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乡土”的书写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母题。自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五四”前后至20世纪三十年代为乡土小说发端与拓展期,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小说流派—乡土小说流派;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为乡土小说承继与变调期,解放区以及建国后的乡土小说在延安讲话的规范下,逐渐走向“农村题材小说”发展道路;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为乡土小说转型与新变期,这一期间的乡土小说摆脱了政治对文学的枷锁,重返乡土文学的审美追求,并在新世纪前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回望乡土小说走过的近百年历程,无论是现实的、或者是历史的,是浪漫的、或者是现代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乡土故事,每一个乡土故事又承载着作家不同的乡土经验,并从中折射出作家对乡土中国近百年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2.
正几近百年的中国乡土小说伴随社会的现代化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历经了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热与90年代的"终结说",乡土小说于新世纪卷土重来,占据新世纪文学的重要一隅。现实社会的巨大变迁也使得乡土小说"从外形到内质都发生了不同于以前的颇为显著的变化"[1]。面对快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乡土作家不仅关注乡村范围内的变迁,而且将视域扩展到了城市中离乡离土的农民工。此类乡土小说融入了发轫于新世纪的"底层文学",彰显  相似文献   

3.
论五四乡土小说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 ,论者早已经注意到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存在和影响。但是对于乡土小说的性质问题 ,或者就乡土小说研究乡土小说 ,或者还缺乏文学史意识。这表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尚未实现从现实性批评完全转化到历史性研究这样一个必须转化的过程。本论题讨论的要点是 :思考五四时期中国乡土小说与五四精神的相一致性 ,以便回答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乡土小说的一个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4.
"五四"到建国前这一时期是乡土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主要作家及代表性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综述,展示从20年代到4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不断更新视角,"乡土"成为具有更多重要意义的承载体,在主题上由文化批判到社会政治批判和到社会革命,全方位、多层次地再现了乡土生活.中国社会的一切思想和价值判断在乡土小说中得到体现,乡土成为作家展示现实中国本相与内核的必经之路,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生活并以文学不断探索人生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台静农故乡的经济氛围,以及他自身的商人家庭背景,使他的乡土小说充满了经济叙事.其经济叙事最初表现在小说典型环境塑造上,使小说在“看与被看”的模式下,呈现出剧本化倾向,深刻剖析了乡土社会中人性的麻木,显示了鲁迅对台静农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随着台静农思想上对革命的倾向,其乡土小说开始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经济叙事深入到小说的中心,这使他的乡土小说阶级对立感渐强,并逐渐向革命小说过渡,这显现了台静农后期乡土小说与鲁迅小说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五四”到建国前这一时期是乡土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主要作家及代表性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综述.展示从20年代到4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不断更新视角.“乡土”成为具有更多重要意义的承载体,在主题上由文化批判到社会政治批判和到社会革命,全方位、多层次地再现了乡土生活。中国社会的一切思想和价值判断在乡土小说中得到体现,乡土成为作家展示现实中国本相与内核的必经之路.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生活并以文学不断探索人生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一般分为进城乡土小说、现实乡土小说、历史乡土小说和理想乡土小说,文中试图从形成的原因、代表作家作品和主要特征三个方面对这四种小说形态作大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资本下乡在新世纪乡村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从目前来看,绝大部分乡土书写者都有意无意地忽视、排斥、批判资本下乡的现实,甚至认为资本下乡是乡村的终结,这使得乡村新经验并没有被及时处理和吸纳,不利于乡土小说的发展。不能仅仅将资本下乡当作一个事件,如果放置到乡土小说现代性进程中来看待,它也为我们理解新世纪乡土小说的症候及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路径。资本下乡使得乡土书写和乡土社会结构之间形成了较难处理的紧张关系,也很容易将作为思想传统的乡村问题脱域化、现实化,带来乡村书写边界、知识分子与农民关系等的调整,并弱化乡土小说的地方色彩。资本下乡是乡土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我们重新检视乡土小说的发展、转换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写作视点和方向、营造个性化的乡土写作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秦腔》是一部能代表当今小说创作成就的优秀之作。在贾平凹的创作中也是一部有新突破,在艺术上达到新高度的小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强烈的时代感,新鲜的叙事感。作者通过对清风街乡土社会解体的叙写,表现了百年启蒙文学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乡土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乡土小说/文学在文学史上有特定的内涵,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但就其对象来说一直是指涉乡村或农村的,在详细梳理学界使用这一概念的三个层次及历史流变之后,就看得更清楚。《(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一书由于理论依据的误置,将乡土性等同于地方性,把乡土文学的对象扩大到了都市,从而将描写都市风情的小说称为"都市乡土小说",这一命名不仅不符合文学史内涵,而且容易造成歧义。  相似文献   

