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拥军 《领导科学》2003,(13):16-16
坦率地说,我是一名缘于参加公选竞争而跨入县级领导干部队伍的成功者。参加公选竞争前,我是湖南省隆回县金石桥镇的镇长。1999年,邵阳市委、市政府面向全市公开招考一批县处级领导干部,我勇敢地报名参加公选竞争,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试考核,我成为500多名报考人员中被录用的9名幸运者之一,于2000年正式担任湖南省新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02年下半年,承蒙组织和新宁人民的信任与厚爱,我又挑起了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的工作担子。按照正常的用人程序,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我要被提拔到现在的岗位,无疑是不怎么现实的。可以说,正是公选使我走上了…  相似文献   

2.
该如何设置公选第一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着一种参与、一种经历、一种对干部制度改革的身体力行,我参加了2002年1月20日广东省第三次公选副厅级干部的笔试.笔试之后,围绕着公选干部的第一关究竞该如何设置,我思考了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3年9月和12月,许昌市和平顶山市分别进行了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的活动,我分别以笔试第一名和第五名的成绩进入面试,但两次面试均未取得好的成绩。现将我两次参加面试的教训总结一下,献给读者,希望能对那些准备参加公选的同志有所帮助。一、两次公选的经历第一次,许  相似文献   

4.
2002年1月,我参加了宝仪县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的考试,并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尽管最后没有被录用,但这次公选是我人生中一次特殊而宝贵的经历,我把它写下来,或许能为有意参加公选的同志提供一些经验和帮助。当时我报考的职位是县公安局副局长,报考这一职位的共有46人,其中大专生5名,本科生38名,硕士研究生3名,竞争非常激烈。根据规定,笔试前5名进入面试,总成绩前3名进入考察。因为我以前从未参加过这类考试,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一听说还有几个研究生参加考试,对自己就更没信心了。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报考了,就得准备一下,检验一下…  相似文献   

5.
我是2000年9月参加十堰市干部“公选”,走上十堰日报副总编岗位的(现已调市委宣传部工作)。我清醒地认识到,“公选”得来的职务来之不易,而且“公选”中表现的只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只有在领导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这,才是每一个走上领导岗位的“公选”干部所要着重锤炼的。两年多  相似文献   

6.
王克法 《领导科学》2003,(23):11-12
2003年6月中旬到9月上旬,连云港市采取市县(区)联动方式,面向省内外公开选拔一批处、科级干部。我作为众多竞争者中的一名,经过激烈的笔试、紧张的面试、严格的组织考察和认真严肃的市委常委会票决等环节,幸运地走上了市广电局副局长的领导岗位。6月中旬,当从新闻媒体上看到连云港市公选的公告时,我自己并没有报名参加公选的太大热情。当时我认为,面向省内外公选,肯定是以外地人为主,本地人入选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是如果想用本地人,又何必要进行公选呢?但我的顾虑随之就消除了。连云港市委专门召开有关会议强调,这次公选坚持公开、公正、公平…  相似文献   

7.
经历公选     
王金龙 《领导科学》2002,(17):36-37
2002年3月,我参加了河南省安阳市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的考试,并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尽管最后没有被录用,但我想,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许对那些参加公选的同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2001年12月27日,中共南京市委正式任命我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南京行政学院副院长.这标志着我作为一名公选干部,已经顺利通过了试用期的考验.回首一年多的工作,对公选干部如何渡过试用期,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16人(约10%)的测谎得分较高,达到预警线。关于干部是否诚信的讨论,在网络上突然热闹起来。党校里的心理测试步出心理素质测试考场,宋剑锋就朝杨自力开玩笑:“说谎没?谨防被测出来噢!”宋剑锋是成都团市委副书记,杨自力是自贡市自流井区区长,他俩都毕业于自贡三中,这次都参加了四川省的副厅级干部公选。杨自力是此次副厅公选第一门基本知识的“状元”,两小时在电脑上回答500道题,他得了87分。按以往的公选程序,他只需再通过一场面试,就可进入考察程序。但这次副厅公选却不同了。在最初刊登的公选公告上,省委组织部就明确说,“要运用现代人才…  相似文献   

10.
2003年,中共河南省委举行的“阳光公选”,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通过公选,我从白山黑水的“关外”吉林走进中原大地,并走上了副厅级领导岗位。所以,对于公选,我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愫。党的十六大以后,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全国大格局中,河南提出了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发展目标。这一战略目标顺应了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大势,体现了河南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当今世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河南有将近1亿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