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太史公在《史记》中之所以将老、庄、申、韩四子合传的深层原因即在于道家与法家在哲学思想上“皆原于道德之意”。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周季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两股流向:一股流向以庄子为代表,偏重于继承发展老子的形上之道,注重在精神世界中追求价值理想;另一股流向以稷下黄老为代表,偏重于继承发展老子的形下之道,积极用世,注重现实的政治和人生。庄子与申不害、韩非虽然“皆原于道德之意”,但在思想的渊源和继承方面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是直接源于老子,而申、韩则是承源于黄老道家。而申、韩就是通过“本于黄老”,亦即远绍老子,近承战国黄老之学,而形成其法家思想的  相似文献   

2.
黄老道家形成于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假托、推崇黄帝,以老子之学为核心思想,兼采杂揉阴阳、儒、墨、名、法诸家学说要旨,对早期道家消极“无为”主义进行改造和扬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提倡发挥人的主观  相似文献   

3.
黄老思想,又称黄老术、黄老学,是西汉前期统治者曾奉行过的一种统治思想。在汉代,人们对这种思想或称黄老,或称道家,并不加以区分。如司马迁说:“陈丞胡子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而陈平自己则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①。再如,《史记·礼书》称:“‘孝文好道家之学”,而《风俗通·正失》引证刘向的话说:“文帝本修黄老之言”。王充《论衡·自然篇》对黄老学也作了解释:“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无为。’油此说明,黄老学与道家学说实为一种思想。正如顾颌刚先生所言.黄老学之所以在老…  相似文献   

4.
黄老之学,黄即黄帝,老即老子,黄老合体,构成所谓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曾经给汉初带来了几十年的安宁、稳定,并引起了后世统治者的仰慕与效仿。但由于假托黄帝以立言的所谓黄帝之书久已失佚,只剩下五千言的《老子》,因而长期以来人们只知老学而不知黄学,给黄老学的研究造成了很大困难。一九七三年底,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黄老帛  相似文献   

5.
李金松 《学术研究》2003,(4):126-126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明本》篇推崇道家云 :“夫体道以匠物 ,宝德以长生者 ,黄、老是也。黄帝能治世致太平 ,而又升仙 ,则未可谓之后于尧舜也。老子既兼综礼教 ,而又久视 ,则未可谓之为减周孔也。故仲尼有‘窃比’之叹 ,未闻有疵瑕之辞 ,……”引文中的“仲尼有‘窃比’之叹”一语 ,乃误用典故 ,与他所应表达的意思有相当大的出入。孔子的“窃比”之叹一语 ,源出于《论语·述而》篇 ,与倡道德、致力长生的老子无干。案《论语·述而》篇首章云 :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汉代的包咸给此章作注云 :“老彭 ,殷贤大夫 ,好述…  相似文献   

6.
读史纠缪     
昔孔子之修春秋也所见異辞所闻異辞所传闻異辞其辞既異则其实事亦乖鸟从而定其是非也惟孔子大圣窃取其义而加以制作之精心此为端门受命之特权非后世诸儒所能妄擬故麟经万字彪煌千古游夏莫能赞一辞。然而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道乖炎汉去对未远何休已有背经任意反传违泪之叹甚矣传信之难也若夫诸史则三长未备百缪业生欲订其讹罄竹难纪然无关伦纪则亦不妨等诸郢书燕说听其存亡若事属诬圣则有不能不辩者予岂好辩予不得已蓋具崇圣卫道之苦心而实有莫扪朕舌者矣龙门所传古称良史檀弓所记。  相似文献   

7.
千草亭记     
人生不过百年而敝精神于虫鱼鸟迹文工墨妙之役。冀倖万世不可知之名。豈非天下之至愚哉。然且为之而不捨。非是而不乐。此非精神气烈之充溢结轖非有讬于物而不纡者乎。乃知无所讬而气和者至人也。讬于有益以平其气者君子也。讬于无益而有损者则诚愚惑之人耳。王右军晋代豪杰之士。谢安蔡谟温峤之伦。洪景卢称其操履识见。当世罕匹。而为书名所蓋。艺之为累大矣。吾谓右军不讬于书与当世功名之士相驰骋。所成就当不过谢安蔡谟温峤安能师表后学为书。家宗。令儿童走卒知名也哉。吾友陈君壬林。官大理有年。案无留牍。而非性所乐。官事馀闲。辄寓情于翰墨。耽吟咏而工章草。永师张(?)醉僧。皆若神契。兴之所至。挥翰如飞。  相似文献   

8.
道家·隐者·思想异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瑔《读子■言》中有《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一篇,迳谓:“上古三代之世,学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为史官,得以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而司其启闭,故《老子》一出,遂尽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道家之学遂普及于民间。……道家之徒既众,遂分途而趋,各得其师之一端,演而为九家之学,而九流之名以兴焉。”其言笼统夸张,多臆测;唯论到道家之学出于史官,后遂入民间,徒众而分趋,亦非全然无据。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卷首概述中国古代哲学时,虽较简略但  相似文献   

9.
汉初政治非“黄老刑名之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初年指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这段时期。一般认为,这段时期,西汉的统治思想为“黄老之治”,更完整的提法是“黄老刑名之治”。这个说法的始作涌者为司马迁。《史记·儒林传》说:“孝惠,目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造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班固《汉书·外戚传》也说:“景帝即位,尤好黄老,不任儒者,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书,尊其术。”从此以后,汉初政治的指导思想是“黄老刑名之术”几成定论。论者们还认为,…  相似文献   

