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疑问代词任指用法的使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斓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8,(3)
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可归为三种格式:“疑问代词(……)都/也”、“不论(不管、无论……)+疑问代词,都/也……”、“疑问代词……,疑问代词……”。这三种格式除表周遍性外,还有其他的语义特点,即表态性和概括说明性。这两个语义特点决定了其使用条件———说话人强调所说事物范围广的同时,要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者对所说的进行概括性说明时,才可能使用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找到这一使用条件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练 相似文献
2.
“这”、“那”类指示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意义,其所指随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回指作为一种重要的篇章衔接手段,是话语理解的关键。其中,隐性回指的最主要特征在于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于语句之中,而是表现为语义上的隐含(implicit),用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会发生改变。本文主要探讨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所涉及的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偏指代词"相"的使用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秀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134-141
本文运用韵律句法理论,对中古汉语中使用普遍的表示偏指的"相"字作了分析,指出"相"字结构的使用是为了使语义重心出现在句子的普通重音位置上,即把已知的熟悉的宾语省略,使动词的语义得以突显. 相似文献
4.
由对外汉语教学的实例引入旁指问题。在句法功能方面,从考察句法位置入手,把旁指代词分成两类:体词性的和加词性的。其次,考察了范围意义和数量意义,把旁指代词分成两类:加指和除指,从而得到了旁指代词的内部分类系统;在语篇功能方面,从所指是否相同以及照应的方向两个角度详细分析了旁指代词的照应情况,并简要地探讨了旁指代词的照应功能在英语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旁指代词“另”和“另外”的连接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简要地探讨了旁指代词的连接功能在英语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1):110-116
文献所见的古代汉语指代词数量繁杂,主要原因在于其并非一个单一的系统。指代词是一个封闭的类,指代词的功能与分布研究应该在一个同质的系统里展开。在共时、同质的条件下观察,《论语》的指代词是一个多维的系统,系统内各成员之间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这种方法可以为古汉语指代词的系统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回指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竹青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3):134-137
英汉人称代词的分布规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汉语代词的分布有很大的随机性。但尽管这样,汉语代词的分布仍然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两方面分析了旁指代词的话语功能:旁指结构的使用语境及表达效果;旁指结构在话轮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旁指代词按照占据句法位置的情况,可以分成体词性的和加词性的两类。旁指代词不仅句法位置上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上出现的频率也不一致。旁指代词都可以做定语而且比例颇高,超过了主语、宾语和状语之和,“其他”和“旁的”的比例尤为突出。“其他”、“其余”、“旁的”、“别的”做主语、宾语的比例不高,说明称代功能不占优势,指示功能才是它们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指代词同义连文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古汉语指代词远较现代汉语复杂,古代同义指代词如“余”和“吾”、“尔”和“汝”可以并存,现代没有;古汉语指代词有同义连文如“谁何”、“尔汝”等,现代一般没有这种现象。前人对古汉语指代词同义连文的看法往往存在分歧,本文打算在广到例证的基础上,对这一具有汉语特色的语法现象的成因和性质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康健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3):23-27
唐宋禅录中代词具有特殊的隐指用法,在禅宗行业特性的影响下,一批代词走向了行业化,且形成一个内部比较整齐的具有禅门行业独特色彩的语义系统。代词隐指原因与宗教的神秘性、禅宗"不立文字"的教义、禅宗超常出格的个性以及代词的特殊性密切相关。对禅录代词隐语的宏观探讨,有助于研究汉语词汇史,解读禅录词语行业化,认识禅宗语言观。 相似文献
12.
语篇表述理论(DRT)是一种动态语义理论,该理论的语篇表述结构规则和可及性规则可用于分析汉语第三人称代词预指现象,从而从理论上证明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具有预指功能. 相似文献
13.
语篇表述理论(DRT)是一种动态语义理论,该理论的语篇表述结构规则和可及性规则可用于分析汉语第三人称代词预指现象,从而从理论上证明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具有预指功能。 相似文献
14.
张春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3):106-112
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与语境密切相关,并有其心理动因."我们"可以指"我","我"可以用来指"我们"或"我们的"、"我国"等,"咱"、"咱们"可以单指"我"、"你"等.得体的第一人称代词虚指,有利于引起接受者的注意,有利于激发接受者的代入感,有利于表达者情绪情感的抒发,有助于表达和接受的良性互动以及语言符号与言语使用者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白东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3)
并非句中出现疑问代词,句末即用问号.中学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对此多有忽略和误用,归纳分析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运用疑问代词例句,以引起重视,力求澄清误识,纠正误用. 相似文献
16.
卢烈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5)
《古尊宿语要》的近指代词颇为繁复,可分为三组。对这三组近指代词进行量化分析,回溯汉语近指代词的发展历史,对比唐宋时期的其它文献,可以看到,《语要》反映了近指代词的较大发展,显示唐宋时新产生的“这”正在向压倒传统的“此”而成为主要的近指代词这一目标迈进。同时,《语要》中“这”能作主语,证之以此前的同类资料,可以认为,“这”单独作主语至迟始于北宋,始于中唐的寒山诗也有可能,学术界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卢烈红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古尊宿语要》的近指代词颇为繁复,可分为三组。对这三组近指代词进行量化分析,回溯汉语近指代词的发展历史,对比唐宋时期的其它文献,可以看到,《语要》反映了近指代词的较大发展,显示唐宋时新产生的“这”正在向压倒传统的“此”而成为主要的近指代词这一目标迈进。同时,《语要》中“这”能作主语,证之以此前的同类资料,可以认为,“这”单独作主语至迟始于北宋,始于中唐的寒山诗也有可能,学术界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刘海平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92-95
吕叔湘认为指示代词“这”来源于“者”,王力对此提出质疑;经考察,“这”来源于“者”是有可能的。分析了“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近指代词的可能性。汉语史上曾经出现过“VP者·S”这种语法结构,后来“VP者·S”内部重新分析,“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作定语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19.
20.
朝、汉指示代词回指功能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汉指示代词回指功能对比@崔健$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姜美子$延边大学医学院!吉林延吉133000~~~~[6]石毓智.指示代词回指的两种语序及其功能[J].汉语学习,1997,(6)
[7]姜美子.朝鲜语“”和汉语.“这了那”的对比[A]延边大学硕士论文[D].2003.64-6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