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幸福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费尔巴哈曾说过:“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从古至今,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追求幸福,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始终是千差万别的。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活处境出发,通过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通过对宗教、异化及资产阶级片面人性的批判,通过对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阐释中创立了马克思实践幸福观,从而使“片面的人”发展到“完整的人”,“异化的幸福”发展到“真实的幸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实践—价值解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价值学说属于现代人文主义哲学传统 ,但马克思是通过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分析来完成他的价值哲学建构的 ,因此实践是马克思价值哲学的重要概念 ,应努力从实践哲学的视角 ,去探讨马克思价值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内容。马克思以“实践”与“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的同一性及其差别 ,揭示人的终极价值的形成及其实现过程 ,并通过实践的文化功能 ,建立了考察价值哲学的整体性方法。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价值哲学最有特色的部分。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对人的价值形成的作用 :异化创造了人的个体存在形式和人的文化形式 ;异化不仅是人的一种价值存在方式 ,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中介 ,并且是实现人的终极价值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刘凯 《兰州学刊》2010,(5):178-180
美的规律的研究历来是马克思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尝试以马克思实践观念为切入点。从存在论的视角重新解读美的规律,探察马克思美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存在论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思考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为当代中国美学建设提供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4.
马岳 《理论界》2005,42(12):28-29
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生产"两个尺度"的理论."两个尺度",即"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对"两个尺度"的内涵和作用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生态危机的根源、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及解决危机的出路等方面论证了科学和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按照“人的尺度”和“对象的尺度”活动 ,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真理既是认识的范畴 ,又是实践的范畴 ,真理的探索必然也要贯彻这两个尺度。真理既具有客观性 ,又具有能动性 ,客观性和能动性是真理的两重特性 ,它们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 ,不可分割。突破传统真理观的局限 ,对世纪之交人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实践对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传统的超越为历史参照,以马克思的整体学说为宏观背景,并以对"异化劳动"的个案分析为微观透析点,论证了马克思实践观内在地包含着存在论的维度,并指出这种存在论的内涵主要在于:实践是人的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生存在世方式;实践包含人类各种各样的活动形态,由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改革、伦理道德实践、精神实践等多层面、多维度的活动方式组成,可以视作广义上的人生实践;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交往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辑刊》2007,(2):51-53
马克思伦理思想日益纳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其蕴含的伦理精神对反省当前时代的生存状况极富启示意义。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实践维度体现为:在生存实践中寻求伦理的合理性根据,在分析生产实践即异化劳动中展现伦理的内在经济本性,在革命的实践活动中谋求伦理理想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消费思想涉及“消费一般”的理论,认为消费具有具体性与历史性.根据该思想,我国当前应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优化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引导可持续消费理念,努力构建消费和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然后才是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一切理论活动都是他参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特殊方式。因此,对马克思关于美的问题的思考就不能局限于传统美学的范围内来考察,而要在它与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之实现的理论框架内来给予疏解。  相似文献   

11.
连秀丽 《北方论丛》2004,42(5):53-56
价值论角度研究美学是对美学的一种丰富和深刻认识,审美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性一直是美学界关注的焦点,审美评价和审美价值的区分是判定审美价值客观性的起点,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否认审美价值创造主体的自主性,审美价值绝对性中有相对性,审美价值具有超功利性和精神功利性.  相似文献   

