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17-122
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强调文学叙事是社会象征性行为,文学阐释的任务在于揭示被意识形态遮蔽的社会历史和政治欲望,这为理解福克纳小说《坟墓的闯入者》提供了有力支持。福克纳通过这部小说表明,南方种族暴力的根源是种植园主阶级向穷白人灌输带有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在现代南方社会经济竞争中催生出恐惧和敌意,让种族主义思想愈加蔓延,因此他希望通过提升个人道德和构建价值共同体来克服这种无意识,解决南方种族问题。  相似文献   

2.
申富英 《文史哲》2005,(2):85-90
以往对福克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反奴隶制、反资本主义工商文明、博爱等主题上,尽管有学者对他的约克纳帕塔法神话作过一些探讨,但多集中在叙事功能层面;尽管有学者探讨过福克纳小说的反奴隶制、反暴力倾向,但少有人将此研究与后殖民主义批评结合起来。事实上,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神话可以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进行诠释,因为在被北方征服和占领后,美国南方文化与后殖民地文化的处境有许多相似之处,福克纳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系列中所关注的问题也与后殖民主义者所关注的问题不谋而合。后殖民主义者往往把复兴或编造民族神话作为复兴民族文化遗产、再现被压抑的民族历史记忆和重新建构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宣扬在现实中要通过忍耐和牺牲以洗清民族历史上的罪孽,并认为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是与殖民文化“商讨”和“杂交”。福克纳在他的小说中创造了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目的在于复兴南方传统文化,再现南方被压抑的历史记忆,重新建构南方人的文化身份,宣扬通过个人忍耐和牺牲洗清南方在历史上的罪过,并暗示南方文化的出路是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商讨”和“杂交”,即南方人应当继承南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北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对南方和北方文化中的不合理因素予以抵制。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作家,福克纳对种族问题的关注和对黑人的同情最充分地表现在他的小说里。他探索了种族问题,对奴隶制与种族主义表现了毫不掩饰的愤慨。但南方社会的文化传统、思想意识和道德价值,自然也包括种族主义对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他不想看到南方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只是寄希望于通过提升南方人民,特别是黑人的道德素养来解决种族问题。福克纳不愿改变南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基本态度,同南方传统和种族观对他的影响相结合,使得其小说中黑人形象具有局限性,他笔下的黑人———卢希、黑人空想家———卡斯皮等无不滑稽、可笑。他小说中的黑人形象与他反对奴隶制和种族主义的基本立场出现矛盾。  相似文献   

4.
刘加媚 《学术论坛》2003,(5):101-103
美国地方色彩十分鲜明的文学流派———南方文学在艺术上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征———怪诞。南方代表作家福克纳广泛使用"哥特小说"技巧,抒写恐怖离奇的故事,描绘阴森的背景,渲染怪诞氛围,刻画身体畸形、精神变态的人物,勾勒出一个"哥特世界"(GothicWorld)。这种哥特式的怪诞广泛运用于福克纳的创作中,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矗立在怪诞现象背后的是南方人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反复叙事是福克纳小说艺术的独创。福克纳顶峰时期和成熟时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里 ,广泛而多方面地使用了这一手法。反复叙事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存在价值 ,与神话方法、多角度叙述、意识流手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福克纳使用反复叙事的意图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他对美国南方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思考认识 ,强调、突出他对美国南方爱恨交织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6.
从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作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出发,分析其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的两条主线所折射出来的福克纳对于旧南方爱恨交织的南方情结,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相似文献   

7.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流派代表人物。《喧哗与骚动》是他第一部成熟作品。他的作品成为了一种标准,一种洞察美国南方的特性、种族关系以及南方古老贵族世家的家庭关系等困惑问题的标准。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运用了多角叙事技巧,在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方面,...  相似文献   

8.
贺根民 《殷都学刊》2008,29(4):89-92
新小说肩负着匡世新民的历史重任登上晚清民初的主流文坛,对传统的检讨与对异域文学的吸纳,形成中国小说观念转型进程继承和反叛的时代特质。中国小说观念展示了社会文化和时代环境选择的巨大威力,中国文学气脉和小说精神在断裂与延续的文学生态中走向崇高,小说观念在自新和他新的文学征程中,实现了文类地位和审美取向的时代转变。  相似文献   

