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古代政治理论的结晶,古典共和思想在中世纪意大利城市共和国里延续下来.在近代早期君主制的冲击下,古典共和思想分流为保守派和务实派.务实派将共和的理想与君主制结合起来,发明了"国家理由".国家理由思想作为古典共和思想畸变的产物,成为欧洲君主制国家论证君主绝对权力的武器.近代早期古典共和思想虽然被国家理由学说取代,但是,它的历史价值在于阻滞着近代早期的君主制滑向专制,而且,作为桥梁连接了古典与现代.  相似文献   

2.
本文承蒙史学博士、副教授刘秀生同志多方赐教,谨此说明并致谢忱。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王朝,建立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先后经历了16个皇帝,276年。沙皇俄国指的是15世纪后半期,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三世[(1462—1505)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自称“沙皇”〕兼并罗斯其他公国,所建立的统一的、独立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它灭亡于1917年,先后经历了24个君主(分属国里克与罗曼诺夫两个世系),450余年。明朝与沙皇俄国有着大致相同的国体和政体(都实行封建君主制,甚至是东方式的绝对君主专制),都处在大致相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上(封建制逐…  相似文献   

3.
对于郡县制度,自古以来的思想精英们就对其进行着或韪或否的争议.是之者占据着主流地位,称郡县制度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否则我们无法解释这种制度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否之者只居于末流,谓郡县制是适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设需要的必然产物,虽然符合中国人对“大一统”理想的追求,对我国历史的发展确实功不可没,但这种体制机制滋生的各种弊端特别是必然导致专制独裁的政治恶果,也是经2000多年历史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当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依旧站在官方传统史学家的立场无视郡县制度的种种弊端而继续为其高唱赞歌了,应从国家和民族健康发展的大局来重新认识郡县制及其附带而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佳 《求是学刊》2016,(5):155-162
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问题之一,主要指向君主与臣僚间的权力分配与运作状态,双方互动方式及其牵涉的道德伦理观念。洪武一朝是明代君臣关系的生成期,关于君主身份合法性、君臣权力关系格局,以及君臣相处之道的形成过程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国家政治与政治文化,且与元明易代、明初封建诸王、废相等重大事件密切关联。梳理洪武君臣关系形成过程中的话语形态与制度推演,可见该过程主要指向两个维度:君主身份合法性的文化确认和君主集权制度框架的构建。此外,洪武君臣关系作为一种王朝早期历史记忆,在此后二百余年间,被士人群体反复评说,构成以君臣在国家体制中权力与角色为中心的不断反思,甚至发生对皇权专制极端化倾向批判的思潮。  相似文献   

5.
(一)自从宣统皇帝被赶下台,“君主制”就成了“专制”与“独裁”的代名词,非但乏善可陈,简直成了人人见而啐之的落水狗。宣统之前的中国政治自然也就变成了一团漆黑。鲜有把君主制与民主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与探讨者。其实,在中国的君主制中,除专制与黑...  相似文献   

6.
君主专制制度是封建主义在政治上的集中表现,君主独裁是几千年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的根源之一,它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上许多进步的思想家,曾冒着坐牢、杀头、灭族的危险,对这种制度进行了揭露。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所著的《明夷待访录》是一部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光辉著作。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新的气息,市民运动的兴起,阶级斗争的内容更加深刻。农民大起义的风暴席卷全国,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北京,明王朝三百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激烈的阶级斗…  相似文献   

7.
概览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变迁,君王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也是认识的对象。思想家们曾就君王的起源、地位、职责以及君王与天地臣民的关系进行过冷静的求索和有机的综合。从总体上,这些理论大都寄托着思想家们对理想君主的崇敬和热切向往,内涵着他们对君主至高无上性和君主专制统治的拥护和赞同。在政治运行过程中,它直接促进了君主专制政治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巩固和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理论的逻辑行程必然要以现实社会的变化为最终依据。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高度发展和君主社会思危机的不断爆发,限制君权乃至对君主制度猛烈抨击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封建朝廷里还有民主风气?!”人们可能大吃一惊,但这毕竟是个事实。从理论上说,“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①,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反映着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定关系。同一切事物无不由矛盾着的双方所组成一样,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与自己的对立面──专制或独裁同时并存,但又从来都为统治阶级真正享用,有着鲜明的阶级属性。任何时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政权,总要给本阶级其他成员以管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权力。因此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不论皇帝如何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实行着严格的独裁和专制,但也不能不给予地主阶级的其他成员以参预国事管理的…  相似文献   

9.
卢梭及其人民主权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娟芝 《社科纵横》2006,21(2):106-107
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社会契约论》作为政治哲学代表作,深刻批判了封建法权观点,全面阐明了关于国家起源的社会契约学说和人民主权学说。他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主张,为资产阶级使用“以暴抗暴”的原则推翻封建专制树起了一面政治大旗。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局限性,卢梭人民主权思想虽有为“人民”争取权利的反封建专制主义的进步性,但这种民主对广大被剥削、受压迫的人民来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民主、一种空洞的许诺,所谓全体人民享有主权也只是一种幻想。  相似文献   

