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官僚主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误党、误国、误民。反官僚主义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余年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继承了以往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经验和智慧,继续坚定不移地反对官僚主义。十八大以来,反官僚主义呈现出新的鲜明特点,反官僚主义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反官僚主义与反腐倡廉相互推动,与反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相结合,以深化改革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制度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在土地革命时期,张闻天在党内较早地提出了反对官僚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在建国不久,其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日趋系统。张闻天不仅深刻揭示了官僚主义的危害、产生的根源,而且提出了消除与克服这种祸害的根本途径和各种举措。他对官僚主义的理论剖析以及同官僚主义斗争的重大举措,对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发现,官僚主义根源于官僚制,是随着科层组织产生而产生的。官僚主义的发展与组织规模、组织演化的不同阶段、组织本身的地位等因素有关。通过简政放权、管理方式变革等方式,官僚主义是可以得到有效遏制的,但是与官僚主义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和复杂的。  相似文献   

4.
对官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对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的方法的现实思考,构成了毛泽东关于反对官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是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思想一脉相承的,马克思的社会公仆理论和列宁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有关论述是其主要理论来源。重温毛泽东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对于正确开展当前的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少奇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从理论和实践上反对官僚主义,其鲜明特点是:倡导从民主的视角分析和克服官僚主义;强调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是克服官僚主义的治本之策;坚持群众路线,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既认识到反对官僚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和渐进性,又强调要消除官僚主义的根源。考察刘少奇在反对官僚主义方面的探索,对当前反对“四风”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官僚主义现象是领导制度中主要弊端之一。官僚主义在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还广泛存在着。可是,有些领导对官僚主义并不嫉恶如仇,人们对官僚主义的抵制和斗争也不力。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克服官僚主义。一、改革领导制度必须反对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7.
反对官僚主义思想是列宁的重要理论之一.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俄共(布)党组织和国家机关中出现的严重的官僚主义现象,列宁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官僚主义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官僚主义的危害,同时也提出了防止官僚主义产生的措施和途径.列宁认为,要克服官僚主义,需要多个措施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摘 要;官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代所有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在新的条件下它又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已发展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阻碍着人类社会走向新的世纪。在反对官僚主义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为预防官僚主义的产生首创了社会公仆原则。列宁对官僚主义在新型的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源以及如何遏止作了深刻的分析与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也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着重从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入手,提出一系列全新的思路和措施,特别是邓小平提出的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消除官僚主义的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官僚主义是党的少数干部身上存在的一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它的滋生和蔓延严重地损毁了党的形象 ,败坏了党的声誉 ,削弱了党的领导力和号召力。在中国共产党八十余年的奋斗历程中 ,通过不断地开展反官僚主义的斗争 ,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良作风。文章通过对反官僚主义的历史回顾 ,分析了党内产生和存在官僚主义的原因 ,介绍了官僚主义的各种表现 ,探讨了克服官僚主义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加强与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就必须有效地克服党内的官僚主义作风.在反对官僚主义方面,毛泽东同志曾作过积极的探索, 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过激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成份.学习与研究毛泽东同志有关反官僚主义的论述,对于当前加强与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韦伯理性官僚制的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伯在总结传统官僚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理性官僚制这一重要理论。但诞生于工业社会基础上的理性官僚制在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时,显示出许多的不适应性,特别是低效率、封闭性和压抑人性等问题长期受到理论界的猛烈批判。然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韦伯的理性官僚制作为一种高度理想化的纯粹的组织机构类型和组织形式,它所体现的工具理性价值,对现实仍具有借鉴意义。因此,应重视吸收其有益的智识资源,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学派对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模式———韦伯的理性官僚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批判主要集中在官僚制的限制民主、压抑个性、效率低下、应变力差等方面。本文试图从行政生态学角度对这种批判进行再审视,认为新公共管理只是在表层采取了与官僚制不同的形式而已,实质上是对理性官僚制的改进和回归。尤其是在行政环境与新公共管理发生地截然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官僚制仍有其生命力。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理性官僚制不足的状态,应汲取理性官僚制的合理内核,同时有选择地吸纳新公共管理的部分建议,实现自身公共行政的超越———走向后官僚制。  相似文献   

