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的经典历史剧之一,其中隐含着一股反抗权力话语、抵制官方历史、反对体裁权威的精神.从福斯塔夫与其他历史主人公在身份、话语上的对比,以及由这个人物所形成的喜剧情境与历史情境的相互关系上,可以见出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反抗权力话语、挑战体裁权威的叛逆精神,以及对这一切对所做的艺术性的反抗与嘲弄.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使得学术界多以一种崇拜的眼光去解读其作品,而其作品中一些细微之处流露的情绪却很少被人们发觉。男同性恋文学的书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对这一命题的表现的十分隐晦,通常欲言又止,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其作品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其作品《威尼斯商人》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来对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同性化创作倾向与其同性取向倾向进行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3.
赵澧在莎学研究中以辩证唯物主义 与历史唯物主义解析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并注重影响莎士比亚创作的时代因素,进而 把握莎士比亚的特征和重点莎剧的主题思想、艺术特点,还对西方莎学和前苏联马克思主义 莎学中的谬误提出了批评。他的莎学研究为中国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王心洁  王琼 《学术研究》2006,(6):141-144
莎士比亚的名字及其作品传入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和形式亘古常新,他既是全球的本土化,又是本土的全球化。本文从莎士比亚的译名翻译传播、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接受和莎士比亚的翻译批评三方面综合探讨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流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苗青 《南方论刊》2010,(4):95-97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主要悲剧作品之一,在作品中,李尔王和葛罗斯特伯爵分别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角色。在剧中,两人都因过于自我肯定而遭受折磨,最终在时世的艰辛中觉醒,获得转变。通过他们从盲目到觉醒、看清世界这一变化过程,“转变”这个主题得以充分地阐述和诠释。  相似文献   

6.
刘琛 《北方论丛》2001,(6):76-79
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一直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而莎翁本人更被誉为“有多少个时代,就有多少个莎士比亚”。几百年来莎评家们一直致力于揭开创造这一奇迹的种种可能性,而在包罗万象的研究中很少有人涉及莎翁的社会秩序观。其实正如莎士比亚所言“戏剧是时代的缩影和简史”^[1],人是社会的人,作为最关心人类和社会命运,渴望“向人们吐衷肠的”^[2](P339)文学家们是无法脱离其社会观的影响而进行创作。所以从剖析莎翁的独特的社会秩序观入手,进而揭示它与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之间的关系,可以深入而全面地理解莎翁的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7.
陈梦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118-124
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为非洲获得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素有"非洲的莎士比亚"的美称.他在戏剧创作上时常以莎士比亚为师,推出了《狮子与宝石》《森林之舞》《裘罗教士的磨难》《死亡与国王的侍从》《巴阿布国王》等一系列颇具莎士比亚艺术风格的戏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经常出现的五幕结构、五步韵律等结构特点,而且借鉴了莎士比亚的死亡描写、预言描写、狂欢仪式、丑角编排、内心独白、词汇表达等创作技巧.索因卡对莎士比亚创作艺术的借鉴既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价值体现,也反映了索因卡融会贯通和开辟创新的戏剧才能.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剧作家,也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悲剧作品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冷酷客观现实产生的剧烈冲突.他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倡导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封建桎梏,谴责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深受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他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将对人性的探索和关怀贯穿于每一部作品中,并且以莎士比亚式的诗化语言,抒发着人文主义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翁再红  李健 《天府新论》2006,9(3):133-135
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女性形象加以具体分析,并由此考察构成悲剧性的性别话语,可以发现,这种性别话语在悲剧创作中的直接反映是,其中的女性形象作为依附于男权话语而存在的角色,要么是悲剧的牺牲品,要么是悲剧的附属品.而真正的悲剧冲突只能由男性来完成.其根源在于深刻反映不平等男女关系的男权话语对文学创作的隐性控制.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诗剧作品堪称世界文坛中的瑰宝,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研究在中国已有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众多翻译理论中,语用顺应论以综观性的研究视角成为莎学翻译中的一个新方向。本文的理论框架为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学者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顺应论,并以此从语言语境、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等方面对莎士比亚诗剧作品的翻译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 萧伯纳从幼年时代起就爱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他最初是阅读杂志上连载的莎士比亚戏剧片断,后来阅读查尔斯·兰姆(1775—1834,英国随笔作家)和玛丽·兰姆合写的儿童文学作品《莎士比亚故事集》(1807)。到十岁左右时,他已能阅读莎士比亚戏剧的全文,并能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对白,还能背诵《哈姆雷特》悲剧中的许多段落。萧伯纳的语言风格受到莎士比亚戏剧很大的影响。他回忆自己幼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对我来说就和母亲的  相似文献   

