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时代坚定制度自信的重要主旨,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坚贞不渝的奋斗目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核心要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时代,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也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王涛 《天府新论》2019,(4):52-58
用美好生活需要来替换物质文化需要,这是改革开放开展到一定阶段,中国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所做出的又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进取和奋力拼搏。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是天赐之物,而是在持续追求中实现的,在不懈奋斗中创造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不可或缺:一个坚强有力的执政党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在实现秩序的前提下领导现代化进程,人民自觉地把社会视作一个合作体系,他们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受到尊重,基本生活得到确定无疑的保障,具有公平的机会去选择和追求他们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宣言》在为无产阶级指明消灭资产阶级的革命方向和实践路径的同时,也绘就了未来美好生活的画卷并提出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思想。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为人民谋幸福始终是党的初心与使命。《共产党宣言》中对美好生活观的阐释内在的包含三重维度:基础维度,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与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保障;主体维度,要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美好生活;目标维度,最终的美好生活要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步入新征程之际,深入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美好生活观的三重维度,对于推动实现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我们党的初心使命进行了深刻阐发和论述.初心使命是深植中华血脉、立足中国国情、深得人民拥护的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政治追求.这一宏大的政治理想是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同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在强化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上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是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同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在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上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美好生活不同于小康生活,它不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一种生活状态,而是人们通过自由自觉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创造的一个总体上满意且不断丰富的生活状态。发展与稳定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公平与正义是美好生活的政治保证,自由与平等是美好生活的现代诉求,和谐与共享是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建设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与新时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系,与世界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6.
音乐具有形象展示的功能作用。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都特别重视对自身形象的多维塑造和全面展示。透过红色音乐文化,中国共产党不仅塑造并向人民群众展现了自身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和美好生活等伟大事业进程中的英明领导形象,而且还塑造并向人民群众展示了自身所具有的一心为民、艰苦奋斗、不惧牺牲、与时俱进、自我净化、自信自强、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形象。这些所塑造的良好形象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是立基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和伟大成就,深受人民群众认可。梳理红色音乐文化在党的形象塑造中的各个维度的表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维护好、展示好党的形象,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团结好一切力量。  相似文献   

7.
美好生活,既是人民群众的向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重要责任,对于美好生活的研究,不仅应从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的客观方面进行研究,也应该从哲学反思、心理分析的视角研究主体性要素和实现途径。美好生活包括客观性和主观性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追求、实现美好生活,提高幸福指数,固然离不开好的物质、政治、社会、生态等外在条件,但也更加离不开主体性条件从根本上塑造、引领着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这种主体要素和实现途径在我们看来就是:同心同德与心安情乐。  相似文献   

8.
韩升 《学术界》2022,(12):14-23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民主根植于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是全球化发展境遇下不同民族国家多元政治文化共通的发展趋向,承载着全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资本逻辑和工具理性支配下的西式民主已背离了民主本质,失去了道德约束和理性思维的民主体制异化为侵蚀共同体根基的意识形态工具,给全世界的和平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无限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只有在包容差异、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球共治,民主在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中成为必然的全球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积极顺应历史潮流,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破除了西式自由民主政治的迷思,丰富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民主内涵,为世界提供了一国独自探索民主政治的成功经验,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十三个地方提到了"美好生活",这是党的历届报告中从未出现过的。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需要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以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勇毅,力求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制度、发展无法满足需要之间的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美好生活"基于全面而真实的权利正义需要之上的新价值叙事。这种新价值叙事既是"美好生活"的价值期许,同时也是"美好生活"的必然实践逻辑。只有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带来权利、正义等的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才更有内涵、更有境界。只有此,才能拓展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纵深,真正实现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的宣言。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关于民生系列重要论述的深层次内涵在于强调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核心政治立场,完成了多维度民生结构体系的构建,真正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阐释民生思想的理论溯源入手,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思想的理念创新,从方法论、实践观、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辨别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与民生思想的内在机理,并基于实际探讨了民生思想的现实启示,以期为习近平关于民生系列重要论述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历史盛会行动纲领李忠杰全党全国人民非常关注的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已经落下了帷幕。这次大会,高瞻远瞩,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气势宏大。大会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制定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  相似文献   

12.
美好生活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在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诠释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指向。对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高质量的发展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价值指向,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价值指向;以制度建构为保障的公平正义的发展是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3.
张松 《学术探索》2023,(1):65-72
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法治现代化建设提出了确保人的法律安全、实现人的法治获得、提升人的法治幸福的新要求。当前,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样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推进的战略部署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文明理念、全面提升法律制度的供给水平、积极推进依法治理的能力建设,实现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探索的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4.
建成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理论原则,列宁和斯大林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经济落后国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并向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般模式,这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遵循.各国国情差异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路径不同,中国共产党必须根据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之路.在100年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共同富裕道路,其实践如下:第一,党带领人民通过武装革命翻身当家作主,为共同富裕建立政权基础;第二,党带领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把劳动者组织起来,仿照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为共同富裕构建制度基础和生产力条件;第三,党带领人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实行改革开放,为共同富裕构建体制基础和生产力条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第四,党带领人民在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为全人类共同富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在总结我们党80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作了全面的论述。他强调:“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的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6.
需要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对马克思恩格斯需要理论的继承过程中,内在地贯穿着从“人民需要”到“人民中心”的逻辑主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的价值追求,将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拓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经验和党成立以来全部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丁利强 《学术论坛》2013,36(3):54-57
习近平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90多年来党始终不懈地艰辛探寻中国特色的民族复兴之路,在安邦兴国实践中使发展成果更加广泛地惠民安民,造福百姓,引领人民大众走向共同富裕。当前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协调发展"五位一体"的美丽中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不平凡的90多年岁月,历练和磨砺了党"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品质,也铸就和验证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鲜明昭示出党为民谋利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9.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夙愿,是中国社会进步与历史变迁的主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百年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思想体系。从演进理路来看,党的现代化思想可从时代背景、战略部署、战略步骤、客体向度四个维度进行梳理归纳;从演进规律来看,党的“整合型领导力”是这一思想的内生动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逻辑主线,对内“发展追求”与对外“和平指向”的辩证统一是其基本进路。在新发展阶段,应坚持以建设现代化政党为根基推动国家现代化,用人民逻辑驾驭资本逻辑,将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历史经验时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