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学翻译是审美再创造的艺术。译者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再现。译者在再现原作美的同时,也在表现出自己的才识美、情意美、创造美。译者的美融入译作之中,与译作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语言审美的过程,其艺术性可以通过美学的观点来认识。作为文学翻译的审美客体文学作品存在于审美主体译者和读者的阅读活动中,并依赖接受者的理解传导,从而产生美感。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承载,具备独特的审美功能和精湛的语言艺术,因而具有重大的美学意义。从文学翻译的美学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两个译本进行研究,从词美再现、句美再现及辞格再现3个方面着手,评析两个译本所传递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翻译与美学的结合已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再现三方面论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美如何在英译中得到完美呈现。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词集无定本,词风多样,历代评论者对其评价不一,但这些评论都流露着他们的审美情怀与审美文化心理。其审美情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欧阳修词中所流露出的人格美;二是重视欧阳修词的艺术美。这一审美情怀与评论者的审美文化心理密不可分:一方面他们喜欢小词的词情美;另一方面又受到儒家文化追求人格美的影响,对于不合规矩的小词加以排斥。总之,这种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论者的审美客观性,应引起人们深深地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学理论中对审美和再现的境界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区分。翻译首先是个审美活动,也存在上述美学境界之分。在翻译中,译者是审美主体,面对的客体是文本。译者对文本的态度与再现方式造成了境界的区分。译者审美客体时,是“自失”还是客体冲击主体意识,译者审美再现时主体情感是隐现还是显现,决定译文的境界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过渡之境”可看作是“无我之境”的分支,译者再现时是以局部呈现,还是保留整体,指向模糊还是确定,决定是“无我”还是“过渡”。译文呈现的境界无优劣之分,皆是挖掘文本的“美的潜力”惟其美异也。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价值论哲学, 认为美是一种价值形态.美不是预成的, 而是生成的.美是客体的审美属性与主体的审美需要在现实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契合而生的一种价值.美的生成机制包括三个要点: 来源于客体的审美属性, 取决于主体的审美需要, 在审美活动中生成.  相似文献   

7.
客体、对象、美和美感辨析─—审美场研究系列论文之一葛启进面对金色夕阳,《几度夕阳红》中男女主人公异口同声地赞赏道:夕阳很美!在这一审美直观感受中,仿佛客体、对象、美和美感四者混而为一了:我感到了美的,就是对象,也就是客体。我们看到,一些美学家也常常把...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特别需要译者的审美意识 ,需要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翻译的过程就是原文的审美再现过程。文学作品的翻译要忠实地译出人物的语言特色 ,再现原文的生动形象。语言的常规优美固然重要 ,但正如残缺美也是美一样 ,在文学作品中 ,人物的非规范语言也是一种美 ,因为它有助于烘托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因此 ,在翻译中要忠实再现 ,否则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生动性  相似文献   

9.
《咏水仙》是华兹华斯的咏花名篇,《抒情歌谣集·序言》是华兹华斯的诗论代表作。如果将这两个经典文本相互比照,就会发现《咏水仙》实际上形象地再现了一个诗人完整的审美感知过程,而且,这一审美感知过程的特点与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阐述的审美感知理论惊人地相似。将它们相互参照,有助于深化对华兹华斯诗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赵元任是第一个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介到中国来的人。这部译作能够历久弥新,成为儿童文学译作中的经典,与赵元任先生在翻译上的创造性是分不开的。文章从语体选择、文化策略、语言的音乐美与形式美三方面讨论赵元任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审美再现过程中表现出的主体性,以期深化翻译审美再现和翻译审美主体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蕴涵着大量的习语,它们含蓄幽默、形象生动。运用于文学作品中,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活动,得到审美的愉悦。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能给读者提供一个与原文审美效果相等的审美客体,以让译文读者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本文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英语习语的翻译中如何使原文的审美价值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12.
现代翻译理论提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文章从本土语和目标语的审视角度出发,从原语和译语中摘取了大量实例,试图探讨孙法理之戏剧《两个高贵的亲戚》翻译文本中的意境美,采风美,修辞美几种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审美过程,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对原作即审美客体的理解以及对译文读者审美心理的判识,共同奠定了译文的审美价值。以《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文译本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比较两个译本翻译风格与文本形式的差异,揭示文学翻译中比较美学与翻译实践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译者以其固有的审美意识对原文进行审美认识,然后将审美认识的结果转化为译文,这就是审美再现.广告为了加强表达效果,渲染产品的功能,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为了确保广告语言艺术和广告语篇风格的再现,译者将使用何种方法再现英语广告的修辞特征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葛浩文与作者、译文读者共同构成其文学翻译活动的审美主体,各主体之间相互关联,形成彼此互动的审美关系,使得葛浩文的文学翻译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探索葛浩文文学翻译审美主体间的不同关系及其对葛浩文翻译作品审美再现效果的影响,从美学接受角度为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审美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是由审美判断力、审美倾向和审美感受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组成。《红楼梦》两英译本的对比,反映了审美意识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提高审美转换的效果,应该从翻译主体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倾向、审美感受三方面,探求在审美意识控制下进行审美转换的有效途径,实现源语审美效果的完美移植。  相似文献   

17.
审美功能是诗歌的主要功能之一,而诗歌形式对诗歌的审美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诗歌对源语语言符号本身的高度依赖性,作为语际转换工具的翻译在追求内容对应时往往以牺牲某些形式为代价,从而导致以这些形式为载体的审美成分作为不可译因素而丧失。如今,"以读者为中心"的观念在翻译理论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出来,因而审视这些不可译因素所造成的读者审美偏差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门用途语言,广告语在词汇、句法、修辞各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体特点和美学特征。英汉广告语言的美学特征主要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来实现,为了实现广告的劝说功能,各种修辞手段都被广泛地应用在广告中。英汉广告翻译的美学策略要求在翻译中尽可能利用不同语言的美学修辞,在不同目的环境下实现美的再现和拓展。  相似文献   

19.
美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是各类翻译追求的共同目标。翻译应对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形式结构、音韵修辞、形象意境等方面进行美学再现探讨,将原文的形象美、形式美、音律美、修辞美、意象美在译文中得以最大限度的转换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