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美国对缅甸"务实接触"政策的出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下的必然结果,更是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基于美国对过去数年及当下缅甸局势变化的判断;从内涵上说,"务实接触"政策是对长期以来美国孤立制裁政策的补充,其核心特点就是柔性施压与全面影响和渗透;在具体政策操作上,美国采取了全面拓展同缅甸各阶层政治接触、重视国际合作与协调、注重对缅公共外交、突出对缅援助、保持与更新施压制裁等措施;目前,缅甸国内局势已发生明显变化,美对缅"务实接触"政策将因应缅甸局势变化,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中国应未雨绸缪,改变政策实施对象和实施方式单一的现状,检视充实对缅政策。  相似文献   

2.
为了打破“缅甸困境”,美国将对缅政策由孤立与制裁调整为接触与制裁并重的两手政策。新政策开启了两国高层接触的大门,两国关系将从僵持与对抗时代进入缓和与对话的新时代。但美缅两国间的固有矛盾并未解决,美国也不会放弃对缅甸的制裁,两国关系很难根本改观。美缅关系的变化有可能对中缅关系造成不利影响,但不会使中缅友好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3.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缅甸实行"务实接触"外交,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同缅甸加强联系和接触,推动缅甸的民主化进程。在此过程中,援助是美国使用的重要政策性手段之一。美国一方面向缅甸提供民主援助,通过选举援助、政党援助、培育公民社会等方式直接介入缅甸的政治、社会变革;一方面提供各种专项经济援助和投资,帮助缅甸发展经济,为政治改革的继续提供动力。然而,扩大对缅援助并不意味着放弃制裁,在未来可预期的一段时期内,援助和制裁交替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将是美国影响缅甸政治走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日本创建拓展日湄、日缅合作机制,以缅甸政经变革为契机,恢复、强化对缅政治外交影响力,实施对缅大规模投资与经济合作,推进对缅民间和公共外交,启动战略与军事防务对话合作。除经济拓展和日本"缅甸帮"推动之外,日本近年来对缅政策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对东南亚政策的调整、遏制与削弱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和缅甸的影响力、以及促使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施压,牵制和压制中国维护东海和钓鱼岛主权的正当行动和诉求。展望未来,在中日东亚战略对峙业已形成、安倍推行"积极和平主义"新外交防务政策背景和框架下,日本对缅政策,对中国深具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际论坛》2021,23(2)
2017年4月,特朗普政府对朝鲜的"极限施压与接触"战略出台。在该战略指导下,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从初期的极限施压迅速转向极限接触,后来又回归施压与接触并举,对朝实施"缓慢、稳步与忍耐"外交。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具有施压更极端、接触更极端、政策转变更极端和承诺更极端的特征。尽管如此,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也延续了美国对朝政策的传统。这体现在将朝核问题作为美国对朝政策的优先议题,以及在朝核问题上主张以"大交易"的路径实现"完全、可验证与不可逆的无核化"的最终目标。这种延续性和差异性既体现了结构性因素对美国对朝政策的制约,又体现了在制定具体对朝政策时,行为体在结构制约下的能动性。结构性因素解释了美国对朝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对朝政策选项的局限性和解决朝核问题态度的非迫切性。行为体层次上的因素解释了美国何时会选择接触以及在与朝接触的过程中,两国达成协议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与冷战对抗交织的国际局势下,缅甸自独立后积极寻求外界援助,英国对此率先应允,美国则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启动对缅援助计划。从1948年到1953年,英国对于美国援助缅甸的动向呈现复杂态度。一方面,鉴于自身沉重的海外领地负担及缅甸局势的失控风险,英国乐于寻求美国对缅甸事务的分担;另一方面,作为缅甸的前殖民宗主国,英国不能容忍美国向英国在缅甸事务上的主导性发起挑战。因此,针对美国援助缅甸的政策与行动,英国既提供了一定的合作与协助,亦在必要时实施了竞争乃至反制措施。尽管英国终究无法挽回其在亚洲影响力日渐衰微的整体趋势,但英国“帝国第一,冷战第二”的政策取向,对美国亚洲冷战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既促进又限制的双重影响,并客观上为亚洲新生民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谋求国家利益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7.
面对中缅友好关系的发展,美国从自身的观念和利益出发,认为中国支持缅甸军政府阻碍了缅甸的民主化进程,因而是不道德的,中国应向缅甸军政府施压以推动缅甸的民主化进程。美国的上述错误认知是不正确的,而且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要重视国家形象,以及与缅甸及其他有关国家合作,采取多种策略加以应对,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以适应中国崛起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有关美国准备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军事行动的炒作,一方面渲染了布什政府的焦躁不安,另一方面也给相关国家制造一种压力美国政府近期宣布对包括伊朗国防部、革命卫队在内的20多个伊朗政府机构、银行和个人在美国的资产进行冻结,美国私人团体或个人不得与这些被制裁的伊朗机构或个人进行金融往来。俄罗斯总统普京将美国此举形容为"疯子"行为。美国为什么推出这么—项制裁措施?其用意何在?显然,布什政府想要表明,美国遏制伊朗的政策不能改变。这既是说给伊朗听的,也是说给下一届美国政府听的。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就对伊朗实施遏制政策。直到2003年,美国对伊朗的邻国伊拉克实施占领之后,伊朗才得以从长期受压制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其次,美国对伊拉克的干预政策,招致在中东掀起普遍反美高潮。  相似文献   