11.
纵观新时期文学,新写实小说、新都市小说中爱情主题的沉浮与流变,在探究爱情理想化、爱情市俗化、爱情商业化的转变过程中,作为爱情主体的人,在生存环境的夹缝中是怎样从对爱情的信仰,到对爱情的无奈,以至于爱情的被销蚀,探索人性嬗变的过程与实质,企盼与呼唤洗涤人类灵魂,提升人性精神的情爱在新世纪的文学中诞生。  相似文献   

12.
"觉今是而昨非"之后:近年"成长小说"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种文化姿态浮出历史地表 ,是近年成长小说与以往涉及成长母题的小说之间的根本区别。其共同特征为 :小说的主人公是性格尚未定型、成熟的青少年 ;主人公与生活于其间的人和环境的关系 ,有教育与被教育的明确的施受关系 ;主人公的文化成长得到确定而充分的表现 ;成长质材足够的叙事维度。世纪末普遍的怀旧倾向 ,是成长小说的一大推力。对教育传统的深度思考 ,使其成为社会新的警示录  相似文献   

13.
女性文学作品的诸多命题已受到文学界的高度重视,而姐妹情谊则是一个重要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主题性命题。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学的积淀、现当代作家的不断探索、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与理论的渗透三个方面,追溯和剖析了20世纪90年代许多女性作家对姐妹情谊主题小说青睐的历史渊源与现实缘由,为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主题方向。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大量追寻爱情主题小说。这类小说起源于当时作家们对自身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也受到“五四”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影响。读者群本身就热衷于阅读爱情主题小说,又将阅读这类小说作为宣泄“五四”影响退潮而产生的焦虑的途径。再加上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追求利润,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热潮的出现和发展。在作家、读者、出版商三股力量的合流下,20世纪20年代追寻爱情主题小说的热潮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狼图腾>、<中国虎>和"藏獒"系列动物主题小说,在取得相当不俗的销售业绩的同时,以动物的他者目光,对人类文明对自然的破坏进行了深层的审视和追问,并以一个个寓言式情境的书写,深刻探寻文学对生态批评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自由结婚"是清末民初婚姻变革中的醒目现象,也是彼时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多由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充任。因为"自由结婚"动辄与传统女性道德相抵触,女学界对这一问题多持保守态度。清末民初的社会小说中,只有当男女情爱提升至"仁民爱物"的高度,"爱情"方与"道德"并行不悖。而言情小说中女学生对一己情爱的大胆追求,往往引向"自由毒"的泛滥。不过,这种文学呈现的结果,主要源自小说家的刻意经营,而不是女性真实生活图景的写照。新女性在文学中的全面突围,有待于两性道德的新变和"五四"新文学的出场。  相似文献   

17.
《枕中记》是中国唐传奇中的著名作品,《九云梦》是朝鲜李朝时代(相当于中国清朝康熙年间)享有盛名的长篇小说.这两部小说虽然产生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但都是以写梦境为主.根据对这两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设置,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枕中记》对《九云梦》的影响,从而反映出中韩两国文学上相互交流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8.
约瑟夫.康拉德以他独特的题材和风格构成了现代英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作品中的叙述视角超越了写作技巧、修辞手段这个层面而与作者的创作思想、作品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成为他的作品内涵的一个重要外化形态。本文通过对康拉德主要作品的一一检视,就作品中的叙述视点与小说的内容主题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成长问题作为一个文学主题,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悠久的创作传统。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心里成长的关键阶段,研究成长小说对于青少年的培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等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基于当前文学呈现大繁荣多元化的态势,研究成长小说就显得尤为必要。文章从成长小说的界定入手,分析了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着重从文学史的角度追述了美国成长小说的嬗变轨迹,勾画出美国成长小说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伤感小说是时代精神的扭曲折射,是觉醒之后新路难觅的迷茫,其内在题旨是与五四精神并行的。达夫小说的伤感情调,是他个人气质,不幸经历、美学情趣和社会现状交融的结果。作者在感伤的背后热望个性解放的实现,他以自己的声音加入了五四新文学的合唱。尽管他的作品有明显的局限,但对其影响与贡献应给予于科学评价。他的主情小说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弘扬情感的真诚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