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现象,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密切关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新法虽规定了"常回家看看"条款,但由于新法规定较为笼统,对如何履行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及对不履行精神赡养义务的子女没有规定具体惩罚措施。这就使各地的法院在处理这类诉讼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往往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因此立法应采用一般性和列举性条款相结合的方式规定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并对赡养义务主体、履行方式、责任承担及权利救济等作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2.
综合 《家庭科技》2013,(8):48-48
今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法)正式施行,该法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精神赡养写入条文。新法与旧法相比,内容从原来的50条扩展到85条。尤其需注意的是,新法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如赡养人在单位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此外,新法还首次从法律上明确了将每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仅对老年人进行物质赡养已经无法满足其要求,更多老年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关怀.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提出了精神赡养的相关规定,为保证老年人获得精神赡养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仍存在法律规定缺乏操作性、司法实务中制度不完善的情况,必须通过调整相关法律规定和建立相关机制来解决.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涉及有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条文有很多,如宪法第45条、第49条,刑法第182条、第183条,婚姻法第2条、第15条、第18条、第22条,继承法第7条、第12条、第13条、第14条,劳动法第70条等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出了法律规定,特别是自去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得尤为具体:  相似文献   

5.
年前听人改了一首《常回家看看》,把我给逗笑了:"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准备了一些唠叨,奶奶准备了一些唠叨,姥爷准备了一些唠叨,二姑准备了一些唠叨,三舅准备了一些唠叨……"现在许多人回家过年,差不多就是这么个状况。应对这种事,我也算是过来人。回首从前,我前后一共经历了4次境界上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家庭科技》2013,(10):54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合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相似文献   

7.
<正>人口老龄化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社会问题,老年人养老问题是社会热点,更是现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4条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保障老年人  相似文献   

8.
(一 )三个"秘密"的立法意图不同。"国家秘密"这一概念是 1982年在《宪法》中提出的,后来在《保密法》中对其法律特征又作了规定,意在告诫公民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接触国家秘密,合法利用国家秘密,均应遵守《保密法》的规定。"商业秘密"第一次是在 1979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中提出的,在 1993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给它规定了法律特征。"工作秘密"是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提出的,告诉国家工作人员除了要保守国家秘密之外,还要承担保守工作中不能擅自公开的那一部分事项的义务。  (二 )三个"秘密"的法律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了防止技术持有方通过技术合同非法垄断技术,我国《合同法》专门制定了"非法垄断技术"导致技术合同无效的条款,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确认"非法垄断技术"的司法解释以弥补法律法规对于"非法垄断技术"的制度供给不足.《民法典》基本沿袭《合同法》相关规定.但是,随着《反垄断法》的不断完善,其已为"非法垄断技术"界定标准提供了充分依据,因而对于"非法垄断技术"应依据"强制性规定"规则适用《反垄断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而无需通过《民法典》及司法解释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10.
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能否适用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从文义解释上看,《合同法》第2条第2款对此做出除外规定。不能以财产法中心主义的思维过度介入婚姻家庭生活领域。应该对《民法总则》第11条、《合同法》第2条第2款进行目的性限缩解释,我国民法典应该设置有关身份法律行为法律适用的如下一般规则:"婚姻、收养、监护、赡养、遗赠扶养等有关身份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适用《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法律的规定,其他法律没有规定时,在不与身份关系性质相冲突的情况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少年朋友们,你知道从出生到成年前,有若干法规在保障着你的合法权益,伴着你成长吗? (1)国籍资格 这种资格从你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明确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2)公民资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  相似文献   

12.
兰艳  聂长建 《河北学刊》2012,32(2):124-126
站在法哲学的高度,立法的对象应该是外在的行为、行为的负价值、行为的可操作性、行为的主体间性。"醉驾"满足这四个条件,而"常回家看看"并不满足第二、三个条件。一部新的法律法规,应符合法律基本精神,符合社会发展的现状并体现一定范围的前瞻性,在平衡自由、权利、秩序、效率等局部性价值时,在总体上是正价值的,"醉驾"入法理由充足,"常回家看看"并无充分正当的入法理由。  相似文献   

