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科举制的完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 5年中国废除了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科举制的最终废除 ,并不能因此否定科举制长期以来的合理性。科举制的废除过程 ,是由废八股、设特科、建立新式学堂等几个步骤完成的。这个破立的过程 ,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有机部分。正是在近代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的知识体系和人才观念才最终完成历史性的突破 ,即完成了道德人才到技术人才的转变。对照科举制的完结线路 ,反观科举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意义 ,以及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也是一个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科举制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因其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员,所以叫做科举制。科举制开创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废除,经历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  相似文献   

3.
隋朝科举制形态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制是中国中世纪史上的一件大事 ,影响中国历史长达一千多年。本文针对隋朝科举制发育的具体形态 ,作四个方面的总结 :(一 )隋朝科举制发育的具体历史背景与过程 ;(二 )隋朝三种常科 (秀才、明经、进士 )的历史考察 ;(三 )隋朝科举制结构考述 ;(四 )简评隋朝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晚清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科举制改革是当时社会改革的焦点问题 ,在当时及以后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的抡才大典 ,晚清对其改革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 ,从初期妥协的渐变改革到后期的激进改革 ,其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但是废除科举制的深化改革却是大势所趋 ,不可逆转 ,科举制的废除属历史之必然。然而 ,它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为什么科举制不能以渐变的改革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得以保全 ?是什么原因促使朝廷最终作出决断废除了这样的国家大典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具有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的起源问题,解放前史学界曾经展开过一场讨论,解放后,史学界普遍采取科举制起源于隋的说法。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一文认为,主张科举制产生于隋者尽管人数众多,所持理由却很有可商榷之处。作者指出:科举制的萌芽与产生不仅有量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确立于隋唐时期,废止于清朝光绪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公开和客观等原则,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传播了儒家思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同时也造成了官本位主义,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新思想。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有重要的影响,对我国现今高考制度改革和公务员制度完善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废止以后,我国采用了现代的考试制度。而科举制作为一种曾经存在过的考试制度,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的考试制度,尤其是自学考试制度与其有密切的联系。本文从自学考试制度对科举制的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官吏及人才的选拔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每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选拔标准和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曾对后世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在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要数科举制。当今中国的公职官员选拔制度可以从过去的科举制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是本文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 一、中国的科举制曾经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存在的问题相当明显,有许多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 中国科举制始于隋朝,立于唐朝,废于清朝光绪年间,前后施行了 1400多年。科举制曾经是支撑中国官僚政治高度发展的杠杆,同时也是中国整个官僚体制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儒教、家族制度和科举制这三面政治筛子的社会选择作用,塑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强大群体。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又通过儒教、家族制度和科举制的社会选择作用,有力地巩固着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直到清末,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因为失去儒教、家族制度和科举制的保护和选择,才被新型的知识分子所代替。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的衰落和制度化儒家的解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制度化儒家是传统儒家的基本存在方式。本文从讨论科举制与制度化儒家的关联入手 ,分析了科举制度在儒家制度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近代以来科举制的衰落对制度化儒家的影响。指出人口的压力、国内的社会动乱、科举体制的恶质化 ,导致了儒家与权力和“真理”的联系逐渐松散 ,而新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与儒家教育观和人才观之间的根本矛盾 ,使得科举制被最终废除 ,制度化儒家也就此逐步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11.
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05年科举制的停废,终结了1300年尊崇科举的时代.废科举后的100年,大体上可以说是将科举妖魔化的时代或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科举制承负了许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罪责.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实行考试制度有其弊病,但废止考试制度必将造成更大的祸害.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但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方式,而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在科举制百年祭的当口,我们有理由而且也有必要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的历史发展及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苹 《船山学刊》2005,(4):133-135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经历了军功制、荐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发展过程.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衰亡于明清,是封建社会历朝历代一直沿用的一种选官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推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北宋初期影响巨大的西昆体,其盛衰与当时科举制的变迁关系密切。宋代的科举制度趋于完善。宋初,科举考试中对诗赋的重视成为西昆体产生的重要基础,对诗赋艺术形式的重视推动了西昆体创作的发展,对学术修养的重视塑造了西昆体典赡的风格。至北宋中叶,伴随政治改革进行的科举制改革,使得诗赋逐渐被策论取代,西昆体遭致严重打击,遂走向衰歇。  相似文献   

14.
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文瑞  杨柯 《天府新论》2009,(2):125-130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影响深远.长期以来,学界对科举制的评价多从选拔人才角度出发,而对其政治统治效用认识不足.其实,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不在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在于其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它立足于把官员选拔权力全部收归中央,并能够扩展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进而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实现社会教育和政治统治的密切融合.科举制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具有极大的亲和力,高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成熟以后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起到了社会凝聚和社会稳定效应,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古一今,一中一西两种文官制度,科举制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在“考试录用”及“文官治国”方面有着天然的联系.除此之外,两种制度的设计本身都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将比较的依据放在了“考试录用制”,以及产生背景、政治文化影响等“制度外”因素上.同时,中国目前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与唐朝科举制在某些方面有一些相似,对此作以比较之后,本文对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变态畸形的原因作简要分析,并据此提出对中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启迪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宋代以后,士大夫经商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学者一般将其归因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实际上,商业的发展仅仅是士人经商的原因之一,若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来看,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实行与其大有关系:科举制的实行,导致士大夫政治、经济地位的降低,并进一步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不得不通过从事一向被人看不起的商业活动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7.
创新与流弊:千年科举制度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清廷诏准。故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制废除已经一百年了,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至今仍莫衷一是。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当今学者对科举制的研究已经超越科举制本身,向着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乃至科举众多的具体分支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拓展。我们这里所推出的三篇文章,就是这一研究的最新体现。  相似文献   

18.
科举选官与胥吏政治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清廷诏准。故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制废除已经一百年了,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至今仍莫衷一是。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当今学者对科举制的研究已经超越科举制本身,向着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乃至科举众多的具体分支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拓展。我们这里所推出的三篇文章,就是这一研究的最新体现。  相似文献   

19.
外来势力与科举革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清廷诏准。故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制废除已经一百年了,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至今仍莫衷一是。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当今学者对科举制的研究已经超越科举制本身,向着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乃至科举众多的具体分支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拓展。我们这里所推出的三篇文章,就是这一研究的最新体现。  相似文献   

20.
论科举制度与中国东南文化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南在上古被称为中国的蛮荒地带,但在中古时期,东南开始成为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区域。这一巨大的历史转变,是与科举制度相伴而行的。那么,是否科举制引起了古代东南的文化革命?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吗?可否赋予科举制这一被许多人称之为“糟粕文化”的传统如此崇高的位置?当我最终选定“科举教育与东南文化开发”这一命题进行讨论的时候,才发现这一命题会引起对科举制度传统价值观的重新评价。但是,后一问题又不是我的这篇短文所能解决的,也不是本文的中心,本文只是从一个有限的角度去如实地展现科举制对东南文化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