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郭沫若同志写了两部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和《武则天》。《蔡文姬》写成于一九五九年。郭老说:“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曹操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确实是有过贡献的人。在封建时代,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曹操一生奋斗的史实,非常丰富多彩而又惊心动魄。郭老没有做全面的描述,只选择了“文姬归汉”这个事件,从侧面描绘和歌颂曹操的历史业绩。这是因为郭老对蔡文姬其人其事,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郭老说《蔡文姬》中“有不少关于我的感情的东西,也有不少关于我的生活的东西。不说,想来读者也一定会觉察到。在我的生活中,同蔡文姬有过类似的经历,相近的感情。”郭老甚至坦率地承认:“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还有,就是郭老热烈地赞赏《胡笳十八拍》,对这首长诗花费很大心  相似文献   

2.
《屈原》作为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无疑也是郭沫叵本人独具特色的史剧理论的一次成功的实践。本文拟结合《屈原》的具体内容,从“史剧创作的目的”、“史剧创作的原则”、“史剧创作的方法”三个方面,对郭沫若的史剧理论作一扼要述评。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是杰出的诗人,又是卓著的史剧家。在1941年至1943年间,他连续编写了六个大型历史剧。他的史剧同他的诗作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艺术珍宝,而《屈原》尤其著称于世,是他史剧创作方面的最优秀的代表作。 《屈原》写于1942年1月,同年4月首次在重庆公演,博得群众的热烈欢迎。《屈原》的创作和演出,是非常符合时代斗争的需要的。当时,全世界人民都正进行着一场反法西斯战争的斗争,我国的抗日战争也正处在最艰苦的阶段,这是一个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大搏斗的年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艰苦卓绝地进行着抗日战争。而国民党反动派却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活动,大演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卖国丑剧,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同志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史学家、史剧家。他的历史剧创作和他的新诗创作,同是发端于“五四”,是从五四运动中孕育出来的。他在达两个创作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应该指出的是,郭沫若在历史剧创作过程还发表了大量的关于历史剧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旣是继承过去中外戏剧家、理论家的传统,又有所发扬,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史剧观。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注重评论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对于他的戏剧理论主张,以及他根据自己创作实践所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却沒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研究。当前戏剧界、学术界正在开展关于历史剧问题的讨论,我认为比较系统地研究郭沫若的戏剧理论和主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而且对目前这个领域的探讨向纵深发展也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党伯教授所著《郭沫若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以其丰富翔实的材料,稳妥公允的立论,充分展示丁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文学创作、史学研究、政治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是一部达到了郭沫若传记研究新水平的学术著作.评传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立论从对象实际出发的学术研究准则,客观评述了郭沫若光辉、曲折的一生,既不抹杀他的功绩,也不为贤者讳而有意隐瞒他的缺点.如作者写郭沫若经过辛亥革命后,一方面看到他的眼光由个人、学校转向社会,政治视野大为开阔,另一方面又看到,他把袁世凯窃  相似文献   

6.
孙党伯教授所著《郭沫若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以其丰富翔实的材料,稳妥公允的立论,充分展示了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文学创作、史学研究、政治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是一部达到了郭沫若传记研究新水平的学术著作。评传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立论从对象实际出发的学术研究准则,客观评述了郭沫若光辉、曲折的一生,既不抹杀他的功绩,也不为贤者讳而有意隐瞒他的缺点。如作者写郭沫若经过辛亥革命后,一方面看到他的眼光由个人、学校转向社会,政治视野大为开阔,另一方面又看到,他把袁世凯窃  相似文献   

7.
陆建洪的新著《纵横捭阖驭风云──周恩来的谈判艺术》,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集资料性、理论性、可读性于一体,是从谈判学这一新视角研究周恩来伟大革命生涯的精品佳构。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特色:一、研究视角新颖。周恩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外交家,而且还是一位智慧超群的谈判艺术大师。周恩来在谈判中体现出的非凡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技巧运用能力、形成的丰富的谈判思想和独特的谈判风格,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近年来,学术界对周恩来生平与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谈判学的视角来探…  相似文献   

8.
9.
由李植教授主编的《宏观世界史》已于1999年11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书是教育部为高等院校非历史专业学生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仔细拜读全书,笔者深深感到:《宏观世界史》是我国学者探索世界历史整体化进程的新成果,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一什么是世界历史?历来编著世界史的学者达成的共识是:世界历史就是各国历史的总和。他们撰写的各种世界史著作一般都是按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或按社会形态)分期逐一叙述各国各民族和各地区的历史,实际上是按单个国家历史和单个历史事件进行编纂,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明确了所推荐书的历史地位后,清楚地归纳出“中国建筑艺术史”的六大特色及优点。  相似文献   