10.
君主制官僚系统有其特性与运作方式.在官僚系统内,君主欲使其权力合法化,就需要实现对整个官僚系统的强力控制与有效支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君主需要进行三个面向的圈子运作:一是瓦解原有的政治圈子,分割以自己为中心的政治圈子,并做到相互制衡,形成以君主为唯一中心的圈子结构;二是以圈层辐射的方式形成由亲信、 班底、 熟人圈子层层扩展与相互连接的自己人圈子,并逐步以自己人替换掉原有的政治圈子;三是通过多元的监督机制、 定时的职位调动以及争夺官员权力获取的合法性等方式,将圈间"桥"因上下级关系建立起来的庇护关系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史学界一向认为的只有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才是帝国的观点,有悖历史事实,过于片面,有待商榷。所谓的“帝国”是指国家的规模超出了原来的自然地理界限和民族界限。帝国的政体形式可以是君主专制,也可以是共和制。罗马帝国早在屋大维建立元首政治之前,即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布匿战争和东方战争胜利后,已经问世,只不过此时的罗马帝国仍旧沿用传统的共和制度,元老院集体统治,因此这时的帝国是罗马共和制帝国。罗马帝国的历史应由目前的元首制帝国———君主制帝国,修正为罗马共和制帝国———罗马元首制帝国———罗马君主制帝国  相似文献   

12.
西欧封建社会,从五世纪起延续了一千多年。当时西欧各国在君主专制与宗教势力相结合的基础上普遍建立了封建等级制度。 十四世纪起,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发展资本主义生方式,首先必然要在政治上和文化思想上砸碎封建专制主义的枷锁。不论是十四──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还是十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都坚决批判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特权。到十七—十八世纪,西欧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648年和1789年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宣告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胜利。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战斗的无神论者…  相似文献   

13.
专制与权术是封建统治的必然产物。我国封建主义的历史很长,专制与权术对社会人心的毒害十分深重。《韩非子的批判》是郭沫若同志《十批判书》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对韩非子的专制主义和权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今天读起来,仍然发人深省。但郭老的观点一向没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就这篇文章论及的几个主要问题加以辨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立场和“兴趣” 权术是专制统治者玩弄法柄的手段。君主要大权独揽,便不能不有一套权谋诡诈的手段来驾驭臣民,这就是韩非子言“术”的本旨。、韩非子特别推崇君主的权势,他说:“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  相似文献   

14.
先秦法家基于人的好利恶害的本性,提出人生的幸福就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和自我功利的实现。但幸福实现的途径不是个人利益的自由选择,而是要通过为国家的建功立业来实现。法家功利幸福观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专制政权,使社会归于一统。先秦法家提倡开公利而塞私门(《商君书.壹言》),鼓吹专制君主可操名利之柄(《商君书.算地》)进行牧民。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法家功利幸福观其最终维护的只是封建君主一个人之利与幸福,但只要我们恰当地进行扬弃,继承其幸福观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服务社会的人生态度等思想就能够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唐代政治开放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政治开放述论冯辉本文所论述的唐代政治开放,是指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历史条件下,唐代政治走出了皇帝孤家寡人政治的封闭圈,形成了君臣一体、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在国家机构、决策集团、法律、社会监督以及选官等方面出现了某些制约皇权的机制。一、多元权力机构的形...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政治现代化,概括地说,是指不同于封建专制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的资产阶级民主化,即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就资产阶级政治现代化实质而言,无论民主范围如何扩大,基本质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但是,资产阶级究竟选择何种对其最为有利的政治体制,却要受到其本国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资产阶级民主制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通过不同的道路和方式实现的,并且取决于各国不同的国情。国情包含众多的内容。至于决定资本主义政治现代化不同道路和特点的国情因素,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某国的历史传统,阶级力量的对比以及社会经济结构这三个方面。 一、…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是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帝王。他在建立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都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秦始皇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的“暴政”也很突出。如“焚书坑儒”就是一种灭绝文化的暴虐行为,在历代都毁之者多,誉之者少,但近年来却有一些文章对之进行了颂扬,这就值得我们重新加以探讨。秦始皇“焚书”是对文化的一场浩劫公元前二一三年,秦始皇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政权已相当稳定,个人的专制独裁已登峰造极,为了庆功颂德,他在咸阳宫举行了一次宴会。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和博士淳于越之间发生了一场辩论。周青臣歌颂了秦始皇的功绩,特别肯定了“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的郡县制。淳于越不同意周青臣的看法,他认为周青臣面谀的正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8,(1):143-152
开明专制是欧洲绝对君主制的变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政制形式。文章以弗里德里希二世统治时期的普鲁士为例,通过剖析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性格、态度及其治国术,考察普鲁士开明体制下君权与官僚制度、等级议会及司法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同时,考察开明专制时期普鲁士经济政策和国家建设的特点。文章认为,弗里德里希的开明统治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为目标,依靠制度规范、法制建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和谐",并由此影响了普鲁士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封建社会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它给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也遗留给我们一副沉重的封建精神枷锁。专制主义是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它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封建专制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个思想家头脑里固有的,而是随着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列宁曾经说过: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建立在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底统治上面;中国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的源泉,是他们之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束缚于土地;这种剥削的政治代表者是以皇帝为政体首脑的全体封建主和各个封建主。”列宁的这个论断,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两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封建制度最本质的特征,认清这个特征,才能真正了解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思想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王石天 《唐都学刊》2002,18(2):34-37
利用政治权力 ,谋取非法的经济利益 ,这是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主要表现。造成吏治腐败的原因有三 :一是管理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二是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合流 ;三是专制君主对腐败现象的放纵。各种政治制度均不能解决吏治腐败问题 ,最后只好将其交给道德伦理来解决了 ,而道德伦理是无法解决应由法律制度来解决的腐败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