12.
论张艺谋电影的符号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方重要符号学理论的梳理和研究,可把电影符号归纳为浅息符号、征兆符号、替代符号、情绪符号、比喻符号、象征符号、语言符号七类。据此探寻张艺谋电影符号运用的规律,张艺谋电影明显具有形式性、独创性、连续性、多义性有机结合的符号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价值与审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价值活动是在物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建立起来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殊活动形式.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它是在人类的客观实践活动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审美活动就属于价值活动范畴,但它是一般价值活动中的特殊种类.审美价值与许多事物的物质功利价值相比,具有更明显的精神性,它是一种精神价值;尤其是它具有更强烈、更明显的情感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情感价值.与其他价值相比,审美价值更明显地表现为它是以人自身为最高目的、以人的全面而完整的发展为最高理想、以满足人本身的自由生命创造为最高尺度的价值.而且,与其他价值相比,审美价值的形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审美静观论     
"审美静观"是关于审美态度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审美的无功利性。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是最深刻、最系统地论述审美静观的美学家。叔本华、鲍桑葵、布洛、闵斯特堡等美学家都从不同的侧面发展了审美静观说。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也有许多审美静观的思想资料。如老子的"涤除玄鉴",《易传》中的"观物取象"说,宗炳的"澄怀味象",苏轼的"无厌空且静",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等,都展示了静观说中国美学中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中西的"审美静观"说有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程勇真 《中州学刊》2006,(5):289-291
女性审美研究,目前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问题的研究,更几乎是一个学术空白。中国美学史这种女性意识的淡薄,其实蕴藏着权力的性别密码。女性审美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女性研究与审美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女性学科和美学学科的建设更加完善;可以进一步确立女性审美在中国美学史中的地位,促进新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自我深化。研究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美学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因而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学的精神     
史可扬 《学术研究》2000,25(4):111-117
美学是在感性现实基础上解决人类生存的方式之一。而人类生存或存在的最基本方面,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理想作为人类生存的最高目标,是人的生存的终极意义所在,因而对这一境界的追求,就必然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但它又必须落实在人的现实存在的基础上。因此,解决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探求人类生活终极意义。这就是美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美·自由·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国荣 《河北学刊》2003,23(1):51-56
美既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又表现为价值的形态;审美过程也相应地既折射了存在的规定,又同时表征着人与存在的关系。在审美的方式把握存在的同时,人自身之“在”的自由表质也以不同方式得到了展示和确证;作为价值形态,美与真、善相互关联,后者同时从审美之维彰显了存在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其理论基点是矛盾学说的题中应有之义,理论升华是至高价值理想的形成,而理论归宿则是崭新社会形态的建立,这三方面之间具有逻辑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在中国当代美学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一方面意味着中国学者在以自觉理论建构意识和学派的集体突进方式,力图创建具有思想独立性的美学理论,另一方面,这场论争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化的美学理论主题探讨中,研究成果相对集中、从思维方式到理论视野都较典型地体现出当代美学研究特点的一道理论风景线。对于这一段中国美学的当代问题史,梳理其中的特点和规律,把握发展中的成就或不足,是置身同一理论语境的当代学人理应承担的义务。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当代文艺学美学前沿问题”的讨论课上,设置了专题…  相似文献   

20.
刘悦笛提出"生活美学"的新主张,有其两个方面的深刻理由:其一,当代社会艺术与生活日趋同一使"艺术否定生活论"、"艺术自律论"及其理论基础"主体性关学"难以为继;其二,更高的、全面的现代性要求重构审美精神从而来论证"生活美学"的必要性."生活美学"要得以确立,关键在于能否从本体论上论证生活与美之间的本质关系,并由此出发解释各种美学现象,刘悦笛以现象学的哲学视角为主,结合马克思、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杜威的思想做到了这一点.但遗憾的是,"生活美学"的作者却没有对"生活"做出更为具体和准确的界说,"生活美学"要确立自己与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就必须说清楚生活与实践、生命等范畴的关系,理顺"生活美学"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的关系.与此同时,"生活美学"试图在一种对生活的本质直观中超越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美学.然而,超越主体性美学是可能的,但否定主体性或将主体性与客体性等量齐观于一种混沌状态中,却无异于返回到前现代美学,乃至返回到一种前人类的自然状态.历史上那些号称取消了主客二分的哲学和美学,无不暗中承认主体性的这一地位.但无疑,"生活"的确可以被解释成为一个比实践、生活更广的因而可以把实践、生活扬弃于自身之内的范畴,从而"生活美学"不仅可以成立而且是极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