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如何对纳粹屠犹进行历史阐释,存在争议。绝对主义认为存在某种普遍的真理和标准,相对主义则强调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标准,不存在普遍的判断标准和道德规则。多元主义的特征在于,既反对绝对主义的单一论解释,承认其它解释、标准的合理性;又反对极端的相对主义。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在纳粹屠犹问题上的立场转变表明,相对主义在价值评价层面存在边界。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有其进步性,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超越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普遍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相对主义在 2 0世纪盛行 ,从知识学的内在层面来看 ,它是文化普遍主义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社会学的外在层面来看 ,又与 2 0世纪特定的社会文化危机密切相关。文化相对主义有两个理论误区 :否定文化的共通性 ,反对历史的进步性。在文化认同和建构上 ,必须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普遍主义 ,坚持时代性进步和民族性光大相统一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有两种视角,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前者是绝对的,后者是相对的。两者可以分别对应认识论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从相对主义的立场看,绝对主义所宣称的客观规律不过是诸多阐释方案中的一种。相对主义不需要为自身辩护,只需要论证绝对主义的基本假设不成立即可。相对主义可以悬置本体论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质疑。即使存在一种绝对的唯一的规律(阐释方案),问题在于,它是如何被人类所认知的?这要求预设一种全知全能的认知主体。只要否定这种特殊认知主体的存在,承认每一个个人和人群,都只有相对的认知能力,则相对主义就是一种自然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舍勒的现象学价值论与形式主义伦理学的关系入手,分别从价值的存在方式、价值偏好以及价值的相对性批判和伦理变更的历史相对性等多重角度集中展示了其价值质性和级序的非相对主义性质,从中可以看出舍勒在这一问题上的客观主义和绝对主义立场,这是本文的第一个要点.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一立场的内在含义和深层基础,本文又分别讨论了舍勒关于人的本质的特定解释和他对人格概念的现象学规定,以及他的人格主义主张,并从中引出了价值的个体主义原则,这是本文的第二个要点.最后,结合相关理论,以对个体主义和伦理相对主义的评价结束全文.  相似文献   

5.
一般说来,我们总是看到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直接对立,但是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更根本的关系却是:相对主义分享绝对主义的形而上学预设——主客相分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因此,相对主义也是一种形而上学。二者之间的不同在于绝对主义是形而上学的积极发展,是形而上学的正统;而相对主义是形而上学的消极发展,是形而上学的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6.
对称性原则是布鲁尔提出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拉图尔从角色网络理论的角度对布鲁尔对称性原则中的相对主义的思想弊端进行了清算,但其本人也堕入多元主义、机会主义的思想迷途。分析得出,我们接受对称性原则在消解绝对主义等传统哲学观念方面的思想功能,也应警惕其相对主义的思想弊端;我们在反对相对主义的思想弊端的同时,也应警惕多元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思想陷阱。  相似文献   

7.
论连带责任制度从绝对主义向相对主义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连带责任和连带责任制度的涵义、主要内容及其价值目标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传统的绝对主义的连带责任制度存在着其自身无法解决的多元价值目标的激烈冲突。由于这种冲突只有在相对主义的连带责任制度中才能够得到解决 ,故我国的连带责任制度的立法模式应该实现从绝对主义向相对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西方亚洲学者有两种如何看待非西方文化的立场:文化普遍主义及文化相对主义。这个问题很复杂,包括哲学、心理学、文化、历史及意识形态诸因素。这亦是最近几年以来,西方学术界很热门的题目。作者在(台北)《中国论坛》1992年第32卷第4期上发表文章介绍,文化普遍主义认为世界上存在一种可以用来判断任何文化的普遍价值。比较极端的立场是只有自己文化价值具有普遍性,这种态度近似于“文化沙文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种文化有自身价值,普遍的或超文化的价值是不存在的,文章指出,单纯的文化相对主义或普遍主义无济于事,仅强调那种完全从西方立场出发的所谓客观的西方社会科学方法,是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西方学者必须努力进入中国的文化,然后以另一文化角度来分析。  相似文献   