11.
论郭沫若早期史剧的人权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被压迫阶级首倡的人权,永远是全人类的珍宝。郭沫若的早期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主题之一在于展现“五四”时代中国人民对人权的渴求。其主要内容涵包括:反抗父权以追求婚姻自主权,反抗王权以捍卫个人自主权,反抗强权以实现大众自主权。总之,该剧称得上现代中国第一部为人民争人权的“艺术宣言”。  相似文献   

12.
《辽宁教育史》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大课题。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辽宁教育放在全国教育的背景下,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辽宁教育五千多年来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探源潮流,揭示了辽宁地方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突出了各历史时期的特点,不仅填补了地方教育史的空白,而且具有“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为全国开展地方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写人即刻画人物性格,是文学的中心任务,也是戏剧的重要工程.女权主义文论主张,写人必须显示性别.人具有"双性特征".郭沫若是女权主义的赞同者,他的历史剧在塑造人物方面.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具体包括两大类,即刻画单性主导型男女人物,刻画双性显著型男女人物.这种以性别为纲刻画人物性格的工作,总体是成功的,也有少量失误.  相似文献   

14.
情感变化的基本指向、情感寄托、情感展示,是郭沫若史剧人物形象情感表现的三个方面。从史剧人物形象情感表现中,我们能够窥视到郭沫若的文化观念、创作情感注入和审美观的特定内涵。一、情感变化的基本指向:作者文化观念的透示本文所谓的“情感变化的基本指向”,是指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等变化的根据和导向。什么是郭沫若史剧人物形象情感变化的基本指向呢?下面我们先来分析郭沫若早期  相似文献   

15.
由被压迫阶级首倡的人权,永远是全人类的珍宝.郭沫若的早期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主题之一在于表现上世纪20年代中国妇女对人权的渴求.其主要内容包括:反抗父权以追求婚姻自主权,反抗王权以捍卫个人自主权,反抗强权以实现大众自主权.总之,该剧称得上现代中国第一部为妇女争人权的"艺术宣言".  相似文献   

16.
由被压迫阶级首倡的人权,永远是全人类的珍宝。郭沫若的早期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主题之一在于展现“五四”时代中国人民对人权的渴求。其主要内涵包括:反抗父权以追求婚姻自主权,反抗王权以捍卫个人自主权,反抗强权以实现大众自主权。总之,该剧称得上现代中国第一部“艺术的人权宣言”。  相似文献   

17.
全面说来,历史是一部人民做了什么的记录,而不是一部人民没有做什么的记录:就这个范围来说,历史就必然是一部成功的故事。记述过去的历史学家只有在追求对未来的理解时才能做到探求客观性。——卡尔:《历史是什么》毋庸讳言,对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日战争的研究,国内出版的著作要么只描述中国的抗战,要么将重点放在日本侵华的方面,给人留下支离的记忆和残缺的教益。而某些海外学者(如台湾吴相湘著《第二次中日战争史》)虽注意到从中日双方来叙写历史,却因为偏见,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战场几乎无所涉及,甚至恶意歪曲和攻讦,显然不足以反映  相似文献   

18.
创作方法的问题,虽然在各种文学史、艺术史、美学史或有关的文章中都有谈到,但还没有一本专门的书系统地论述过,更少人对它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黄伟宗著的《创作方法史》(山花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九月出版)的出版,是一项开拓性的工程,对进一步开展创作方法的研究和进行创作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创作方法史》的作者,在论述创作方法发展的历史时,首先提出了自己大胆的见解,它对一条公式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9.
全面说来,历史是一部人民做了什么的记录,而不是一部人民没有做什么的记录:就这个范围来说,历史就必然是一部成功的故事。记述过去的历史学家只有在追求对未来的理解时才能做到探求客观性。——卡尔:《历史是什么》毋庸讳言,对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日战争的研究,国内出版的著作要么只描述中国的抗战,要么将重点放在日本侵华的方面,给人留下支离的记忆和残缺的教益。而某些海外学者(如台湾吴相湘著《第二次中日战争史》)虽注意到从中日双方来叙写历史,却因为偏见,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战场几乎无所涉及,甚至恶意歪曲和攻讦,显然不足以反映  相似文献   

20.
最近,袁继成、李进修、吴德华主编的《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作者多年在教学和研究基础上写成的专著,是在民国史园地里开拓新领域取得的新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它所建立的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在其后的30余年中,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其内容与实质都几经演变。研究民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探讨其演变的规律性,总结其利弊得失,对于深入研究民国史和中国现代史,对于认识中国的国情,对于了解台湾过去和现行的政治制度,对于总结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