9.
我们如何叙述农村?——关于“新乡土小说”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中国农村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了,它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也使旧的因素在新问题中得到了新的表现或组合.如果没有新的视野.不仅无法理解当前的中国农村,更无法创作出具有新意的大作品.如何叙述农村?今天的"新乡土小说",应该在继承既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发现农村中的新问题与新经验,并对一些"老问题"做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一 和威廉·福克纳所创造的那套“约克纳帕塌法世系”中的其他小说一样,《喧哗与骚动》也是讲述发生在这个虚构的县上的故事,一个使福克纳深为感动、“总是撇不开、忘不了”的故事。这部小说通过一个种植园主旧世家衰败没落的悲剧性命运,生动地展示了蓄奴制旧南方土崩瓦解的悲剧性结局。 小说的主人公康普生家,是居住在约克纳帕塌法县首府杰弗生镇上的一户名门望族。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有一种独特的现象,即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主要文体诗词曲赋与章回体小说被排除在文学史视域之外,而主流文体则是从西方传统而来的小说散文与新诗。这种传统文学形式的"断流"就其本质而言即后现代批评中的"替代言说"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与"旧文学"决裂后,传统文学的格律诗与章回体小说被认为是"旧形式"的延续而"不在场"。虽然部分文艺理论家与毛泽东等人都曾经提倡继承民族文学传统,但仍然未能使传统形式的创作真正进入"新文学史"的视域。正是这种传统形式的断裂使现代文学史成为持续接受西方新思潮与文体的宏大叙事,直至今日传统形式创作仍未能进入格局。新世纪文学史的书写不应再排斥传统文学形式如诗词曲赋戏剧和章回小说等,转型为全视域、体现源流通变关系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2.
志怪、传奇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逄增玉 《齐鲁学刊》2002,3(5):79-86
志怪与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要文类 ,同时也是中国小说重要的叙事传统。这种传统在以反传统为发端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并未消失 ,而是得到了相应地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在鲁迅的历史与神话题材小说、沈从文和后期浪漫派小说、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中 ,都存在着传奇与志怪的叙事特征 ,这一现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有意味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3.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无论什么时候阅读,都会感受到作品的不同魅力。在此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出发,以图形—背景理论为支撑来说明该篇小说的多元主题意义构建的深层机制,即围绕小说中的两个意象爱米丽和玫瑰花来分析说明读者依托图形—背景理论,从不同的识解角度认知这两个意向就能构建出不同的主题意义,在南方社会背景的映射下,爱米丽不仅是南方传统的卫道士同时也是南方传统下的牺牲品,而爱米丽的爱与恨在玫瑰花那里集中地彰显出来,不同甚至看似矛盾的主题意义在认知诗学的视野下得到了统一和消解,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证明福克纳小说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4.
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文体类型,它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深厚的文学传统.文章将从话本小说、俗讲变文、史传文学三个方面对影响章回小说文体产生的各种因素做共时态分析.对章回体小说文体的渊源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理清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和对章回体小说的理性审视,而且对我们准确把握现当代小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最优秀的代表,他以充满神话色彩和古典史诗般的主体,高度浓缩了美国南方社会的兴衰史,创造了一个爱与恨交织纠结的虚幻王国,并以此把美国南方文学引进了世界文学的神圣殿堂  相似文献   

16.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小说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力作。小说主要以人物的记忆为核心来呈现个体身份认同和寻求社会归属等重大人生问题,并在种族主义、暴力和性等多视角上揭示出了作家的宗教多重性思想。从美国文学传统的角度来看,小说在美利坚国家民族身份认同的宏大叙述主题上也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南方曾有过辉煌的时代,福克纳热爱南方这块土地.但他不能扭转历史的发展进程,南方的庄园主后裔在南北战争后逐步地丧失了祖先的光荣传统,失去了"人"的尊严和勇气,进而走向毁灭.但是在福克纳看来,"人是不可摧毁的",他要在表现庄园主后裔衰落的同时,肩负起在文学中使"人"重生的艰巨重任.人类必将经历从毁灭到重生的过程,才能得到自我完善."人"的尊严、勇敢、谦虚、忍耐等宝贵精神是不会消失的,它会在社会底层的人物身上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英美现代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形式创新,这些形式是作家们基于对变化了的现实的理解而作出的创新.以福克纳为例,身处一个失去信仰的时代,他的多部小说中貌似随意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凝结着他反复探索帮助人类走出生存困境之方法的良苦用心.揭示形式特征之下的深层人文关怀有助于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小说的形式特征,深入理解形式与作家世界观之间的联系,缩短他们与现代作家、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9.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开始,虽然整个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战火笼罩的灾难时期,但反映封建大家庭生活的叙事性作品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艺术成就,现代作家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文学反封建的启蒙传统,同时在对旧家庭的批判中又不自觉地流露出眷恋之情。在作家笔下,旧家庭已不再是罪恶的渊薮,而是充满着让人无法摆脱的家族亲情;现代知识女性在战争中日渐显得不合时宜,传统的贤妻良母重新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封建家长由思想单一的专制保守型走向人性复杂的多重组合。虽然由于时代主潮的转化,家族问题已由中心退居边沿,但现代家族文学却在艰难的艺术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40—70年代,还是80年代至今,对赵树理小说评价的差异主要源自于对文学现代性的不同理解。赵树理小说反映出的现代性问题并不单是五四文学现代性中的问题,也不单是毛泽东《讲话》影响下的解放区文学、50—60年代当代文学现代性中的问题,而应是中国小说现代转变中的现代性问题。赵树理小说是在对中国小说艺术传统资源的现代择取和转化中,在对五四启蒙价值的继承和在对农民现实生存问题的关注、对乡村本位价值立场的坚守中,实现了中国小说的现代性本土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