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海娟 《家庭科技》2014,(11):21-21
很多孩子都觉得家长太唠叨,比如对一件事情刨根问底、反复询问等。要让孩子耐心听话,就不要做一个唠叨的家长!家长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这种状况。抓大放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家长操心,但有些事情是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的。家长要能分清楚什么事情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应付,什么事情需要帮孩子一把。在一些小事上,如果再三提醒,孩子当然会嫌父母唠叨。  相似文献   

2.
金海哨 《中文信息》2022,(2):161-163
中国有句名言:"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孩子时,同样可以加以借鉴.现在的一些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别的孩子,让孩子学这学那,认为孩子学得越多,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就会比别的孩子优秀,以后的机会就会更多,其实这种观念并不正确,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也是很多家长没有看清楚的一点,对孩...  相似文献   

3.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自古如此.经常可见祖母端着碗,四处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口饭. 美国的父母从不硬逼孩子多吃饭.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会主动给孩子补钙,严禁孩子喝可口可乐等饮料,还不许多吃糖.孩子从能拿得动勺子那一天起,就开始自己吃饭了,即使弄得满脸满身,父母也不会去管.家庭贫穷的学生可以在学校领免费午餐,想吃什么自己决定.中产阶级的孩子会带饭到学校,大多数是一片三明治、一瓶果汁再加一块甜点.孩子怎么吃,吃了多少,又丢掉多少,父母一无所知,根本不问.  相似文献   

4.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小的时候很依赖父母、特别听父母的话,可是慢慢地孩子就变得逆反、不听话了。为什么自己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感觉快把孩子"弄丢"了呢?的确,外面的世界对孩子的诱惑很大,电视、网络、商家,时时刻刻和我们争夺着孩子的思想和欲望。家长要想不"丢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和孩子建立互相联系的"精神脐带",不断给孩子输送爱的养料。这个"精神脐带"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经常与孩子聊天,并养成与孩子聊天的习惯。父母为什么要和孩子聊天很多家长会奇怪,"聊天"还有用?在他们看  相似文献   

5.
正人们常说家庭的中心是孩子,每一位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很多家长让孩子马不停蹄地学习各种知识,就怕学晚了会错过什么。父母很拼也很累,回家还要教育和培养下一代,但孩子不一定长成想象的样子……让我们放慢脚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或许会有不同的收获。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听孩子们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6.
为孩子建立一个完整的健康档案,对孩子来说,实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谁都难免与医疗保健打交道。但是,在医院里,人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当医生问起患儿的情况,比如什么时候生过什么病,什么时候打过什么预防针,有些家长却回忆不起来,只能含含混混地回答,给医生了解病情增加了困难。如果家长从孩子出生之日  相似文献   

7.
孩子学习成绩差,家长和老师常常忙着为他们补课,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孩子任凭老师呕心沥血,任凭家长苦口婆心,却是事倍功半。难道这些孩子真是朽木不可雕?不尽然。补什么课,怎么补,这与补课的效果关系甚大。 在一般人看来,孩子哪门功课不行就应补哪门,其主要手段就是增加作业练习。这对因偶然原因,如有事缺课、身体不佳、情绪不好引起  相似文献   

8.
一、应对症用药,忌“望名吃药”。中成药由多种中草药加工制成,每一种中成药都有其特殊的治疗作用选用时,应了解该药的功能和主治,看是否与自己的病情相符,做到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否则有害无益。如鹿茸片补血助阳,使用不当就会热甚伤津,出现烦躁、发烧、口鼻出血、心神不定等症状。中成药一般都有商品名,但其商品名不等于治疗作用。如消食健胃的的肥儿散,许多家长误认为是营养药,孩子一吃就长胖,因而盲目滥用。  相似文献   

9.
带孩子看病一定要做血常规检查吗? 如果孩子高烧,家长也许没有异议;如果孩子只是嗓子疼或者咳嗽,很多家长就很不理解。其实,做血常规检查很有必要,这是判断孩子疾病严重程度和变化的一个可靠依据。因为很多疾病的早期症状跟感冒差不多,根据血常规报告单可以排除很多严重的疾病,还可以对症用药,防止用错药。  相似文献   

10.
活着     
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能活到今天。我那时并不懂得什么是活着,只知道活着是要呼吸的。可我知道什么是死——我见过和我住一个病房的孩子死了。我几乎不去想活着的事,我太小,只有8岁。但我已朦朦胧胧地觉得活着不好:我要打针吃药,还要做手术……  相似文献   

