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2年 10月 ,中国科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文化考古国际研讨文集》(第一辑 ) ,该书展示了当前国际考古界对中国古代北方青铜文化的科研成果。举办此次国际研讨会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 ,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该中心以中国边疆及其毗邻地区的古代文化、古代人类、古代环境等课题为重点研究内容。该中心成立于 1999年 ,下设 4个科研机构 :史前考古、历史考古、人类研究室、考古DNA研究室。2 0 0 1年 8月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在长春主办了“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国、…  相似文献   

2.
闽台考古是中国区域考古重要而特殊的环节.在东南土著民族史的框架内解释闽台考古文化遗存,是闽台考古百年学术的基本定位;在重建史前文化谱系基础上的两岸考古文化比较研究,探索考古遗存背后的土著民族关系、民族迁徙,是闽台考古的基本实践;人类学传统与民族考古学方法是闽台考古的基本取向,这一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考古学术论坛.  相似文献   

3.
《淮海文汇》2013,(4):39-40
<正>洛阳、徐州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同是中国考古重地。能有机会在洛阳或徐州从事考古工作是幸运的。王恺先生把一生奉献给洛阳、徐州两地考古事业,更是幸运的。我认识王恺先生为时较晚。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只知道他是洛阳考古人员,从未谋面。大约是在90年代的某一个学术会议上,我与王恺先生初次见面,知道他在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工作,热心于徐州汉墓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具有了丰富的学术积淀与突破,不仅具有证经补史的学术功能,也早已成为中华文明体系探索与研究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表征。中国考古学派的形成和考古学科体系的完善已表现出其特有的基本特征,目前中国考古学的人才队伍建设也表现出三大转变。新中国高校考古学人才的培养也有了六十二年的历史。近十余年来开设考古专业的高校不断增加,考古学招生人数不断增长,考古专业人才培养已涵盖了所有层次的人才水平。21世纪中国高等院校培养考古英才的标准是懂得文物考古法规、多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学术思想进步、具有娴熟的田野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人才。现代中国考古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应立足于目前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现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及瞄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来调整和改革培养模式,这样才是克服困难、应对危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1月5日,同年8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成为第二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以建立中国考古学的完整体系为目标。下设史前考古、原史考古、历史考古和科技考古研究室,另有考古标本修复技术室和图书资料室。中心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5人,其中教授22人,兼职研究员59人,其中教授43人。研究方向几乎涉及中国考古学的各个领域。[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2日,埃及曝出考古重大发现——一座公元8世纪的古城堡重见天日。为这次考古发现做出重大贡献的,是一位获得埃及文物部门特许的中国考古爱  相似文献   

7.
张敏 《南都学坛》2023,(6):19-23
近年来考古学蓬勃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2020—2022年考古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中华文明起源探研、中国现代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中的延续性问题、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提炼与总结、科技考古、国外考古、边疆民族考古与公众考古等内容,将在今后考古学的研究中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电视系列纪录片《考古中国》是运用审美叙事方式解说考古史实的一种成功的尝试。其叙事特点是: 在现场探索中反思历史,将人文精神融入科学考察,以双重叙事结构展现考古过程,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感、现场感、视听美感和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苏秉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和考古教育的主要创办者,在苏秉琦先生几十年的考古生涯中,主持或参与了多个著名考古遗址的发掘。考古实践使苏秉琦先生开始致力于理论研究,使中国的考古学科更加走向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对辽河文明特别是对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一系列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促成了苏秉琦先生一生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华文明起源课题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两城地区考古及其主要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沿海的两城地区,史前考古研究有着七十年的发展历史。最近十年以来,山东大学和美国的考古学家在两城地区开展的合作考古研究,已经取得多方面的成果,其中在聚落考古方法和多学科合作研究方面进行的探索,对今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宝民 《老友》2013,(8):13-13
众所周知,梁启超是国学大师,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其实梁启超还非常热心于考古,并为中国考古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梁启超是最早把西方考古学理论、方法介绍到中国来的学者,非常重视遗址的搜寻和挖掘工作。因此,他在担任国学院导师的同时,还担任  相似文献   

12.
刘庆柱教授 刘庆柱,男,1943年生于 天津,汉族。1967年毕业于北 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 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德国考 古研究院通讯院士,曾任中国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 科学院古代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短短几年,海岱地区上起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铜石并用时期的龙山文化,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多处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聚落。同时,在考古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进展,聚落考古和区域系统调查方法的成功实施,引入各种自然科学技术开展考古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有力地推动了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贾湖遗址新石器时代甲骨契刻符号的重大考古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甲骨契刻符号的发现及其考古绝对年代的确定,为中国商甲骨文的历史源头的探讨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本文剖析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各种不同意见,从考古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论证中国文字起源的十二个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商甲骨文历史来源的三条考古理论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不囿成说,多方面地论证了中国文字源于甲骨契刻符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中国科技考古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考古三大刊近十年(1995-2005)所刊登的科技考古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并进行了文献综述。综合分析认为近十年我国科技考古事业发展较快,文献数量一路攀升;但虽有篇数的“量”变,却缺乏“质”的飞跃,所以现阶段我国科技考古事业仍然处在所谓的“发展后期”;分析预测在2005年之后有望步入“快速发展期”。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索我国科技考古发展规律是一种有益尝试,但方法需要改进,即要结合被统计的文献内容,更要关注被统计之外的科技考古动态,以期尽量客观。  相似文献   

16.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是目前我国高校唯一对中国古代绘画开展全面系统整理、编纂和研究的学术机构。近年来,中心在学校社会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下,与浙大艺术学系、中国艺术研究所、艺术史与考古研究中心、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筹)等机构合作,资源重组,优势互补,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富有  相似文献   

17.
日本考古学界自60年代出版《日本考古学》丛书(河出书房)之后,开始全面、有系统地对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进行研究。不过,在1978年以前,这种研究多半是以《考古》、《文物》和《考古学报》“三大杂志”公开发表的材料为基础,不仅资料受到限制,而且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实地参加过中国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的经历,在结论上有时难免隔靴搔痒。1978年之后,大批年轻的日本学者被派往中国各地留学、参加实地考古调查和发掘,从而写出了一些有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从考古学上研究中日古代交流也就成了热门课题之一。反观中国,目前对上述研…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评述了我国考古学界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运用已有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描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基本轮廓.作者认为,目前这项研究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但要达到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全面、清晰的认识,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 ,海洋人文研究在我国传统史学和考古学上长期缺失 ,引发了对于环中国海海洋人文历史认识的偏差。奠基于水下探索的海洋考古学作为海洋人文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包括沉船考古、海港考古、海洋聚落考古等主要实践环节 ,是过去半个世纪西方人文学术的一个部分 ,近 30年来西学东渐并于最近10年传入中国。环中国海海洋考古实践主要体现在沉船考古领域 ,不但包括一系列古海岸淤陆中的沉船考古发现 ,近年来从渤海湾到南海之滨的水下考古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 ,国外海洋考古学者还在环中国海以外地区发现了不少近古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远东航路沉船 ,所有这些实践工作对于研究我们的海洋先民认识与开发海洋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知识来源、个性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近百年来的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存在多个学术流派,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嬗递关系.本文对各流派之间的源流关系及其历史动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民国时期中国考古学主要存在科学考古、传统考古和马克思主义考古三个流派.建国后的中国考古学,先后以"史语所传统"和"中国学派"为主流,它们的兴替深刻地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学术自身的演变.当代中国考古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特点,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向"史语所传统"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