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TPP,指出它本质上是一种美国主导的对华制衡手段。然后列举了日本国内对待TPP的两种主要声音:经团联认为加入TPP是日本"提升经济竞争力"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加入TPP谈判;反对派以农业团体为主,认为加入TPP可能毁灭日本农业、带来食品安全等问题。文章最后指出野田内阁将紧随美国"重返亚洲"的步伐,奉行亲美外交。尽管有诸多反对声音,但加入TPP的决心不会动摇。对华政策方面,日本已经并将继续使用包括TPP在内的多种手段对中国进行制衡。  相似文献   

2.
田凯  邵建国 《国际论坛》2013,(1):18-22,79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将目光重新转向经济高速增长的亚太地区,以寻求扩大出口,振兴经济。为此,它"劫持"了由小国构成、更易驾驭的TPP。同时,美国意识到要实现扩大出口的目标,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同盟国日本的参加必不可少。一般认为,美国试图以TPP来迫使日本加快农产品市场开放的进程,扩大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对此,本文指出通过谈判迫使日本放弃对投资及金融服务市场的管制才是美国TPP经贸战略的核心意图。  相似文献   

3.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兴的经济协议,因为美国的高调加入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宣布加入TPP的目的在于借助这一协议重振国内经济、重返亚洲,影响亚太地区的经贸关系,并以此来制衡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美国也希望借助TPP实现亚太地区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目的。对于中国来说,TPP的壮大也是一种威胁和挑战,中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4.
2013年3月15日安倍晋三政府正式宣布日本加入TPP谈判,日本政府这一决定,一方面是为了抓住机遇参与TPP的构建,制定有利于日本的标准与规则,促进日本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巩固美日同盟,利用美国主导下的TPP战略,制约中国的崛起发展。在分析研究日本加入TPP动因的基础上,针对日本加入TPP后给中国带来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5年10月,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成功结束TPP谈判.作为新型、广域的区域经济组织,TPP顺应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由于TPP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货物贸易、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等诸多方面存在利益冲突,故TPP规则必须顾及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然而,WTO法对成员之间的区域经贸安排有一定的规制,也影响到了TPP等区域经贸安排中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安排.2017年1月,美国宣布退出TPP后,其他成员邀请中国加入TPP谈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应坚持自身的自贸区战略,从发展中国家立场出发,考虑是否加入TPP以及选择相应的策略,尤其要深入研究TPP规则和WTO规则的相互关系,以期在"双重规则"中找到平衡点,寻求利益点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美国高调宣称重返亚太,就是严防挑战其独霸地位的地区大国在欧亚大陆出现。在美国看来,最具威胁的挑战就是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中国。为制衡中国,美国借一切可乘之机拉拢日本和韩国:利用朝鲜半岛问题整合美日韩三边关系,使韩日与美共同剑指中国;利用东海问题将日韩两国矛盾引向中国,使日韩两国对中国国力提升的担忧转化为对立;利用TPP吸引韩日加入,分化中日韩构建自由贸易区的合力。基于此,中国应对美国制定相关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美国宣布加入TPP谈判,并且邀请澳大利亚、秘鲁以及日本加入谈判,TPP开始迅速发展。并从一个小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协定向APEC框架下的多边性质的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转变,逐渐对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将不可避免的面临来自TPP的冲击。因此,我国应该未雨绸缪,在密切关注TPP谈判的相关议题和进程的同时.既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快中国一东盟区域一体化进程,来防止随着TPP影响扩大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要提前做好加入TPP的准备,通过提高自身经济规模和经济健康程度来加强进入TPP后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美国正在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构建新一代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范本。其高标准反映在若干方面,环境议题的变化尤为明显。通过文章的梳理和分析,同NAFTA和其他所有美国同他国间的自由贸易协定相比,TPP谈判草案环境章节涵盖的环境议题更多、加载给成员国的环境义务更重、规定的争端解决方式更具体、文本可操作性更强。这些变化说明环境议题在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彰显出贸易与环境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在新贸易规则构建过程中的分量。中国的环境法律相对薄弱,是否以及何时加入TPP谈判应再三权衡。  相似文献   

9.
日俄战争时期,西奥多·罗斯福在日本与俄国之间推行"均势"政策,以期打破俄国对中国东北利权的垄断,让美国"利益均沾".为把日本势力引进中国东北制衡俄国,罗斯福没有咨商清政府就私自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的一切侵略权益转让给日本,主动抛弃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两项原则之一的"中国完整"原则.  相似文献   

