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建"中国马克思学"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必须将"中国马克思学"纳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畴,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必须符合中华民族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实践标准并立足中国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克思学"在当代的出场,必须抓住其"实".从内在属性的"实"来看,"中国马克思学"是科学与哲学的辩证统一;从方法论的"实"来看,"中国马克思学"遵循解读而非解构的学术主旨;从价值论的"实"来看,"中国马克思学"是学术与意识形态的辩证统一;从时代定位的"实"来看,"中国马克思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取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对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概括,而是依据内蕴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矛盾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论预测.正是遵循从空想到科学,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轨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理论的原则规范逐步与时俱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坐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魏连  王清涛 《东岳论丛》2011,32(2):79-83
厘清马克思学说同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学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学说科学内涵的前提,是科学构筑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基础。科学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建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新发展的动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科学性、革命性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在创建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过程中,如果忽视理论自觉意识,矫枉过正,就会执着于外在的文献、文本考证,忽视了研究的根基和目的,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与西方国家的一些学院研究混同起来.从内在语境和时代语境角度看,创建中国特色马克思学,必须坚持"学术化诉求"与"中国化问题"的统一,坚持"文本解读"与"以中解马"解读模式的统一.同时,创建中国特色马克思学一定要实现马克思学领域中的"两个文明对话",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企图从理论上解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学"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目的,也是西方马克思学的一个学术主旨.开创中国马克思学的方法论前提是"解读"而非"解构".回到马克思,建构中国马克思学,必须对意识形态问题与科学问题有清醒的意识,自觉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的方法论体系,实现马克思"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的结合,同时还要积极借鉴西方马克思学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批判马克思主义和科学马克思主义,它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偏离,影响了西方"马克思学",而"马克思学"进一步肢解或解构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意义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这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生平思想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有助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学,提高中国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的话语权。李季著《马克思传》,作为中国首部长篇《马克思传》,研究价值颇高。作者李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民国时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人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颇深的理论家和史学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李季思想的研究很不足,还没有较系统的专门研究。结合李季生平,可以深入挖掘出中国首部《马克思传》的写作动机、出版过程及历史定位,提炼出李季著《马克思传》具有六大特点——编制清晰,注释比较规范;内容丰富,资料比较翔实;求真求实,力求公正客观;善用对比,见解比较独到;学养深厚,取材相当广泛;深入浅出,语言比较生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研究是在马克思生前即已存在的学术现象,第一代和第二代马克思主义者都非常重视马克思研究.梁赞诺夫使马克思研究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研究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学术声誉.在西方世界,非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研究也经历了从格律恩贝尔格的马克思研究到吕贝尔的马克思学的深化.中国马克思研究也正经历从上世纪宽泛的马克思研究到21世纪马克思学的转变,将"马克思学"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是推动中国马克思学走向深入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马克思学研究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克思学研究是一个包括诸多任务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中国马克思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认真分析中国马克思学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构建中国马克思学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全面探索构建中国马克思学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架构,科学理解中国马克思学的整体性,是推进中国马克思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人的解放理论是马克思多维度、多层次的学说体系中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动力、关于人的政治解放、关于人的解放的文化条件、关于人的解放的出发点和归宿的阐释以及人的自然解放思想对于我们当前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是社会科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创立科学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这是中外诸多学者的共识。人力产权研究是马克思产权理论基础上的传承和发展,其时代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尤其是新自由主义作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工具对全球财富的攫取和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干扰异化。人力产权研究承接马克思产权理论,对人力产权范畴的内涵及其实现制度的人力产权型与资本产权型研究,进一步打通了马克思人的异化复归理论由哲学高度的抽象到现实产权制度变革的通道,在范畴体系和基本原理两个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超越了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产权理论为指导,而不应也不能以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研究:"历史科学"化,还是"马克思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建构具有当代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科学化等同于"马克思学"化的片面理解,它根源于一系列认识上的误区:在理论界域上将"马克思学"等同于或主要限定为"文献学考证";在理论范式上将"马克思学"看成是超越意识形态的真正科学研究类型;在理论旨趣上将"马克思学"看成是同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根本不同的纯学术研究.走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苏联模式"的显性意识形态,决不能走入"马克思学"的隐性意识形态,而只能"历史科学"化.这就需要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文献学考证、文本学解读、思想史诠释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三是思想史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勇 《学术论坛》2004,46(1):10-14
市场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构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认为市场经济可以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这一认识出发,本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作一些探索.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40年代开始着手创立的科学思想体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这一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成为包括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它科学认识的博大精深的完整理论,是对人类文明的思想成果和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总结,是代表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阶级利益的伟大理论.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它的科学性就寄寓于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之中.而这些却又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体.修正主义单向张扬社会主义的价值建构原则,最终形成价值社会主义理论与改良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民主社会主义;片面强调科学建构原则的教条主义论证方式忽视社会主义价值维度,最终发展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僵化形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坚持社会主义的科学维度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实践为指向努力拓展社会主义的价值维度,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新统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晚年的设想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突破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初定的模式,第一次深刻探索了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次新的拓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新的综合,第一次系统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本文从若干角度和方面对马克思晚年的设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比较分析,揭示了邓小平站在时代高度继承、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科学社会王义的巨大意义,论证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蒋晓东同志在<学术论坛>2009年第8期发表了<中国马克思学: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回归与创新>一文,阐释了中国马克思学是马克思哲学的一种研究范式,这种范式是以文本解读为特色的研究范式,是传统文本解读研究范式的一种回归和超越.然而,从中国马克思学的工具正当性与价值正当性来看,中国马克思学是一门学科而非研究范式,它是科学与哲学的辩证统一.此外,从文本解读的历史发展来考察,中国马克思学所强调的文本解读是传统文本研究范式的超越,但并非是回归.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学本身有着清醒的研究范式自觉意识,主要表现为文本解读、学术对话、现实引导.这三种研究范式是互补整合而非非此即彼的关系.中国马克思学要在这三种范式的文明交流与对话下才能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时代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自然有其特定的理论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般原则,又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根本要求,又赋予了我国政治建设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科学设想,又彰显了和谐社会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经济理论最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最强大的理论武器,这一切都源于马克思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哲学观的改造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的逻辑前提,马克思首先确立了客观科学地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形态,而非终极形态,这为其分析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术语革命"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的逻辑核心,通过剩余价值概念,马克思揭示出了资本的本质和资本的逻辑,发现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不仅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并激起无产阶级的反抗,而且还会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逻辑,为构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现实,同时也需要努力实现一些"术语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