9.
战后初期,艾德礼政府在缅甸政策上并没有大的创新,仍然沿用了战时内阁的政策。缅甸总督史密斯由于在缅甸推行与昂山敌对的政策使得缅甸的局势恶化。艾德礼政府逐渐改变了缅甸政策并任命兰斯为新的总督。兰斯支持缅甸民族主义者的政治要求。在经过了一番迟疑后,英国政府最终同意了兰斯的建议。但是由于英国政府的迟疑不决,缅甸的局势恶化,缅甸民族主义者与英国的关系也更为疏远。这一政治局势与缅甸在英帝国战略上的次要性使得缅甸最终在英联邦外独立。  相似文献   

10.
美国向伊朗施压,如果说先前主要是以伊朗的核计划为缘由,那么,现在更多是以伊朗对伊拉克局势的影响为缘由。美国方面就伊拉克局势施压,迫使伊朗方面就伊拉克局势作出回应,公开表示将更多地参与伊拉克事务,尤其是伊拉克战后重建。  相似文献   

11.
美国重返亚太后中国周边外交的挑战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在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全方位给中国施压:经济上加入并主导TPP、加强其东亚同盟体系、叫嚣"中国威胁论",使中国周边外交遭受严峻挑战。美国重返亚太后,东亚地区局势不断紧张。在局势紧张之下,中国应该根据局势发展调整周边外交政策,从中美关系入手,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与邻国外交为重点,以公共外交为辅助,从各方面消除美国重返亚太给中国造成的不利影响,以保障中国国家利益,维持东亚地区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中东的局势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世界主要力量的中东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美国在小布什时代实施"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奥巴马上台后开始调整为"巧实力"外交;俄罗斯更加重视地缘外交和经济合作;欧盟奉行"发展至上"战略,力图通过推进中东发展缓慢改进中东整个社会;中国则实施"全面交往,适度介入"的政策,与中东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进行了更积极的介入。  相似文献   

13.
英占缅甸,威胁我国西南边疆的安全。清朝政府早就得知英要对缅发动第三次侵略战争,但它没有准备去支持缅甸反抗侵略,而是企图派人劝缅对英妥协投降;缅甸各族人民抗英游击战争开始之后,清朝政府对这一正义斗争没有给予实际的支持;英占全缅之后,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要同清朝政府谈判,清朝政府对英存在幻想,致使英国殖民者让出虚名,求得实利的阴谋得逞。云南地方官关心缅甸局势的发展,在他们的奏报中保存了不少有关缅甸人民抗英斗争的重要史料。清朝政府对英国占领缅甸的反应,是由于它既害怕本国人民,又害怕外国侵略者的反动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自美伊关系断交以来,美国认为伊朗对其国家安全、外交、经济以及盟国利益产生威胁。美国对伊朗进行了三十多年的单边制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制裁是美国对伊朗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基于美伊关系的变化和利益关系的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美伊关系一直以来起伏不定的状况。美国对伊朗制裁多年,对伊朗的国内政治经济产生压力,但制裁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美国的制裁政策强行将第三国利益卷入其中,惩罚不遵守美国单边制裁的第三方国家的做法引起国际社会的不满。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人权、政治以及毒品等问题长期受到西方国家制裁,军政府统治下的缅甸曾被国际社会孤立,从曾经的亚洲粮仓变为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缅甸银行业发展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与国际银行业、国际银行组织割裂的状态,银行业封闭于金融全球化进程之外,成为东南亚地区金融中介水平最低的国家。近年来,缅甸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与对外开放,银行业也正处于急速变革中,随着中缅两国经贸合作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两国银行业合作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6.
缅甸境内多数的山脉与河流是中国山系和水系向南的延伸,对于两国人民与文化交流互动极为便利,从汉代一直到清代汉民族移民不断迁入缅甸。在这个背景下,桂家(Gwe Chia)人出现于17世纪明末清初之际,形成发展于18世纪。作为中缅混血儿的桂家人,经过与缅甸人的长期互动、磨合和融合,逐渐成为缅甸民族的组成部分,而被缅甸人称为"果敢"。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和平"政策,是美国在纵观中外局势、汇集各方意见形成的.<望厦条约>的签订是这一政策的产物,这一政策为其日后推行"合作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打下了基础.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的"和平"政策,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对研究19世纪下半叶美国对华政策也具有追根溯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南沙群岛问题看美国对华战略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南沙群岛问题的历史和现状,考察了美国对南沙群岛问题的策略变化过程,并着重分析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从而进一步得出结论:美国对南沙问题的政策变动是美国对华战略变化的微观反映。对此,笔者提出警示:从南沙问题上反映的美国对华战略变化;联华扼苏→接触+遏制→全面遏制中国,给中国的军事、外交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日本借卢沟桥事变开启了全面侵华运动,美国对日本的外交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美国利益的变动而变化着。 卢沟桥事变后,美国的态度从积极到消极再到半积极,从“不承认主义”到严守“中立”直至对日制裁,究其转变的原因为美国崇 尚的利益至上原则、国内长期盛行的和平主义、孤立主义思潮、美日经贸关系更为重要。美国该时期对日政策,客观的说,是一 次失败的外交,既打击了中国抗日的行为,也助长了日本侵华意图。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缅甸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双重国籍"问题与历经反殖独立斗争而急剧释放出的东南亚民族主义不断冲激和碰撞.相比之下,缅甸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却比较顺利得到解决.其原因主要为20世纪50年代中缅关系的亲善;缅人对华侨"双重国籍"主要构成者中缅混血、二代以上侨生的接纳和认同;中国政府解决该问题的诚意和决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