11.
许多家长给孩子买玩具是毫不吝惜的,或者是孩子一哭一闹,什么玩具都可以得到。但是家长们是否考虑过玩具的安全性? 买玩具的地点 去正规的商店买玩具,那里的产品经过严格检查。不要去街头路边、地下通道等处的小商小贩那里购买。 质量说明书 说明书应注明产品使用的原料是否安全,会不会引起过敏或中毒。还须说明产品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有家长反映孩子总是以买学习用品为由向家长要钱,家长觉得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对于孩子的零花钱,家长应该怎么合理控制呢?让孩子知道钱来之不易家长不要避讳在孩子面前谈到工作的艰辛、挣钱的不容易,可以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一看,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并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而是靠自己辛勤的双手换来的。只有付出,才有回报,让孩子体会大人的辛苦,珍惜父母的每一分血汗钱。让孩子学会记账要从孩子拿到第一笔零花钱开始,家长要有意识  相似文献   

13.
孩子考上初中后,有些家长说:“这下该松松气了!孩子交给学校老师管去,不能再像读小学那么拴着、捏着了……”可是,根据往届初中新生中“溜野马”的教训,不用几个回合,有些孩子就“脱缰”而去,到问题成堆后,家长要“收”也难了。对此,不少往届初中生的家长教训深刻地说:对初中新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放松不得。作为父母,不但要抓紧家教的科学配合,而且要配合到底!那么,其体应该怎样配合呢?  相似文献   

14.
按照产科大夫的预算,如果不出意外,7月6日我就可以当上爸爸了,而这一天又正好是我的生日,你说巧不巧?当我说出这个巧合时,戴眼镜的医生老太太说,到时候孩子不出来,我给你来个剖宫产,满足你们的要求。妻子在旁边吓得直哆嗦。虽然我强装出没什么,而这一切对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孩子身体普遍发育成熟较早,不到14岁的男孩就有了初次遗精。有天早晨,当发现孩子急急忙忙地拿着内裤冲进卫生间,并拒绝任何人进入时,我突然意识到,孩子长大了。那两天,孩子的情绪明显蔫,问什么也不说。我想往深里问问,可有些事孩子不好意思说,我和他妈妈也不知道从何问起。  相似文献   

16.
正孩子被小朋友打了,还手,还是不还手?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家长。有的家长主张"别人打你,你就打他!"有的家长主张"告诉老师",有的家长甚至会出面交涉。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不同,看看专家怎么说。表达抗议甚至还手"打架看似小问题,却影响孩子性格成长,家长不愿孩子当‘狼',也不忍心孩子当‘羊',失去自我保护能力。"儿童教育专家冯德全教授认为,不能简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往往有两大误区:一是唯恐委屈了孩子,选择幼儿园时越贵越好;另一类则相反,把收费的低廉作为最主要的标准。这类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年龄小,学不了什么东西,有个地方看着就行了,没有必要花太多钱。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以孩子的身心能否健康发展为着眼点。他们将家长应注意的事项归纳为4点。  相似文献   

18.
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父母以身作则最关键。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坏习惯,在孩子的成长中坏习惯可能就更多了。因为他们还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与"错",所以要靠家长告诉孩子。对于一些坏习惯,如果家长只是口头上对孩子说:"不对!不能这样!这样做是错误的!"但家长自己却没有遵守,也没有纠正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些坏习惯就会影响孩子。孩子的眼睛时刻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行为表现是相对稳定的,而"两面派"的孩子却表现为行为方式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是孩子最初对权威的顺从、对自我情感的压抑,到后来寻找途径进行自我放松的过程的体现,它是在孩子与家长、老师的相互关系中逐步形成的。若父母在亲子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引导不当,就会造成孩子"两面派"。5岁的童童在学校很乖、很听话,还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在家里,却是调皮捣蛋的小霸王,时常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还对我们大喊大叫,俨然"双面  相似文献   

20.
晏红 《家庭科技》2013,(8):20-21
又是长假季,没有学习压力的孩子们有了更多玩乐时间,上网玩游戏的机会也增多,不少家长不免担心孩子沉迷网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只要提高网络素养,家长大可不必"谈网色变"。"儿子上初中了,还像小学生一样贪玩,各种网络游戏都很在行。所幸在我们的调教下,儿子基本能够遵守限定的游戏时间。但是孩子越大,越有自己的主意……"余女士像很多家长一样,担心儿子会在上网检索信息的时候"被引导"到不良网站或者迷上网络游戏,既影响身体健康,也可能荒废学业。然而家长不能总是重复提醒,于是,余女士抓住时机与儿子深度交流。一天,母子俩一起看正在播放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电视节目,儿子问:"是不是青少年都容易得网瘾?"妈妈说:"不见得,‘网瘾’专门找一些已经潜藏问题的孩子。"儿子对妈妈的说法很好奇:"什么样的孩子潜藏问题?"妈妈说:"在现实生活中,学业不成功、家庭不幸福、交友不谨慎的孩子。"看儿子在认真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