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走尽天下路,难过赤溪渡”这是湘西少数民族中,流传的一句民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桑植县城西数里之外,有一条赤溪河,是澧水上游的一段,河床狭窄,水流湍急,且多乱石,相传在古代历史上是一个重要险渡,今为永顺县和桑植县的交通要冲.大自然长期的演变,赋予赤溪河以  相似文献   

2.
傩,是我国古代驱疫纳吉的一大原始宗教祭祀活动。随着时代的推移,它逐渐地演变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元世俗文化体系,广泛地流布于我国的多民族之中。傩文化是傩祭、傩仪、傩歌、傩舞、傩戏等诸多傩因素的总和。它虽以道教为主体,但并不排  相似文献   

3.
木蜡庄傩戏     
傩戏是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它以独特的方式,一直在民间传承保存到现在,成为我国傩文化的"活化石"。从小就听老人们讲好多怪异的事情,说什么"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锅",也听人讲起临近的铜仁地区有傩戏表演,却至今无缘见识,不免心生憾意。端午节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终于在重庆与贵州交界的木蜡庄,走近了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巫术。  相似文献   

4.
湖南桑植,有一个神秘的村庄。在这个村庄,至今仍保留着古老而神秘的楚风巫舞。这些歌舞是中华民族古老歌舞文化数千年的积淀。神秘古老的文化村桑植县廖家村镇老庄坡村,有一个叫木鱼坪的小组,该组因其地形状似和尚打禅念经的法器——木鱼而得名。这么一个仅50户209人的小地方,却有着数千年历史,从古至今传承着10多个文化品种。歌有民歌、梯玛神歌、澧水号子,舞有摆手舞、傩舞、巫舞,灯有花灯、龙灯,戏有花鼓戏、傩戏、木偶戏、阳戏、佛戏、道统戏、八王鞭等,鼓有三棒鼓、渔鼓等等。每每逢上红白喜事,这些民俗歌舞文化便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  相似文献   

5.
论南丰傩的宗教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傩,它的普遍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除疫鬼的祭仪,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南丰傩,起始于秦汉时期,传承几千年而未衰.它保存了一整套"起傩"、"跳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南丰傩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作为一种民间宗教,由于它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内涵,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并且朝着艺术方向发展,成为南丰傩历久不衰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湘西傩堂戏面具文化特色为切入点,探讨了湘西傩堂戏娱神娱人、神圣与世俗混融的宗教文化特色以及音乐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桂南"跳岭头"与"跳大排"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南“跳岭头”与“跳大排”在本质上都是一种驱逐鬼疫的巫术,在其历史延续过程中不断杂糅了当地民俗与道教等因素,与民间节庆融为一体,成为上古驱傩活动的变异形态,既娱神又娱人。二者都在农历八、九月间举行,流行地域毗邻,可相互观照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8.
踏遍青山人未老──来自湖南省贫困区的报告本刊驻湖南记者站胡港,张晓雪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是该省汇入长江中上游的四条主要河流之一──澧水的发源地。全县有七区一镇45个乡560个村,聚集着土家、白、苗、汉等各族人民42万,是红军长征时期的老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9.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将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在中国出现很早,一般认为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当然,这是就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论的。人们对傩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的依据,便是《周礼》中关于“方相氏”的记载。即:“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  相似文献   

10.
一、湘西傩堂戏湘西自治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里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湘西傩堂戏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傩堂戏又称傩戏、傩愿戏、傩坛戏、姜女儿戏、土地戏等,其历史之悠久,号称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源于中原一带的汉族地区,传入湘西后,逐渐“湘西化”,形成了今天的湘西傩堂戏。傩堂戏的原始雏形为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并经历了从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的演变过程,其间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傩堂戏的演出总是与“冲傩还愿”的迷信习俗结合在一起,“冲傩”时,主人家…  相似文献   

11.
<正> 土家族傩戏源于古代傩仪和傩舞,是以驱鬼逐疫和酬神还愿为目的的一种民间戏剧,它大约于宋元时期由中原地区传入土家族地区,巫风盛行的文化气候以及土家族浓郁的原始宗教意识,使傩戏于明清之际很快在土家族地区发展兴盛起来。傩面作为傩戏演出所佩戴的面具,在傩仪中是神的化身,故  相似文献   

