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宗教和谐是社会主义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新理念、新目标,是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科学把握宗教基本国情,发挥执政党高超政治智慧的必然结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宗教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达到新境界,提升到新高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主义宗教问题的新途径,体现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加强宗教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宗教法制建设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前提和基础,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党和国家确立的基本宗教政策,是新时期宗教工作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宗教工作的实际,从加强宗教立法、完善宗教行政执法机制和在宗教界开展法制教育等方面阐述了加强宗教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宗教问题和全面开展宗教工作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还是在国统区、沦陷区,党都制定与抗日战争相适应的宗教政策,坚持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引导宗教与抗日战争相适应,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积累了积极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以后党的宗教工作提供了借鏊.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党的宗教政策与黑龙江省宗教工作,并对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宗教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写进大会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中,胡锦涛总书记就宗教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宗教问题提出了新阐述和新要求,在宗教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做好宗教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构建和谐宗教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用机制来保证《宗教事务条例》的具体实施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本文以调查分析甘肃宗教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拟就如何“构建和谐宗教的长效机制”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西南藏彝走廊是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着眼藏彝走廊的大区域,针对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特征以及多民族、多宗教状况,可以运用宗教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宗教的起因、宗教性与意义系统、宗教与社会秩序等方面展开对多元宗教现象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宗教扩大化是近些年在国内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其在民间已经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极端宗教思想也乘机钻宗教扩大化的空子,挤占合法宗教的空间和话语权,争夺合法宗教的信众,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基于关注宗教活动变化的现实状况,提出宗教扩大化的概念,分析其对民众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是将合法宗教(包括合法教派)和极端宗教思想分开来讲(事实上它们原本也不是同一个教派),就是为了便于理解,宪法中是如何确定合法宗教(包括合法教派)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的,而极端宗教思想的非法渗透,不仅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样也是对合法宗教本身的一种侵害.文中所提出的宗教扩大化是相对于合法宗教超出了其规定在场空间和本身赋有的修身职能而言的,是专指宗教在场的扩大化和宗教职能的扩大化.宗教扩大化对民众生活所涉及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民权利、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制度、法规等广泛的层面.因此,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传统宗教学理论对宗教的研究多徘徊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精神领域内很难有所突破.但是近年来,学者们发现宗教及其信仰活动其实是一个完全的市场行为,即是说它是一个宗教产品的营销和供求市场,宗教的全部表现方式的总和与市场经济形式下的产供销全部环节的总和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当下宗教及其信仰活动仍然存在的根本动因来自其世俗的根基,宗教具有经济本质属性.在宗教是有市场的前提下,作为宗教体系和制度所追求的最大目的是宗教经济租,进而纠正至今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著名论断的解释性误读,证明马克思的论断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究了当代中国特色宗教理论。第一,应该倡导多元通和模式,该模式具有包容性,能够包容各个宗教和各种文化;第二,打破宗教鸦片论,建设温和的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理论,从宗教层级论和冲突论转向宗教平等论、适应论及和谐论;第三,当代中国宗教理论模式应该是生态的、和谐的、社会的、文化的、民族的、心理的和温和无神论的。  相似文献   

10.
对现代人类学创始以来的理论和方法潮流进行了简要整理,探讨了中国宗教民族志研究的现状及可能性.认为人类学宗教研究的学科基础是宗教民族志的开发和创新.人类学有关宗教信仰的综合性定义和分类决定了该学科的整体性研究视角,同时也决定了宗教民族志研究中个人与集体、观念与行为并重的立体型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两位作者就中国宗教的比较研究从宗教多样性的研究、国族化与重新发现"宗教"、中国宗教与印度宗教的比较研究、中国宗教的特殊性、和谐宗教与文化多样性等角度进行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可以将宗教理解为信仰性资源与合法化规则的神圣同盟。教理教义是宗教的合法化规则,教规、戒律、禁忌是宗教的支配性规则,宗教仪式是宗教的表意性规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减弱宗教合法化规则中的神秘主义和蒙昧主义,加强宗教表意性规则中的文化功能,发挥宗教支配性规则中的伦理规范功能和心灵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卞思梅 《民族学刊》2018,9(2):45-51, 110-113
20世纪上半叶葛维汉对中国西南及羌民宗教研究的论述,体现了葛维汉从传教士转变为人类学家后其宗教研究的学术理念。同时,葛维汉对羌民宗教的研究是他对西南甚至中国宗教研究的图景里的一部分,羌民宗教与中国宗教之间是类似“中国宗教之树”一样的互为根叶,互相影响的关系;应该注意葛维汉羌民宗教研究中三个重要概念:“马纳”“神”“鬼”,这些概念体现了葛维汉在当时东方主义话语下的“西南视野”宗教研究倾向。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40年代,边疆研究学者在抗战大背景下进行西部宗教调查和研究。在此情景下,李安宅不仅深入调查宗教,而且以宗教适应论、宗教体用论、族教分离论和宗教运用论等全面阐述其宗教理论,且直接将宗教论述所体现的文化理论与国家建设的关系放在其论述的重要位置。宗教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解区域文化协作、中华文化秩序、国家文化整合和国民意识培育中有重要的价值,因而跟中华民族国家建设息息相关。他的宗教论述贯通“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的中华复合文化观。这种文化观表达的是用国家文化建设来营造超越血缘、宗教和群体的整体秩序,重塑具有个性、适应社会和国家需求的健全国民,陶铸全国的理想。如此,李安宅宗教论述的价值不仅在宗教和边疆研究有重要的贡献,更在边疆文化与国家建设方面有独特的思考。此外,基于宗教论述所拓展的区域文化和国家建设研究中对宗教中国化具体路径、中华文化特性和国家认同的研究方面仍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现阶段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信仰宗教。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往往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相联 ,是一个关乎全局的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 ,少数民族宗教工作经历了 4个发展阶段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处理好少数民族宗教问题 ,要做到 :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 ;依法管理宗教活动场所 ;加快培养爱国爱教的新代表人物 ;正确对待和处理少数民族宗教之间、教派之间、教派内部的一些问题 ;提高对民族分裂主义的认识 ,有效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的渗透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形成以来的十三年中,不仅继承了马列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而且,还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宗教方面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宗教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正确解决我国宗教问题的道路,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宗教问题理论。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宗教论"是指导中国宗教工作的新的理论成果,它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宗教工作,不断开创宗教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埃文斯·普里查德(E. E. Evans-Pritchard)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人类学家之一.宗教人类学,无疑是他学术生涯中的重头戏,也是他成果较多,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领域.本文是对埃文斯·普里查德宗教研究的梳理,以埃文斯·普里查德最重要的三本宗教人类学著作<努尔的宗教>(Nuer Reli-gion)①、<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②、<原始宗教理论>③为例,介绍了他在宗教研究上的基本思路、关注主题、研究方法及成果,并对他给宗教人类学的贡献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回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对丙中洛宗教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将历史学、民族学与宗教学多视角与多学科研究理论、方法相结合,重新审视丙中洛多元宗教从冲突到和睦共存、融混发展的历史脉络、现状及多重动因,并分析未来发展态势,以期推进中国边境多民族杂居区域的宗教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模式,更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宗教渗透三形态说",认为宗教渗透经历了文化意义上的广义宗教渗透、政治意义上的一般宗教渗透、资本主义针对社会主义的狭义宗教渗透(现代宗教渗透)三种历史形态。对其概念进行深入辨析,消除人为赋予该词的模糊性、神秘性、敏感性,是将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而实事求是的开展研究的重要前提,对于实际工作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反渗透对策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