10.
TPP作为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中的基础性经济政策之一,已成为当前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热点议题。但值得指出的是,TPP对促进东亚地区经济的再平衡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即:TPP对东亚地区经济再平衡缺乏理论支撑、东亚地区缺乏适用TPP规则的现实条件、TPP难以改变东亚地区贸易网络格局、TPP对促进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缺乏针对性。由于TPP对东亚地区经济再平衡的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中国必须在深入研究TPP的基础上,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拓展新的国际贸易市场,同时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中国内部要素禀赋结构调整,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提振美国经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之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举动来提升它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政治上,美国加大了对亚太各国外交的投入;在经济上,美国通过TPP力求掌握亚太经济主导权;在军事上加大了军事人员和装备的部署。通过其整个“再平衡”过程不难看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只不过是霸权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延续而已,它追求在亚太地区以大国制衡为着力点,在手段上软硬兼施,希望在亚太地区获得更多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中国是否加入TPP谈判出发,以博弈论的视角,根据不同决策者的态度,将其分为中国、美国和越南三方,运用图模型的方法分析中国加入TPP谈判时的博弈问题.结论:(1)越南的态度不会改变最终的均衡状态,但对均衡形式有一定的影响;(2)美国的态度在中国申请加入TPP谈判中起决定性作用;(3)中国不仅要继续推进东亚合作,也应积极申请加入TPP谈判.建议:(1)对内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对外开放;(2)对外积极保持沟通,继续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3.
正全球的发达国家兴起新一轮来势凶猛的"自贸区"~①建设。2013年8月1日,欧盟委员会发表公告宣布,欧盟与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巴拿马的贸易协定当日正式生效实施(拟议中的这个协定,将向更多的拉美其他国家开放、不久也将有更多的拉美国家加入这一贸易协定),美国、欧盟全力主导TPP("跨(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简称TPP)、TTIP("欧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简称TTIP)等开辟"自贸区"建设的顶峰之作。全球兴起"自贸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交易属于"关系契约"的一种,其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法规、制度、合约等正式措施,而需要加入信任、互惠、合作等关系治理手段。本文回顾了农业龙头企业的相关研究和关系契约理论,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关系契约角度分析了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交易的关系性特征,指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治理模式由正式的合约与关系治理两种手段组合而成,不同的组合适应不同的交易特点和商业环境因素,并带来不同的交易绩效。  相似文献   

15.
1999年4月10日,经过中美双方艰苦的谈判,两国领导人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的签署,美国报纸形容美国各地农民一片“欢呼雀跃”,而中国国内议论却分歧较大;有的认为《协议》是“双赢结果”;有的认为《协议》是中国送给美国的“一份大礼”;有的认为《协议》的生效,将对中国的农业产生“雪上加霜”的效应。如何认识已经达成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作者认为:《协议》的达成是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ID谈判的重大突破,为中国在年内加入WTD跨出了关键的一步;为尽快加入WTD,中国在农业谈判中作…  相似文献   

16.
国内有人主张要用"新思维"审视中日外交,并认为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已经解决,即使有,也可以搁置起来,国人不必揪着历史问题不放,要抑制中国"狂热的民族主义",期得与日本的合作,以制衡美国.作者对中日外交"新思维"与历史问题的主要方面作了初步分析,认为发展中日友好不应该也不可能绕开中日间的历史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7.
特朗普上任后,将"美国第一"或"美国优先"的全球利益再分配作为"特朗普主义"的核心,宣布美国退出TPP,要求重新谈判NAFTA,甚至威胁退出WTO。这些行动成为当前新一轮逆全球化的重要表现。此轮逆全球化浪潮是由一系列现实问题助推而成,不仅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还给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影响。而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涉及TPP和NAFTA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上所作的调整,引起了包括其在内的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之间经济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均势理论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冷战后制衡美国的传统均势行动,如军备竞赛与大国同盟并没有明显出现,这是因为均势的生成机制与表现方式发生变化.核均势的存在与单极体系的压倒性优势使制衡行动以经济力量的消长表现出来.伊战后美国力量衰落,次强大国以经济振兴制衡霸权力量的均势行动显示效力.中日政治和解与日本顺应均势是制衡时代来临的真正标志.如何帮助美国以最恰当的方式融入全球均势将是今后国际政治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公司治理的概念,指出以美国为代表的外部监控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内部监控模式以及以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家族监控模式各有的利弊;一个完整的公司治理必须包括由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公司内部机构分权制衡机制,以及由法律规定的、公司外部环境影响制衡机制两个组成部分。针对我国公司治理机制中现存的诸如股权结构畸形化、公司内部缺乏制衡机制、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从法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指出改变“一股独大”现象、优化内部制衡机制、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由于学术界对"制衡"这一重要理论概念的确切含义存在分歧,当前有关国家行为和均势理论的讨论处于纷争之中。制衡是均势的生成机制之一,因此,我们对制衡的理解必须遵循均势理论的基本框架。在厘清当前争论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制衡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制衡的目的、主体与对象以及制衡的手段,从而提供了一种符合均势理论的基本逻辑、具有可操作性以及能够运用于实证检验的制衡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