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菡 《天府新论》2006,(Z1):224-225
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小说《人间喜剧》,淋漓尽致地揭露批判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幕.作品在艺术上颇有成就善于细节描写,达到精细入微,生动逼真;成功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具有个性;服从各种人物生活和思考所必须遵循的逻辑.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2.
明代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态内部滋长着一种自我否定的因素,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和发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股批判思潮。这种称为“经世致用”实学的新思潮,于明代中叶后已明显形成,明清之际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在清代中叶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束了。这种实学思潮与资本主义萌芽相联系,具有对封建社会的一切旧事物的批判精神。实学经历了自己的发展过程,即“明道致用”、“经世致用”以及“体用一致”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戴·赫·劳伦斯是西方文学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最有争议的作家.他不仅是"外部现象的敏锐现实者",更是一个"专注于人物内心生活的小说家".他将心理探索与现实批判相结合,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从精神层面入手,着眼于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地描写了两性之间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曾经是中国得到肯定最多的文学思潮,也被描绘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的绝对主流(包括五四文学、革命文学都被纳入现实主义的范畴).而实际上,这种肯定和认定是建立在对现实主义的误读的基础上的.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最弱小的文学思潮,它从来就没有成为主流;五四文学和革命文学也不是现实主义,而是启蒙主义和革命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它以人道主义立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人的堕落和苦难,同情小人物的命运,呼吁人类之爱,以化解社会矛盾.欧洲的现实主义发生于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其时现代性已经获得了胜利,而其负面性开始突出显现,特别是在社会关系领域更为严重.因此,文学就在社会领域开展了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产生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从现代性的角度重新定义现实主义,就会对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出新的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5.
论路翎小说的现代主义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路翎与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路翎的小说创作深受古典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以及以高尔基为代表的苏联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他的长篇巨著《财主底儿女们》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是对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摹仿①。路翎的小说对那种双向延展着的生活与生命原生态的描写的确具有鲜明突出的现实主义特征,认定路翎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是毫无疑义的。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家,如鲁迅,文学研究会、乡土文学派、社会剖析派的一些作家们都对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人民在社会关系上所受的压迫和物质生活上所遭受的苦难以及人民群众精神奴役…  相似文献   

6.
研究界普遍认为,《新青年》群体的现实主义文学倾向与创造社的浪漫文学倾向,来自于俄国人道主义文学和西方个性主义文学的不同影响。本文认为,这种分野,主要受到了这两大群体留学日本时期所接受的日本"代际"文化的不同影响。具有"明治青年"色彩的《新青年》一代的个性观,理性色彩较为浓厚,因而其创作偏于国民性批判和客观化描写;而具有"大正青年"色彩的创造社一代的个性观,感性被提到了重要位置,主观性、情感性格外突出,因而其创作偏向了浪漫文学一路。  相似文献   

