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汉字的"六书"理论是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而非造字法。"六书说"依据小篆分析汉字结构,反映了汉字构造的法则,许慎用它分析汉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也有局限性。唐兰、陈梦家、裘锡圭分别提出"三书说"理论,对传统"六书"有所突破,又有新的问题出现。本文以时间为纲,对相关理论家主要观点做出阐释,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价值与不足。  相似文献   

2.
“六书”理论是汉字学的理论基石。许慎运用它分析汉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代以前,由于人们认识局限和这一理论本身的不足,“六书”研究没有多大进展。近代以来,人们开始突破“六书”绝对权威的地位,唐兰、陈梦家、裘锡圭等先生相继提出“三书说”。王宁先生则进一步提出了“汉字构形学”的理论,使汉字学理论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3.
“六书”作为最早阐释汉字结构原理的理论 ,在汉字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不可磨灭的功绩 ,但“六书”本身又存在着严重的局限。现代以来 ,唐兰、陈梦家、裘锡圭等先生相继提出“三书说”,开始动摇了“六书”的绝对权威地位 ,王宁先生则进一步构建了汉字构形理论 ,使汉字学理论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4.
"四经二纬说"中的"四经"指六书中能够造字的前四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二纬"指不造字的后二书(假借和转注),这是第一次对传统六书的科学分类."四经二纬说"是受宋明"转声说"和班固"四象"之名的启发提出的,它对清代戴震"四体二用说"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六书”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字学中相当重要的理论,从汉代以来就有许多人著书立说,从不同角度对“六书”理论进行研究,但往往仅拘泥于“造字之本”展开,莫衷一是。易国杰、姜宝琦二位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中有关“六书”问题也沿用旧说,认为“六书”古文字的“造字之本”,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说法,不妨将其解释为“识字之本”。  相似文献   

6.
合音词从产生的原理方面考察,似乎是一种畸形词,不合汉字产生的传统规律——“六书”。正象黑格尔说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音词形成之后作为一个客观的语言实体,广泛存在,普遍使用,并且还要不断产生,这就有它的合理性,有它存在的理由。这就要求我们对它的内在规律作些探索,求得对它的进一步认识。 汉语传统造字方法就是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表面看,合音词不属六书的任何一种;深入去看,它又没有完全脱离六书的基本模式和范畴。它是六书的一种综合运用,某些方面是对六书的一种突破。撇开六书中的象形、指事、转  相似文献   

7.
在造字本源问题上,赵撝谦《六书本义》认为"象形"为"文字之本",即"象形"是最早的造字方法,指事、会意和谐声等皆是以象形为基础孳乳而出的造字方法;赵氏还视象形"文"为汉字孳乳衍生的最初构件",六书"以"象形"为"万世文字之祖",通过拆分与叠加的方式,孳乳衍生出了更多汉字。比较古今方家关于"六书"理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赵氏"六书"理论中的"文字孳乳说"和"文字拆分与叠加说",在批判和继承前人"六书"学说的基础上,找到了汉字孳乳发展的构字部件,厘清了"六书"的演化过程,赵氏的"六书"理论对后世文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六书”理论体系中“形声”和“假借”之间存在着名称条例相互错乱的矛盾:“六书”的“形声”在构词上应是动宾结构,与“象声”、“相形”、“象事”、“家意”是同构关系;而按传统的“六书”说理解,却是并列结构,即“形十声”,这是一个明显的矛盾,“形声”由此而误入歧途,错领了本该属于“假借”的条例,同时,“假借”只好削足适履地被错置于本是属于“形声”的条例之前。这种鹊占鸠巢,张冠李戴的错乱,造成了许慎“六书”内部以及它与刘歆、郑众“六书”外部之间的矛盾和混乱,致使“六书”理论在整体上与汉字孽乳的实际历程不相符,所以,必须对经典的“六号”理论进行逻辑上的修正和清理,只有还“形声”以本来面目,“六书”理论体系固有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才能得以呈现,这对我们正确认识汉字的属性是极为关键的。  相似文献   

9.
“指事”为许慎所列的“六书”之首,是历代学者划分汉字结构时产生问题最多的一书。通过对许慎所作的“六书”义例和汉代三家所列“六书”名目的研究,我们将“指事”的“指”字破译为“稽”字,将“指事”解读为“审察事物”的意思;并通过运用新见解说近十个典型的指事字,使“指示符号”的成说也得以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0.
汉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汉字之所以不容易被外国学生所掌握,主要是因为它字形复杂,笔画繁多。以"六书"理论中象形、会意、指示、形声四种造字法作为理论依据,结合目前汉字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六书"理论应用于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的必要性,同时总结了该理论应用时的几个难点及应对方式,使得对外汉字教学能够有效利用"六书"理论,使外国留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清楚识字,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汉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真正达到汉字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百科性字典,是汉字理论集大成的书.著者许慎不仅给传统的“六书”下了定义,从而开创了汉字理论的新纪元;而且首次发现、总结了“省声”,“省形”说.对汉字结构作了补充说明,并把它们总结为造字法,付诸分析《说文》部分汉字结构的实践.例如:  相似文献   