13.
在民主化的浪潮下,人们普遍反思官僚制,关注和研究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官僚制悖论与民主悖论、官僚制与民主之间情结的考察,可以发现官僚制和民主都无法独自存在于当今国家政治体制中;通过对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演进历程的回顾,可以看出凭借民主因素对官僚制加以修正、完善和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因而,走向一种民主的官僚制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它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国家的公共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14.
官僚制是以马克斯·韦伯等西方学者为代表所构建的一种经典管理范式,意指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模式。从其诞生以来,一直在各国公共管理领域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但随着各国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官僚制的内在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官僚制在现代社会中的专业化危机、服从危机、民主危机、信息危机,使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与质疑。对官僚制进行全面的审查与解析,以澄清人们对官僚制的看法,目的不在于全盘否定官僚制,而在于正视官僚制并从复合型官僚、道德猜想、顾客驱使及规制重塑四个方面对其进行重整,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公共管理的改革取向作出一些前瞻性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科管理有着较为明显的科层制特点,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科运行有负面影响。学科管理主体日益分化、学科管理对象层次差异以及学科管理过程的专业化引致管理的科层性。由此出现了层级结构、专业分工使管理主体分散与运行效率的矛盾,条块分割的管理结构与校内资源共享和整合需求的矛盾,计划型运行管理机制与学术工作自由、创新精神的矛盾以及科层制管理主体的目标差异与学科系统功能实现的矛盾。学科的学术属性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核心对象、管理工作的非专业性,影响着管理工作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工作的目标导向。应以学术属性为出发点,分解科层制管理目标,优化科层制管理架构,调整科层制管理权力。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处发展阶段以及官僚制发育程度的不同,指出我国当前的行政改革不仅不能摈弃官僚制,而且还要为官僚制"补课".  相似文献   

17.
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伴随世界性的公共部门改革运动 ,人们对公立学校科层制的批判呼声也日渐高涨。然而 ,诸多对公立学校科层制本身的认识及批判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片面性与不合理性。公立学校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 ,公立学校科层制首先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其存在本身就有诸多可资解释的内外因素。科层制低效并非公立学校特有的、内生性的难题 ,私立学校也并不一定比公立学校拥有更高的办学绩效。我们应从一味反思、感性批判的态度转向理性、建设性的立场来评价公立学校科层制 ,以客观、全面、换位思考的姿态去积极克服公立学校科层制的弊端。公立学校的自主发展转向、公立学校的内部激励机制与内部事务透明化是改进公立学校科层制组织结构的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18.
大学作为正式的社会组织,的确具有科层制的某些特征和因素,因而科层制是我国现代大学普遍采用的学术治理模式。但是科层制与大学的组织特性并不完全相容,在实践运行过程中造成一系列的功能障碍,突出表现在专业权威与科层权威之间的冲突。因此,解决科层制功能障碍的关键举措是建立专业化与科层化水平都很高的理想的大学结构,使集权化力量和专业化力量达成平衡。  相似文献   

19.
作为对传统行政特别是现代官僚制的批判,新公共管理已成为西方国家行政发展的主要模式。新公共管理的产生有其特殊原因,虽然我国可以吸取和借鉴其成功经验,但由于中西方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与差距,决定了我们只能立足现实,以继续完善现代官僚制为首要任务,探索适合我国未来行政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的多元政治体制下,其联邦官僚系统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与之同时,又接受着来自国会、总统和社会利益集团等多种政治主体的影响和控制,形成"一仆二主"乃至"一仆多主"的现象。基于美国的民主原则,美国联邦官僚系统必须回应来自政治系统的意愿和利益要求,接受其监督,同时凭借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及其他职业性资源,又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呈现出美国政治中特有的政治行政关系结构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