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7月7日-10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委党校、云南省社科联、云南省社科院联合主办,云南省哲学学会、腾冲县委县政府协办的“纪念艾思奇《大众哲学》发表70周年暨科学发展观理论讨论会”在昆明举行。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晏友琼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共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教育部社科中心副主任田心铭、新华文摘杂志社副社长黎松、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卢国英、中国社科院教授李崇富等来自省内外的10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结合改革开放的实…  相似文献   

2.
汤超 《理论界》2012,(4):84-86
《大众哲学》是"大众哲人"艾思奇的代表作,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通俗化、现实化和大众化的道路。通过对《大众哲学》写作前艾思奇个人学习生活经历的梳理、思想变化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定位的把握及全书内容的探讨,从艾思奇主体性角度探寻《大众哲学》的成功原因,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对《大众哲学》的评价和研究普遍存在过于强调“通俗”而忽略“大众”的现象。从“大众”视角出发,《大众哲学》的大众立场可以表述为:大众视野、与时俱进、服务大众、大众言语。这对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除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视域来解读外,还需要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来解读。20世纪30年代的唯物辩证法论战,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问题;艾思奇对论战的参与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深刻影响了《大众哲学》的思路、结构与内容。正是在这场论战中,艾思奇通过批判张东荪、叶青的哲学思路和思维方法,形成了阐发辩证法唯物论体系的思路,并根据这一思路在《大众哲学》中对辩证法唯物论体系作了大众化的阐释,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方向。只有看到《大众哲学》的多方面贡献、意义与影响,才能对《大众哲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价值作出深刻而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随时代背景和革命形势的演变,在认识论思想部分,艾思奇《大众哲学》1953版与1936版出现了分野,作了大量的修改和完善,删除了36版中感性与理性的抬杠、哲学的党派性等观点,对真理相对性及绝对真理的构成等观点进行了重点阐述,严厉批判了教条主义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并革命性的提出了生产的实践和阶级斗争的实践的重要新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革命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0~11日召开的"艾思奇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研讨会,就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视阈以及当代哲学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职责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地讨论.  相似文献   

7.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国明 《学术探索》2003,1(1):44-46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在我国率先开辟了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道路 ,并对哲学中国化、现实化进行了初步探索 ,做出了重要贡献。《大众哲学》所体现的开拓创新精神 ,对于我们在新时期探索哲学如何与时俱进 ,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 ,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曾成功地探索了一种全新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方式,使哲学成为掌握在广大人民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复杂,如何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尤为关键。因而,比较《大众哲学》与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背景,解读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所面临的困境与障碍,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郭小香 《理论界》2011,(3):89-91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大众化思想,是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真理。艾思奇是中国引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导言》的理论大众化思想为指导深入分析艾思奇的哲学大众化运动,发现艾思奇取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他在开展哲学大众化运动时做到了《导言》中理论大众化思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伍志燕 《江汉论坛》2007,(4):142-143
由湖北省哲学学会、湖北省伦理学学会主办,湖北大学哲学系承办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文明建设"学术讨论会,于2006年12月21日至23日在湖北省孝感市召开.  相似文献   

12.
纪念《哲学的贫困》发表15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丰晓海(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经济系南京210003)6月11日,江苏省哲学学会、南京大学哲学系等单位在省社科院召开了纪念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发表150周年学术讨论会。南京地区的知名学者孙伯、陆剑杰、王...  相似文献   

13.
周峰  周霞 《学术研究》2007,2(7):25-30
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再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人道主义构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创立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唯物史观之所以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就在于它扬弃了人道主义对抽象人、人性和理性的崇拜,确立起实践的社会历史观念。与资本主义人道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历史唯物主义通过扬弃人道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世界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上的先验性,确立起了革命的、现实的和具体的人道观念。对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来说,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人道"观念将会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2016年12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哲学的转型与创新暨纪念石峻教授诞辰100周年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与学者齐聚一堂,深切缅怀和总结了石峻先生的人格风范、学术造诣以及突出贡献,并以此出发,探讨了现代中国哲学转型与创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7,(7):12-21
《实践论》提出了广义的实践概念,但对实践概念的运用却是狭义的,即无产阶级实现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政治蕴含。狭义的实践属于实践哲学的大的认识过程,实践在其中处于生存性的本体论地位,克服了理论哲学从认识论解读小的认识过程而造成的知行二分困境。大的认识过程中的知,既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之知,又是无产阶级理想信念之知,为知行合一提供了信仰前提。《实践论》作为中国化的实践哲学,既实现了传统实践哲学现代化,又实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中国化,使其立足新的思维平台,进而超越了传统知行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哲学蕴含和文化精神 ;二、“七一讲话”的直接思想来源、核心内容以及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理论创新的深厚根源 ;三、对“南方谈话”和“七一讲话”中几个理论观点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探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应该弄清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这也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思想家和革命家柯尔施最先提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从批判性分析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失误开始的.在柯尔施看来,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对哲学问题的极度忽视是丧失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重要表现.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柯尔施在考察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征是理论批判和革命实践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批判哲学和革命哲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林锋 《东岳论丛》2011,32(4):54-60
在以往苏联与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中,《论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被定性为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著作"。长期以来,由于上述"不成熟论"的影响,这两部著作及其人类解放理论的哲学价值被严重低估,其深刻内涵远未得到充分发掘和透彻研究。事实上,《问题》、《导言》不仅不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著作",而且是他一生中关于人类解放问题的基本著作、主要著作之一。它们是马克思本人探索人类解放问题的思想历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代表了他早期人类解放研究的最高成就,具有重大哲学价值和强烈的启发意义。本文依据马克思这两部著作的文本,对其人类解放理论的基本思想做了重新开掘和阐释,并对前苏联和我国学界中长期以来流行的所谓"《问题》、《导言》不成熟论"进行了质疑和驳斥。  相似文献   

19.
郭廷建 《理论界》2008,3(2):5-8
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的真理性奠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及世界观、方法论没有过时,它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至今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五个基本要点阐述了《宣言》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及实践的指导意义,强调要从整体性上把握《宣言》的实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曹爱琴 《理论界》2008,5(2):17-18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文献。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并进一步推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