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主题。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始终强调对世界的责任与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全体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悖论性贫困的超越,逐渐形成了对共同富裕“是何义”“倚何成”“向何去”的创造性回答,并不断深化了对共同富裕的理性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之路是一条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且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不仅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现代化探索,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格局,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在革命战争中萌发、在建设进程中前行,在改革开放中腾飞,既遵循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也体现出很强的特殊性和超越性,蕴藏着深刻的历史逻辑。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变迁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近代中国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尝试的突破;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维度,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超越;从世界历史的维度,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塑造着新的世界秩序。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历史逻辑,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使命型政党。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和推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理论指引与理论创新”“制度建构与制度完善”“道路探索与战略规划”“党建引领与党建支撑”的功能。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鲜明的政党主导、政党推动、政党形塑的特征。我们党在引领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注重将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即按照党承担的使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强化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党引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超越了西方政党理论关于“政党工具性”的理论假设和思维定势,也超越了西方政党理论的解释框架。对使命型政党的理解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加以阐释,需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成功实践,造就了其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政治性和革命性以及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和开拓性精神,成为党开创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党的百年自我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方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以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就必须要强化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领航;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本领担当;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生发于中国独特的国情,统一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汇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内蕴着系统且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价值意蕴。具言之,在领导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接续奋斗;在方向引领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在发展方式方面,“五位一体”协调推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在世界意义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意义重大。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之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奋力实现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提供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7.
放眼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为人类贡献了全新的文明形态。近代以来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也证明,只有中国式现代化才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所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本不会产生争议。但是,海内外却有学者提出了所谓“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等于‘现代化在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等于‘中国模式’”等谬论。针对这些所谓的“等式论”,我们必须进行辨析和回应,才能以更为清醒的状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经历了革命时期的创榛辟莽、建设时期的早期探索、改革时期的开创发展与新时代的创新突破四个阶段。要从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特色,其所具有的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包括工业化、科学化、市场化、城市化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同时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五个方面特色。要从整体与部分关系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与“分”,包括总括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或简称“中国道路”与分领域的具体路径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与具体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域推进与区域协调,等等。要从知行关系角度,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获得的最重要思想创新成果、最重要制度创造成果和最重大实践创新成果之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要以历史思维探析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与演进逻辑,以系统思维分析其核心理念和理论体系,以创新思维凸显其核心价值和比较优势,以比较思维探析其创新智慧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肩负什么样的使命任务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飞跃。从历史探索看,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百年接续奋斗中达到认识的新高度;从理论创新看,中国式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开辟新境界;从实践变革看,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引领党和国家建设的新目标;从世界意蕴看,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进步和各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方案。新时代新征程,要从历史的深度、理论的厚度、实践的广度和世界的高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飞跃,不断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因而也必将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陈红娟  姚新宇 《社会科学》2024,(4):77-86+108
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概念从西方语境到中国语境,经历不同时期不同主体的形塑与赋义,在跨文化话语旅行中不断生产新的语义。概念的出场、演变与形塑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变革,现代化概念在中国的变迁亦见证着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见证着中国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事实发生而凝练提升的具有标识性意义的核心话语。围绕“以中国为立场”“以中国为方法”“以中国为道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话语表达的外化,将现代化的书写由被动转为主动,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八八战略”列举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和八项举措,开辟了浙江发展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先行探索。一以贯之践行“八八战略”,为浙江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前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铸就了鲜活的省域样本。从探索区域现代化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着内生性与共生性相促进、规划性与创造性相协调、普遍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文明意蕴,彰显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价值叙事逻辑。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世界历史视野考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历史贡献,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西式现代化的翻版,而是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生成的,是在与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比较鉴别中发展起来的,是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积累了很多不同于世界他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这些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独特经验,构成了“中国式”的独特标识。这些重要经验绝不是简单的随意罗列,而是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它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统揽下一体构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贡献,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资格称得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依据。它不仅是中国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基本保障,也可以为世界人民突破现代化困境,走向更高文明层次的现代化提供积极借鉴,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人类现代化展现了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性的、世界性的概念。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探索最初所遭遇的境遇,具体表现为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合理吸收外来思想、结合具体实际、发扬自身优秀传统从而摆脱落后状态,实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合自身发展前景的现代化的问题。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要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质,同时也要合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经过百年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总体观之,不仅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的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表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而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工业学大庆”是一场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群众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积极探索。这场伟大的群众运动,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智慧”,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优势”,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模式”,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在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的传承史上都具有坐标地位和开篇意义,堪称“大庆版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16.
殷倩 《学术研究》2023,(12):14-18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多侧重宏大叙事和治国策略,呈现“理”多“情”少、重“理”轻“情”、缺乏“人”“情”滋润的状况,容易导致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内在机理和大众认同内在机制的协调程度不高。从中国文化所蕴含的认知逻辑和认知路径上看,“合情”才趋“合理”,“入情”更易“入理”,“通情”才能“达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维度具有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及理论逻辑;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内涵和实践表征,即对历史敬仰之情、对人民敬重之情及对民族担当之情;探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述情力”、系统梳理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情感资源,有利于拓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论域和视角,厚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情感基础,集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中国道路”总结为宝贵的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吸收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优点,又总结了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继承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形成了新的结构和新的功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结构表现为党的领导-市场配置-人民主体的动力结构、国家-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平衡结构和驾驭资本-解放劳动-规范权力的治理结构。这三重结构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纵观社会历史发展,现代化关涉“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和“制度的现代化”,这三个方面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新的使命和中心任务,并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在新形势和新变局中,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不仅是二者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区域实践的先行先试既是大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现实反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前进的必然途径。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先行先试,不仅兼具“政策试点”所固有的理论内涵与其特殊的功能特征,而且遵循现代化时空演进的历史规律,并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阶段性特征。新时代苏南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先行先试的一次有益探索,其示范效应主要体现为通过设立指标体系和制定赋能清单来引领发展方向、明确发展重点、探索发展路径,从而以制度创新和典型案例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创新模式、打造新样板。新发展阶段,应通过时间维度的修正现代化指标体系、空间维度的加强现代化示范载体建设、制度维度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集成,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示范效应,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局部现代化、基本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顺利迈进。  相似文献   

20.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史。百年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通过回顾百年历史进程,在与西方共富观的对比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实践的优越性及正确性,也为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总结。实践道路中形成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脱贫事业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