12.
汉代班固、郑众、许慎倡“六书”后,历代都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阐述。清代乾嘉时期戴震创“四体二用说”,其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试图对“四体二用说”作一些分析,以寻求其价值与缺陷。  相似文献   

13.
“六书”的语源学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语源学新视角审察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问题,认为前三书文字所表语词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形声、转注实为一书,皆以现成文字记词并添加辅助符号,本质上与假借表词法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论汉字结构之新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书"说是汉代学者创立的关于汉字结构的系统理论.它比较切合秦汉小篆的结构类型,但不能囊括各个历史时期所有的汉字结构类型.为此,笔者建议在"六书"说的框架之上,建立一个层级更高的汉字结构之新框架.这个新框架便是"二书"说."二书"说以字形结构中是否含有声符(或"表声成分")作为分类标准,把汉字分成"无声符字"和"有声符字"两大类型."无声符字"使用意符."有声符字"或单用声符,如假借字等;或兼用意符和声符,如形声字等."二书"说既契合最早的汉字体系如商代甲骨文的结构类型,也适合秦汉小篆及其后世各个历史时期的字形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15.
精神学是刘文英先生在1998年出版的《精神系统与新梦说》一书中提出来的。在对梦、原始思维、时空观念和意识观念深入研究之后,该著无论是对于精神概念的界定,对于精神活动的历史形成、基本结构、运作机制,还是对一些哲学史上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都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诠释。同时,论著也从精神学的视域对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完成了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精神对话,使得"一个中国人的新梦说"更加丰富、更加系统。刘文英先生的理论成果,对于理解尽心、明心等中国哲学的一些核心问题,乃至宗教学中极为关键的直觉、顿悟等宗教体验,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六书说,一直被传统的文字学奉为圭臬。它的作用和影响,至今不可低估。如何正确评价六书说,是关系着能否在现代水平上建立科学汉字理论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指事"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事"为许慎所列的"六书"之首,是历代学者划分汉字结构时产生问题最多的一书.通过对许慎所作的"六书"义例和汉代三家所列"六书"名目的研究,我们将"指事"的"指"字破译为"稽"字,将"指事"解读为"审察事物"的意思;并通过运用新见解说近十个典型的指事字,使"指示符号"的成说也得以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8.
理论研究的突破,常常造成一代学术风气的转移。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说文之学一反宋、元以来六书学的传统,异军突起,开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局面。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为代表的四大家,在汉字研究中各具特色,成绩卓著,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学派。这一学派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理论上得力于戴震的“四体二用”说,则是共同的,不可否认的事实。学习前贤的著作,弄懂其传承的脉络,对当前字典编写和语言学史的研究都是必要的、有意义的。戴震,字东原,清代著名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曾任四库全书纂修官,经部负责人。江永,字慎修,是戴震的老师。江、戴师徒之间交往密切。《戴东原集·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以下简称《论小学书》)是一篇重要的学术通讯,主要是讨论“六书”中的“转注”问题。汉字理论研究中著名的“四体二用”说,就是从这篇学术通讯中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自来讨论欧阳修书学思想,多关注其"学书为乐"说对宋代"尚意"书风形成的影响,而对其贯穿始终的以书艺为道德资具的儒家脉络不甚留意。在以"三代之高"为偶像的北宋儒学文化复兴时期,欧阳修《集古录》展示了书学传统在《淳化阁帖》所代表的"六朝之细"书风之外"古"意盎然的那一部分资源,对三代两汉多数铭文所传递出来的高古简质极尽推崇,也对其中包蕴着的书法以外的政治道德典范价值充满了敬意。《集古录跋尾》对这一部分书迹的审美叙述,既展现了欧阳修对书之"法"的体认,也成为其复振北宋书学的理论基础,导引了北宋书学发展的某些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六书"说是传统语文学对汉字构造进行解释的一种理论模式."六书"之称始于<周礼>,但有名无实.到东汉才有人对"六书"作出解释,比较系统地解释"六书"的是许慎,他在所著<说文解字>自叙中不仅对"六书"中的各子系统作出了准确的定称,而且还下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并举出了代表字.班固<汉书·艺文志>也提到"六书",他说:"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1](P.1720)班氏的定称不为今人所用,班氏的"六书"为造字之本的提法也颇受后人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