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南与缅甸、印度接壤,是西藏偏远边境县之一。植被丰富,地势险要。20世纪初叶,在高山密林之间曾居住着许多部落族群。据相关史料记载,程凤翔于1910年进军桑昂地区时,在桑南发现了一种数量巨大(多于滇茶和川茶)而价格低廉的茶叶:“倮茶”。夏瑚于1911年到当地考察时,又在深山密林中见到了茶树。关于“傈茶”的迷雾就此形成。在“倮茶迷雾”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倮茶”的实质是英国殖民主义扶持下,印度阿萨姆地区生产的专门供西藏察隅边境地区“保人”等部落族群消费的一种劣质茶叶,妄图以此打压中国内地茶叶,切断以茶叶建立起的当地部落族群与内地的有机联系,蚕食中国国土,以实现其殖民主义之险恶用心。  相似文献   

2.
始于17世纪中后期的中英茶叶贸易历经近两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到19世纪呈现出派繁荣景象。其中,在1868—18ffe年的18年中,输英华茶都在100万担左右。但同时,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衰败的危机。从70年代开始,中英茶叶贸易逐步走向衰败。1894年,出口到英国的华茶只有307505担,占中国对英出口商货总值的90%。面对着极其激烈的国际茶币竞争,当时一位英商曾指出:“锡兰茶每年产如此之多,而印度茶产数仍然不减,则华茶在英国市面不能不退”,陷入“无人过问”①的困境。华茶在世界茶市上独占鳌头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②。茶叶是中国重…  相似文献   

3.
近代福建茶叶外销消长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是福建茶叶外销的极盛时期,每年输出五、六十万担,最高达八十万担。但自公元一八九○年以后,由于印度、锡兰、日本等国茶叶的竞争,加之本省茶叶质量每况愈下,外销茶叶一年不如一年。为什么在国际市场上福建茶叶竞争不过印度等国的茶叶?此中原因是很值得认真探讨的。第一,耕种制作技术落  相似文献   

4.
《诗经》“荼”为“茶”源说周蒙茶叶、丝绸和陶瓷为中国三大发明,久负盛名。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远古的神农时代,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①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角色,在公元4世纪茶便传到了朝鲜,早在汉代就传入日...  相似文献   

5.
康健 《学术界》2024,(2):170-183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徽州茶商发展历经繁荣——受挫——复兴的曲折际遇。在此期间,国际茶叶贸易格局从绿茶贸易为主逐渐转向以红茶贸易为主,开埠通商更进一步刺激世界市场对华茶的巨大需求,使得徽州茶商发展迎来短暂的繁荣局面。19世纪中叶的国内外复杂局势给徽州茶商带来重大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时代机遇。徽州茶商在夹缝中迎难而上,主动迎合国内外市场需求,创制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等新的优质茶叶品牌,努力争取并拓宽世界市场空间,从而迎来新的发展。徽州茶商亦在此时走向复兴,成为引领近代徽商群体发展变迁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6.
一、程朱阙里 一代儒商 我的祖籍江西婺源(史上隶属徽州“六邑”)。我的叔公祖辈就迁居屯溪。历代经营外销茶叶,是屯溪茶叶世家。抗战前我的叔公继承祖业,在屯溪观音山开设怡新祥茶号,精制“屯绿”。以沪港茶栈转手外销。外销精茶的品种有“特珍”、“珍眉”、“特贡”、“贡熙”等,质量在国际市场上优于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茶。  相似文献   

7.
维吾尔族接触茶约在唐朝前后。维吾尔族的茶饮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最初的生茶、茯茶、绿茶发展到今天的红茶、药茶、花茶等不同品种、不同口味的茶。维吾尔人也称茶为"恰依"。维吾尔人由茶而聚,有聚必饮茶,历史上的先民大多以喝茶聚会,才演变形成了这样的名词。  相似文献   

8.
《南方论刊》2009,(2):131-131
研成控股一直在低调地做着自己的事业。从咨询策划到实业转型,研成控股的发展步伐稳健而成熟。如今,研成控股掌门人姚研成的茶生意已经让全国乃至世界同行眼红,研成控股旗下的高档茶产品“彩云红”或“红岁”,在高端茶领域独树一帜,成为成功与身份的象征,阿拉伯富豪、迪拜王子以及俄罗斯的茶王和日本的茶叶世家,都按捺不住对这茶类珍品的狂热追求。  相似文献   