12.
“三字”风俗在桑植桑植县位于湖南澧水上游,聚居着土家、白、苗、回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所保留的民俗风情大部分与“三”字有关,别有风趣。土家族的三道茶土家族人热情好客,其待客礼仪是:客人进屋后,要敬三道茶。第一道是清茶,将山区自产的白毛尖茶叶放入杯中,用...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傩文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土族地区是我国目前保存傩戏最丰富、最完整的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傩文化的代表,研究中国傩文化不可不研究土家族傩文化。 傩戏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宗教文化事象,它是由傩舞、傩祭发展而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我国是世界上保存傩戏最多的国家,而且历史演变源远流长,辐射面宽。现今各民族的傩戏在发展过程中大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又各自具有其民族和地域特点。中原地区是我国傩文化的发源地,据典籍记载,傩戏的前身傩祭最早可上溯到巫风盛行的殷商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论坛》2012,(23):67
<正>11月15日,湖南省民委副巡视员褚世林一行7人到桑植县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调研。调研组一行首先走访了桑植县瑞塔铺镇,并听取了桑植县委、县政府、瑞塔铺镇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该镇是桑植县白族聚居地之一,是国务院授牌的"中国花灯之乡",是文化部授牌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11年被确定为湖南省城乡统筹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也是湖南省民委、中国石  相似文献   

15.
<正>2012年8月16日,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湖南省文化厅、郴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湖南临武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临武县开幕。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奥地利、新加坡等国的专家学者101人进行学术研讨。傩戏是在傩祭舞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戏剧形式,被称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在研究哲学、宗教、历史、民俗、社会和文物、文学、艺术、舞蹈、戏剧等方面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临武傩戏融傩祭、傩仪、傩舞、傩歌、傩技、傩戏于一体,一直心口相授、代代相传,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据专家介绍,临武傩戏在原生态保护、活态传承等方面特点鲜明,其"路祭"、神猴子"、音乐伴唱"独具特色,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同时,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壮族蚂舞展演录像分析,认为:蚂舞从原始的娱神到现代的健身,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呈现传统文化转型的过程。结论:蚂舞文化展演形式不仅凝聚了对此认同的人们,而且为它的繁衍与发展提供了可塑的时间维度。  相似文献   

17.
岁末驱傩     
何谓驱傩 “傩”的本义是“行有节也”。如《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传曰:“傩,行有节度”。很显然,这与驱傩之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据《正字通》:“(?),同傩,为‘奈何’之合音”。《说文通训定声》:“傩,假借为(?)”。当“傩”与“(?)”通假时,“傩”的含义也就变为驱逐疫鬼之意了,《玉篇》:“(?),惊驱疫疠之鬼也”。《论语·乡人傩》集解:“傩,驱逐疫鬼也”。 驱傩的缘起 驱傩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驱傩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礼仪,其起因有如下诸说: 一种是《汉旧仪》说,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为疫鬼。一居江水为虎;一居若水,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论坛》2004,(4):8-8
在我国的贵州、云南等受巴蜀文化影响深刻的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驱鬼仪式:参加者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着看似恐怖的面具,边舞边跳,这种仪式的名字同样古老而独特,叫做“傩”。日前,在贵州举行的“中国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的民俗专家就傩文化的研究、保护及国际间的交流,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傩文化也因此走进了很多人的视角。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最早的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在《易经》中,就有周代傩祭活动的记载,分为季春“国傩”、仲秋“天子傩”和季冬“…  相似文献   

19.
邓道理  王军  曾光明 《民族论坛》2009,(4):F0003-F0003
<正>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农历三月初三(3月29日)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族节日,湖南首个白族"三月街"文化节活动在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举行。此届文化节芙蓉桥白族三月街主要有三项活动:一是祭祀游神。本主教是白族特有的一个宗教习俗,芙蓉桥白族奉王鹏凯、钟迁一、谷均万三位先祖为本主,把他们的神像供  相似文献   

20.
带着对刘芝凤先生的钦佩之情,近来一口气读完了她的新著——《戴着面具起舞:中国傩文化》(以下简称《傩文化》),掩卷之后,思绪万千,禁不住要写几行字,一来向大家隆重地推介这本书,二来祝贺刘芝凤先生新著的出版。傩作为一种驱逐疫鬼的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传统上相传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从商周时代开始,傩仪和傩祭就在宫廷中被制度化、典礼化了。商周而下,傩祭与傩礼在民间广为传播,并渐渐的形成以鬼神信仰为核心,以各种各样的请神逐鬼活动为其外在显象,以驱灾祛邪、沟通人——神之世界为目的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傩文化这个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