9.
费耶阿本德所讨论的相对主义已经与传统的相对主义有很大的不同,他对相对主义的诠释在本质上是与他的不可通约的观点一致的。费耶阿本德的相对主义和不可通约超越了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绝对对立,同时也是后现代思想的源泉。费耶阿本德的思想也是倡导一种文化多元论,对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规则遵从悖论是哲学中的重要问题。科学知识社会学爱丁堡学派的代表人物布鲁尔对维特根斯坦进行社会学的解读,从而给规则遵从悖论以一种有限论的解决。有限论的解决具有如下特点:外在主义的解读,集体主义的立场,相对主义的取向,而这与爱丁堡学派的理论旨趣与理论演变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从相对主义立场出发,对科学知识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社会学分析,从而消解了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的传统见解。SSK有比较严密的逻辑分析和大量的案例支持,但是因此就彻底放弃知识的客观性是不恰当的,科学哲学的发展将进一步说明知识客观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建构论的科学哲学包含了多种理论思潮,以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为最主要代表。SSK 通过反叛默顿的 STS 传统,坚持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基本观点,并意图对科学知识进行内部的社会学研究。但布鲁尔的本体论的实在论和认识论的建构论陷入了无法保证科学有效性的相对主义困境。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意图以理论的反实在论和实践的实在论予以解决。科学的有效性依靠实践来保证,从表征到实践的思路转变是实在论视野下 SSK 走向后 SSK 时代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13.
反思科学知识权力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知识权力学说体现在两方面:科学理性的权力学说与学术权力之争。这些批判实质上反映出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的危机,但混淆了科学的客观真理与科学被滥用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科学知识权力学说来源于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构主义视野中的科学知识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科学知识以其普遍性、客观性、价值中立性为标榜,几乎成为所有知识的范本。科学知识社会学以科学知识为其研究对象,以社会建构论和相对主义为纲领对传统的科学知识观进行了深刻解构,非中心性、相对性、境域性成为审视科学知识的一个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15.
波兰尼的默会认识理论具有深刻的辩证法内涵。这种理论主张:知识的生成既有个人维度,又有自然维度,是个人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强调知识的发展、传承过程中默会认识与言传知识的共同扩张,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的相互转化,体现了知识的社会维度。SSK吸收了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中许多重要思想,但由于它片面发展了知识的社会维度,导致了它倒向相对主义。分析比较两种理论,反思SSK的理论现状,可以看出,波兰尼默会认识理论需要被重新估量和认识,特别是其辩证法内涵对SSK的今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确实性》中的某些段落似乎透露出某种相对主义倾向,这与维特根斯坦一贯的反相对主义格调不太协调。对于维特根斯坦对相对主义到底持什么态度,构成了他的“相对主义之谜”。基于对摩尔命题的轴心地位、信念系统的确实性、行为方式等理论在维特根斯坦哲学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相对主义之谜”的谜底逐渐露出水面。  相似文献   

17.
在SSK对科学展开社会学研究中,他们选择了自然主义作为其方法论基础。这种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出于其研究目标及其研究纲领的考虑。而自然主义本身的方法论特征与SSK主张的统一又反过来促使SSK走向自然主义,SSK自然主义的特征就是采用科学探索的方法研究科学。  相似文献   

18.
SSK视野中的技术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对科学知识社会学做了简要的评析,认为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和经验论的自然主义的方法论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两个基本特征,基于这两个特征,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工作应遵循“先解构,后建构”的思路进行。这种思路对于目前很难深入的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次,在分析当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入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技术创新的社会形成”的概念,并且从作为社会交往活动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多元化、技术创新与社会的整合关系三个方面,对“技术创新的社会形成”的内容作了简单的说明。最后,对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认知相对主义是一种为大家所熟知的古老的学说,但熟知不等于真知,对于认知相对主义的很多批评实质上源于误解.事实上,认知相对主义有多种版本,从内容上来看,认知相对主义分为本体论相对主义和认识论相对主义两大类,认识论相对主义又可细分为合理性相对主义、概念相对主义和真理相对主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本体论相对主义和认识论相对主义都有强弱程度的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