7.
哈代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常常被称作"性格与环境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宿命论和悲剧色彩。本文从哈代的生长环境、教育过程和社会背景入手,简要分析了他的部分作品中主要人物在维多利亚时代旧有习俗观念和制度下,为生存和幸福而挣扎、奋斗、追求、幻灭;并从其生活的时代和作品出发,通过对其社会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思考,对哈代的悲剧思想和社会观进行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个全面深入阐述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学家。基于对中外古今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广泛了解和丰富的实际创作经验,鲁迅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理论总结既精到又富有实践性。鲁迅早期倡导浪漫主义,后来变成坚持现实主义,但仍保留了浪漫主义的积极进取精神。鲁迅提出了作家的现实主义自觉写实论,很强调以现实社会为描写对象,通过对现实关系的如实描写表现生活的客观本质真实,这是鲁迅主张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基本特点。他的现实主义真实观,要求把实事的描写提高到典型概括的境地;他的现实主义典型论,把深入揭示人物内在精神的主张,看作是高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鲁迅的现实主义原则是发展的开放的,在他看来,现实主义创作可以吸收其他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9.
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现实主义文学不能机械地孤立地照录和罗列生活现象,在真实地具体地描绘生活现象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典型化的方法艺术地历史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不但描写生活,还要能说明生活,评价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真理性,即对生活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我们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的小说与戏剧不是对既有现实的现实主义描摹,也不是对词与物相统一的传统语言的承袭。她从负面的角度描写丑陋和荒谬,旨在通过模仿事物的对立面来表现事物的本性,是以否定的形式摧毁经验现实来警醒和疗救这个社会。耶利内克作品中对性与婚姻的大胆切入、对政治和家乡的辛辣讽刺、对语言和表现形式的突破革新,都是其创作中否定美学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手法可看作新的认识途径,最终实现文学的社会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11.
敦枫  赵婷 《重庆社会科学》2010,(10):107-111
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学界人士。以抗日救亡为主题,重庆作家创造出了繁荣的抗战文学。时局的动荡不安、经济通货膨胀,使得重庆作家生活日益艰难。然而,危机时局也激发了空前高涨的爱国热忱和创作欲望,从而形成了陪都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局面。与此同时,重庆作家们也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12.
余思洋 《云梦学刊》2012,33(3):113-116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代表作《到灯塔去》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小说中两位重要的女性人物形象拉姆齐夫人和莉丽是两种人生的代表。拉姆齐夫人是传统男性心中完美的理想女性形象,莉丽却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宋军风 《齐鲁学刊》2006,(1):110-113
唐代商人妇的家庭生活是复杂多元的。她们不仅物质生活颇有差等,而且精神生活也纷繁多样。同时,她们还有弥诚弥真的心灵寄托。唐代女性的社会生活并非总是浪漫多姿的。认清唐代商人妇多样化的角色、面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唐代家庭生活的全貌,更为确切地把握唐代社会的性别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积极树立、宣传和推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典型经验,对坚持这一活动的主流导向,保证这一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典型经验的作用.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典型经验与坚持这一活动主流导向的关系,努力探索、总结和树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典型经验的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5.
放达不羁是魏晋名士的一种时代性标记。透过外在表象,我们发现不同的名士个体和名士群体是有区别的,有的因愤世嫉俗而放浪形骸以示抗议,有的因道德沦丧而尽情纵欲,有的因仰慕名流而盲目仿效。  相似文献   

16.
再谈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当前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问题的结合实例作新的探讨,认为:第一,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主义原则;第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第三,坚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标准;第四,对历史人物的气节要作具体分析,防止把封建糟粕当成气节加以称颂。  相似文献   

17.
李艳 《殷都学刊》2008,29(4):136-140
以往移就的定义都脱不了传统范畴观的窠臼,往往采用单一标准界定这一范畴边缘模糊的综合性修辞手段。典型范畴理论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移就是将通常用于修饰、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用到乙事物上去,典型的转移方式是移人类性状于外物,典型的句法形式是形名组合的定中结构。  相似文献   

18.
《荷马史诗》中留下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英雄形象:阿喀琉斯、阿伽门农、奥德赛、赫克托耳等等。他们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他们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摈弃平庸的生活,渴望战斗和冒险,同时又难以摆脱命运的魔咒;他们追求个人的荣誉,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荣誉比生命还要宝贵。  相似文献   

19.
陈才训 《阴山学刊》2005,18(3):51-55
《红楼梦》深受楚文化影响。黛玉形象的构思及其神貌风韵,均采自《山鬼》、《湘君》、《湘夫人》。她身上又依稀可见屈原的影子:自恋情结浓重,孤芳自赏又顾影自怜;不为俗屈、高洁自守。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屈辞中女性中心观有渊源关系,其坚定的叛逆性又与屈原九死不悔的坚韧相似。宝玉身上还有庄子影子,其天然本色论、"情不情"分别是庄子自然论、齐物论的显示。其梦游太虚境受《神女赋》启发。曹雪芹自身遭遇、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小说题材及人物命运悲剧性,使他和楚文化尚悲的情感特征产生共鸣,从而把楚文化作为构建《红楼梦》的文化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20.
陈孟云 《学术探索》2012,(10):125-129
汉语配音译制片在20世纪末的中国曾掀起过一股热浪,尤其是以乔臻为代表的为外语片(《魂断蓝桥》、《亡命天涯》、《叶塞尼亚》等)作的汉语配音,通过汉语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使外国电影人物获得灵魂的再塑,最终使这些国外影片成为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经典电影。乔臻以独特的有声语言艺术魅力为外国电影造就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品位,使汉语有声语言与电影艺术形象完美结合,达到圆融无碍、浑然为一、整体和谐的至美之境。本文试图通过揭示乔臻配音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探讨老一辈艺术家如何在有声语言创造过程中把审美认知和独特的精气神融入电影艺术并实现对外国影片的审美超越,从而获得有声语言魅力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