9.
《中文信息》2008,(1):65-70
薄荷片推荐:茶是中国对人类,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之一。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从古至今,杭州便是人们公认的茶都,尤其是西子湖畔的龙井茶更是茶中的极品。在深厚茶文化的积淀下,中国唯一的以“茶‘为专题的国家级博物馆——浙江中国茶叶博物馆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晚清晋商与湖北茶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晋商将茶叶贩运基地由武夷山区转向湖北,首开湖北的红茶生产,并推行砖茶方式运销。以市场为经营导向,开始产运销的一体化运作,不仅大大促进了我国茶叶经济的发展和近代民族加工工业的发展,也为中国茶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武都——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巴蜀茶叶集中到成都,再运到武都卖给西北游牧部落。成都和武都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茶叶和丝绸是中国最主要的特产,历史悠久。茶树原产于我国云贵高原。早在公元前六百多年,在《诗经》和《尔雅》中已有关于茶的记载。唐朝陆羽著《茶经》更明确地说:“茶者,南方之佳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西汉时,茶叶生产在接近云贵高原的四川已有了相当的发展,茶叶成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交换物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西北高原地势高寒,不宜稼穑,西北少数民族部落逐水草而居,游牧为生,布帛、食盐、茶叶等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是中国19世纪最重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曾经占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可是到19世纪末,中国出口茶叶急遽下滑,并迅速被印度、锡兰超过,至20世纪初,中国出口茶叶已不到世界出口茶叶总量的10%。中国近代茶叶贸易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茶叶生产方式落后,在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茶叶品质难以保证,缺乏市场竞争力;杂税繁多,层层盘剥,中国茶农和茶商生存环境恶劣;多年战乱影响了茶叶生产和贸易路线,造成市场萧条;贸易的主动权在外商手中,中国茶商承担风险的能力低,在与外国茶商的竞争中,中国茶商很难取胜。中国茶叶出口由盛转衰折射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情,是19世纪危机的一个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3.
清代及民国时期是浙江茶叶经济大起大落的关键时期。受茶叶外销的刺激,浙江形成了散布产区、较为广阔的茶叶初级市场。产区所产茶叶集中到初级市场后,再汇集到宁波、杭州、温州三大茶埠。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浙江茶叶经济无论是茶叶生产、茶叶初级市场,还是出口茶埠,最终均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14.
祁门红茶自清朝末年创制后,就以其特有的品质享誉中外,在世界贸易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长期以来祁门县农村支柱产业和茶农、财政收入、出口创汇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是随着国际茶叶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曾经是我国优势出口农产品的祁门红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近十年来祁门红茶的年生产量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5,(9):35-42
印度是追赶中国制造业步伐最迅速的挑战者,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是中印两国的共同优势,本文比较研究两国劳动力市场特点发现:(1)未来10年中国仍然是劳动力供给最多的国家;(2)中印两国的就业结构特征决定了未来印度比中国有更多农业人口转向制造业;(3)中国大学生失业比重迅速攀升,但失业率仍低于印度;(4)中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成本已经高于印度;(5)印度工作贫困者比例高于中国。未来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印度对中国制造业形成挑战的不在于劳动力数量的多少,而是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为应对挑战,中印两国可根据劳动力市场特征制定差异化合作战略;中国应加强培养更高技能、更专业、更职业化,适应制造业工艺扩散的人才;中国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猎头的作用,吸引印度等各国制造业高端人才到中国来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一条史料年代之辨正徐伯夫《清朝续文献通考》卷42《征榷》14《茶榷》说:“八年,谕,那彦成等奏,严禁奸商私贩茶叶,并设局稽查一拆。甘肃官引额销茶叶每年例应出关二十余万封,近来行销竟至四五十万封之多,显系以无引私茶从中影射。其行销各城,又复递加价值,每...  相似文献   

17.
茶政,又叫茶法,是历史时期政府有关茶业的经济立法,包括一系列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涉及茶业管理机构的设置,茶叶的生产、贩运、销售,茶税征课名目的变动,茶叶缉私等内容.唐宋以降,茶政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政之一.清代茶政因袭前代旧制,但也有所更张.  相似文献   

18.
辛人 《家庭科技》2006,(7):34-35
茶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云:茶为万病之药。《神农本草》亦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茶能祛病健身, 古人早已知晓。他们以茶叶为原料,制成各种茶菜,并视为珍品。早在春秋时期,就曾有过将茶叶制成菜肴来招待客人的记载,且被当时的上层人士所看重。唐宋以来,各种以茶为原料的茶点、茶菜更是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经》与日本《吃茶养生记》异同比较特点明晰,《茶经》对日本《吃茶养生记》有直接影响,日本对中国《茶经》养生思想有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朱英  钟元泽 《江汉论坛》2022,(11):104-115
晚清旅汉粤商主要以茶业起步,为汉口“茶叶六帮”之首。通过对其与以汉口为中心的两湖、宁祁茶叶贸易互动之考察,可知粤商既从事对英之红茶贸易,亦涉足对俄之青(米)砖茶贸易,对近代新式商人组织汉口茶业公所之创建,出口华茶品种改良及技术革新等方面有突出影响,催生了“兴商公司”这一近代汉口最大的华资机器制茶公司。同时,晚清旅汉粤商虽以华茶出口业起步,但并不局限于此。他们与外商联系密切,营业也随之而调整变化,参与了晚清中外军火贸易、轮船航运、机器纺织、城市房地产开发等新式行业的创设,为汉口城市近代转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