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母语负迁移"不仅影响着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影响着英语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在汉译英的翻译实践中,"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句子层面和思维层面上,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避免汉译英中的"母语负迁移"。  相似文献   

2.
首先介绍了自建语料库CONTEC(中国人以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料库)的构成,然后利用词汇密度、关键词等分析方法考察词汇特征,利用句法复杂性分析方法探究句法特征,从而检验小说与新闻文本中翻译语言的简化假设是否成立。量化研究结果显示:小说和新闻语类汉译英的词汇密度均高于英语母语,似乎不支持简化假设;而另一方面,汉译英的标准类符/形符比却明显低于英语母语,英语母语用词比汉译英更加丰富,支持简化假设。另外,在句法表层结构上,两种语类的汉译英译文的句子平均长度均高于英语母语,似乎不支持简化假设。而在反映从属性等深层次结构上,新闻语类的汉译英句子的各项复杂性指标却显著低于英语母语,显示出简化趋势,这看似自相矛盾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与语料的文体、体裁有关,也反映了翻译共性的细腻和复杂。  相似文献   

3.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规范英语,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交流中的必然产物.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国英语在翻译中具有客观性和重要性.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手段,中国英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中国英语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方式是在词汇层面,合理使用中国英语,大胆"存异",而在句法和语篇方面,中国英语不具显著性,翻译时要向主流英语靠近,积极"求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从文学角度英译《老子》和《庄子》,使道家典籍文学化,接受效果良好。他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译为当代英语,使中国文学当代化,展现中国文学魅力。他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和绘画理论提出“译可译,非常译”复译观和“传神达意”翻译标准,使典籍翻译理论古典化,丰富了中国传统译论研究。汪榕培典籍英译的“三化”实践有助于中国典籍英译水平的提高及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5.
本次论坛是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召开的,旨在推动国家对外交流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语言服务。许渊冲是我国中、英、法三语互译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的确立。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为全面和深入地研究许渊冲翻译理论、发掘翻译理论的中国学术资源、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提供学术平台以及对翻译中国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汉译英时在目的语读者接受的范围内尽最大限度体现中国文化,这种观念在译界已经达成共识,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却一直困扰译者。文章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分析汉译英中应传递的中国文化内容的重点,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从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出发,分别阐述其在汉译英文化传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选取湖南警务机构的公示语翻译为语料,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警务公示语汉译英现状进行了分析,对语言垃圾进行了清理,并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对警务公示语的翻译进行了探讨,旨在获得整合度较高的译文,建立清洁舒适的语言生态环境,为警务公示语的汉译英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警务公示语汉译英的水准真实直接地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和对外交流的水平。生态翻译学以其全新而独特的视角赋予了翻译活动译学理据。本文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分析了现行警务公示语的翻译,肯定了多种翻译方法在提高译文“整合适应度”方面的作用。研究生态翻译学理论,有助于促进翻译生态环境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汉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汉诗英译是中国古典文学对外传播方面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但直到目前,不论是汉诗英译理论还是实践,都存在诸多分歧和问题,制约了汉诗这一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造成"外译作品、内销为主"现象频生。在简要分析诗歌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方法论层面提出了意境再现、典故异化、音步等度以及格律化的汉诗英译四原则,可望对汉诗英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公示语汉译英是应用文翻译的重要部分,有其相应的翻译理论和原则。但在实际翻译中,由于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及公示语特征的重视不够,汉英公示语翻译尚存在诸多不足。为此,本文从应用文本翻译的原则出发,结合英汉语言、文化及文本差异,在充分重视公示语注重"信息传递目的"这一特征的基础上,以译例对比的方式,探讨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看英汉谚语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汉谚语是学习研究英汉语言与文化不可缺少的钥匙,但是英汉谚语的翻译却并非易事。关联翻译理论为动态灵活翻译英汉谚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为达到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英汉谚语的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等效翻译要求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由于成语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英汉成语互译要达到等效翻译的效果并非易事。文章结合直译与意译的分析,初步探讨了等效翻译在英汉成语互译中的运用,并指出在处理英汉成语中的不同喻体时应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交际翻译的角度为切入点,结合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和广告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三种有效的翻译法,即仿拟法、归化法和移情法,探讨了汉英广告翻译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商务英语翻译领域,商标翻译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文商标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不仅有不同汉字与英文单词之间的转换,还有不同文化认知之间的转换,而文化差异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认知中集中体现出来。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中文商标英译中的常见方法,以更好地明确中文商标英译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译汉练习出现的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学生翻译水平低主要是缺乏教师指导的翻译基本知识及方法.本文仅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式上的差异角度,强调英汉翻译教学应注重语际转换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楚辞》的四个国内译本为研究对象,在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输出重要性逐渐彰显的大环境下,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典籍英译的翻译方法,走出文本分析的局限,强调译本的整体传播效果。回顾了翻译学回归伦理探讨的历史,针对译本体例编排和异质转化两个方面,从翻译伦理角度评析近十年来《楚辞》的四个国内译本,突出翻译伦理在典籍英译中的指导作用以及“丰厚翻译”法对今后典籍英译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在英译汉过程中,应当恰当地运用反译法和正译法.根据语言习惯,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介词、短语和句子可进行反译,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连接词、短语和句子可进行正译;有时英语句子还需要反译与正译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不管对于语言学习,还是中西文化交流,英汉致辞翻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对英汉致辞语言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英汉致辞的翻译标准,并结合部分实例阐述了不同场合下的致辞所对应的翻译策略,认为把握英汉致辞的语言特点,根据不同的场合、 内容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才能达成好的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英汉语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认为翻译是文化形象的艺术再创造。英汉语言都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英汉互译中"异化"与"归化"作为翻译策略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两者各有所长。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某一种策略都有失偏颇。只有把这两种翻译策略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才能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及广大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20.
"音美"、"形美"、"意美"的英译是呼应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精神内涵的关键所在,传统古典诗词英译过于强调经验理论的照搬照抄,忽视了中西跨文化之间的差异,以致于英译效果难言满意。描写翻译理论为古典诗词英译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语境化注入,关注诗词本身所彰显的文化历史境况,为消解英译中文化的误读以及审美的缺位奠定基础,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本文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探讨基于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为我国英译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