作用。伊格尔顿高度评价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怜悯”与“恐惧”的悲剧观念,但他不同意亚里士多德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理解德性,认为应该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揭示德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呈现,具有互惠性。基于此,伊格尔顿运用精神分析学说阐述了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悲剧的伦理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伊格尔顿以现代美学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视角,探索作为意识形态的美学的兴起问题,试图揭示美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政治倾向,从而引导出对审美意识形态内在复杂性的深入探讨。在他看来,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理论形态,它既与各种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8.
无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国内学界都极其关注意识形态的理论问题,并对此做出了各式各样的阐述和评析。分歧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的概念把握和特征描述上。本文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同阶级社会共生的社会现象,其自身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并由此根据特定历史条件具备特定价值目标。意识形态的特征为:历史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它也必然随着国家的灭亡而灭亡。  相似文献   

19.
作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化政治批评”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鲜明的特色,是我们了解其思想观点的重要理论资源.伊格尔顿在方法论的层面,从语言分析方法、整体主义和激进的革命批评等三方面入手,阐述了“文化政治批评”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揭示了其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