13.
程勇 《齐鲁学刊》2005,(2):66-70
在古文经学家推崇的各类经传中,《周礼》与《左传》集中表达了合乎礼治原则的理想政教制度的构想, 古文经学的文论叙述也便于其中得以安置,并获得具体规定。《周礼》的意义偏重于对文学的制度性安置,核心在 于"乐"的政教功能;《左传》的意义则偏重于文法的具体规定,其实质即如何在书写中寄寓王道理想。  相似文献   

14.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经营场所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小区"刷脸"进门、手机App捆绑个人信息、未成年人人脸信息保护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规定》从人格权和侵权责任角度明确了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行为的性质和责任.  相似文献   

15.
朱卿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0):167-177
近代中国,在立法上出现过三种刑事预审模式,分别是规定在《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等法律中的"起诉后的审判官预审",规定在《刑事诉讼律(草案)》中的"起诉前的检察官预审"和规定在《刑事诉讼条例》中的"起诉前的审判官预审"。其中,两种审判官预审在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先后得到实施,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着查明案件事实的功能。但是,由于预审制度,特别是"起诉前的审判官预审"被认为会对弹劾式诉讼造成破坏,并存在导致诉讼迟延、影响诉讼效率等诸多弊病,1928年《刑事诉讼法》正式将其废除。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包括《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在内的《经济学笔记》内在联系性的确定,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再次成为学者们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最新进展是用后者中的交往异化理论补充、完善前者异化劳动理论中的第四个规定,但在如何理解这第四个规定、特别是四个规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还有继续讨论的必要。实际上,四个规定之间绝没有所谓的"根本性转变"和"飞跃",有的只是理论逻辑的进一步深化和"成长"。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的本质特别是其社会性的恰当理解。"社会"范畴强调人的本质的"现实性",但并没有改变而只是深化了马克思对人的理解。因此,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是一个整体,不能做人为的分割,而且其逻辑顺序也不能随意打乱。  相似文献   

17.
为真正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严格落实"损害者担责"原则,更好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程,我国于2017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正式确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并于2019年由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但由于该制度与既有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致使理论与实务层面冲突不断。《若干规定》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两诉"衔接的空白,但衔接机制尚不尽完善。文章从当下现存问题出发,指出应当通过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核心立法、明晰其性质、根据适用范围厘清起诉顺位、以一审辩论是否终结为节点补足中止条款等四方面,对当前"两诉"的衔接机制进行优化,以期发挥出"两诉"的最大合力。  相似文献   

18.
李兆祥 《齐鲁学刊》2007,12(6):41-46
晚清十年,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之下进行的与外交相关的立法,推进了近代中国的外交最高权力划分的法制化进程:谕旨设立的"新政"统汇之区"督办政务处,开始全面参与最高的外交决策,并进而形成了皇权之下的军机处、督办政务处二元外交决策机制;《钦定宪法大纲》则第一次明确的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了皇帝的外交权力范围;《资政院院章》规定了资政院对外交事件的"议决"权,《内阁官制》下的外交行政权表现为皇帝主持下的内阁总理大臣与外务大臣的权力平衡,《弼德院官制》则赋予弼德院对外交事件的顾问权;《十九信条》则最终把外交决策权交给了国会。  相似文献   

19.
陈婷 《南方论刊》2006,(6):42-44
2005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新《规定》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政策依据。通过学习新《规定》修改的背景、新《规定》与旧《规定》的比较,以及对新《规定》中部分条款的分析。探析了新《规定》在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人性化、民主化方面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制度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望月清司是日本著名的市民社会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他在深入细致解读马克思大量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市民社会理论为基轴的历史理论。但是在解读《巴黎手稿》之时,他面临着"市民社会"概念为何在此书中明显"缺席"的问题。他认为这是由于"异化劳动"四重规定中的第一规定到第二规定的过渡存在的理论缺环所造成的。这一环应由《穆勒评注》的"社会交往"来补充,而这也恰恰是异化理论向市民社会理论的推进,从而证明"市民社会"理论并未消失。但是,望月以"孤立人"的逻辑来把握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有过于强烈的目的论色彩,其对《穆勒评注》的评价也有过高之嫌,对于马克思思想进程的真实逻辑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遮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