12.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世界文学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三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为世界各国人民传诵不辍,他的剧本在各国广泛上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非常熟悉莎士比亚的剧作,经常引用他的作品。马克思甚至还能用英语和德语一场一场地背诵莎士比亚的剧词。各国文学作品中,以莎士比亚诗句为书名或作品名称的,多达数百部。为什么莎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的作品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为什么具有如此惊人的艺术魅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  相似文献   

13.
正像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样,中国的五四运动因其丰富的内涵,也给后世的人们提供了许多重新阐释的可能性。但大体上看,对五四运动阐释时,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激进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仍旧是学术亦或政治评价的主要方式。本文在分析现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的代表陈独秀的话语的同时,着重于厘清陈独秀式激进主义的话语与其它话语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五四运动迄今已八十多年,反省各方阐释五四的方式,对进一步理解五四,把握五四精神,应该说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从现有资料看,“五四”后,陈独秀…  相似文献   

14.
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和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王木春一、莎翁悲剧对亚氏悲剧理论的超越在当今文艺理论界和美学教科书中,关于悲剧,流行着这样的概念:悲剧所歌颂的主人公是正面人物,主人公在与邪恶势力的斗争中,由于力量悬殊,不能制服丑恶,遭到致命的打击,不是失败...  相似文献   

15.
赵澧在莎学研究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解析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并注重影响莎士比亚创作的时代因素,进而把握莎士比亚的特征和重点莎剧的主题思想、艺术特点,还对西方莎学和前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中的谬误提出了批评.他的莎学研究为中国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人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的先锋,他的思想无不渗透在他一生的作品中。本文以时间为经,以创作思想的变化为纬,按照莎士比亚创作的三个阶段,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找出隐现其间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文艺心理学特别强调作品语言对作家审美情调的传达。照西方的话语理论说,这种作品语言就是一种传达了作家主体意向的内涵丰富的话语。对王朔小说的话语传达的深入研究则是理解其主体意向的关键。本文从破坏传统意识形态、颠覆传统规范和秩序、亵渎传统文化三个方面来剖析其小说话语的传达内涵,并就王朔与其小说人物的客观认同来进一步印证其解构传统的主体意向。  相似文献   

18.
赵梦雷 《江淮论坛》2023,(6):181-188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人类发展规律高度概括而形成的一种价值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表达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理念下的教育学话语指涉人类历史发展情境所需的根本意旨,兼容中国教育的自身特性与人类教育普遍的利益需求,表征着人与世界的共生共长、共享共治之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中国教育学话语是以“善”的道义性价值、“和”的群体性价值、“合”的联合性价值等意旨指涉形成的包容性话语,是以“对话协商”的话语关系、“平等合作”的话语诉求、“共建共享”的话语向度、“互补互鉴”的话语格局、“崇尚自然”的话语理念等场域释义形成的系统性话语,是以话语对象的吸引力、话语情境的感染力、话语媒介的传播力、话语形式的影响力等表达方案形成的功能性话语。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不仅蕴含了诗人强烈的情感,还折射出了诗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对永恒的追求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突出的主题.时间、友谊、爱情和生命是表达这一永恒主题的四个分主题,而永恒则是串联这四个分主题的丝线.莎士比亚笔下的时间像运动一样永恒地存在于宇宙之中,友谊像文学艺术永恒不朽,爱情坚定不移、忠贞永恒,生命则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循环更替,永恒不息.  相似文献   

20.
戚田莉 《理论界》2009,(2):136-137
<威尼斯商人>作为一部著名的喜剧,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在整个戏剧的发展过程中,数字"三"屡次出现,贯穿整个戏剧.其中,莎士比亚安排了三个匣子的选亲过程作为该剧的线索之一,成功地展示给读者一个心理上的测试,使读者从三个匣子的选择过程中了解三个求婚者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