10.
陈书良 《船山学刊》2005,(3):139-141
一、霓裳中序第一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日黄帝盐、苏含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  相似文献   

11.
一、长沙地区道、儒、佛的渊源1、长沙地区“道”的渊源原始道教的源头是楚地的巫文化。屈原《九哥》中的东皇太一是道教神仙谱中最为尊贵的神仙。湘君,即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楚地民间祀奉的湘水之神,她们也成为道教神仙谱的成员。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鶡冠子、老菜子、文子等,无一不出自楚国,他们对长沙地区的影响十分深远。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老子》帛书《道德经》,而且与今传世的各种版本恰好相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可称《德道经》。中国古代道家的黄帝之学与老子之学并称为“黄…  相似文献   

12.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上下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保存着璀灿斑烂的古代文化。丰富而深邃的道家思想,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道家”,指的是以老子思想为宗派的学术派别的总称。“道家”之名,最初见于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简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其创始人是春秋末年的老聃。今存《老子》,基本上保留了老聃的思想资料,但该书成于战国前期。《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它上承上古文化,下启百代后学;集古代先贤圣哲之精华,开中国学术思想之先河,对中国思  相似文献   

13.
<正> 从明代开始,有人怀疑《老子指归》不是西汉严君平(严遵)的著作,从而影响了后代学者对该书的重视,近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中,亦没有论及此书的。实际上,这部书出自严君平之手,是中国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现就其真伪问题考辨如下。一、古籍对《老子指归》的记载及其考辨《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载:严君平“依老子、严周之旨,著书十万余言”。《三国志·秦宓传》载:“严君平见《黄》、《老》,作《指归》”。晋常璩《华阳国志》载:严君平“著《指归》,为道书之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载:“《老子》严遵注二卷(字君平,蜀郡人,汉徵士;又作《老子指归》十四卷)”。《隋书·经籍志》载:“汉徵士严遵注《老子》二卷”。唐玄宗《道德经疏外传》载:“严君平《指归》十四卷,汉成帝时蜀  相似文献   

14.
阴符经天书也。黄帝战蚩尤于涿鹿。感天神而授此书。凡三百三十有三言。求真于洞天。问道于崆峒。得明经义。分为上中下三篇。帝后续一篇。百一十有四言。苞符露显。阐后世性命之大道也。圣圣心传。书甚隐秘。唐贞观中。褚遂良奉勅书一百二十部。题黄帝阴符经。后李筌讬为五家注。或谓经亦筌为之。筌注肤末。少言理灋。庸经之能作耶。隋志以前未见著录。故为后世所疑。然其书旨宏义奥。悉合三才之大道。出于古圣无疑。先秦之书不见于汉志者自伙。彼遗其蕴而迹是求者。几何其不泥也。宋以后注者数十家。传本互异。发挥各殊。不可殚述。辄以己意为之解义而叙之。  相似文献   

15.
诸子之书,文词奥衍,且多古文假借字,注家不能尽通,而儒者又屏置弗道,传写苟且,莫或订正,颠倒错乱,读者难之。《老子》一书,更是多本舛异,字多殊谊,几多聚讼,迄今仍无定谳。文章仅就《老子》第三十四章"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和五十一章"养之覆之"中的"养"字进行考释。全书"养"字仅两见,我们认为均应取其"隐"义,不当作"抚养""护养"解也。"衣养"二字是同义连文。"养""覆"也是同义。  相似文献   

16.
从韩非子看道法合流及其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司马谈认为先秦诸子学说"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皆"务为治者也",这既是从汉初当下的多元兼综的政治文化视角回溯诸子思潮,也道出了战国诸学派殊分合流、归本政治的实情,其中韩非所代表的道法家思想理路堪称典型。韩非有意识地援老入法,对老子之"道"作了利于君主专制的形而下改造,并对老子的人性自然命题作了曲解与引申,从人的趋利避害本性论证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韩非所代表的道法合流学说不仅成为秦统一前后的时需应急之策,也为其后二千年的君道同体、君高于道的主流政治文化开启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7.
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平生事迹,司马迁《史记·老子传》所记很简略,有错误,又有传疑的说法。参考他书也只能描写一个轮廓。老子姓老名聃,(《墨子》《礼记》《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均称他为老聃或老子,《吕氏春秋》又称他为老耽:耽与聃古通用。可证他姓老名聃。)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见《老子传》)生于春秋末期,曾任东周王朝的图书馆员,掌管图书,孔丘  相似文献   

18.
由丁原明教授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黄老学论纲》一书,对黄老学的界定和学脉等进行了新的探索。一、黄老学的理论建构对黄老学的界定,过去都把它称为托黄帝、宗老子的一派道家。该书根据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认为黄老学的特点有三:“即一是‘道’论(‘气化’论或规律论),二是‘虚无为本、因循为用’的‘无为’论,三是在对待百家之学上‘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其实质是以“道”为核心,而关于道与治国、治身怎样协调一致的学说。该书指出,“判断某人某著作是否属于黄老学,或在某人某著作中是否有黄老思想”,…  相似文献   

19.
陈抟(?—989年)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人。《宋史》有传。陈抟是五代宋初著名的道教学者,对宋代内丹道及宋儒象数学、理学,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拟就陈抟的《易》《老》之学的思想渊源及《无极图》图式源流两个问题,略陈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陈抟的《易》《老》之学及其渊源 陈抟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兼融《易》学和《老》学。从《周易》卦象及《老子》书中引发出一套宇宙人物生成论,又以《周易参同契》的还丹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  相似文献   

20.
张茂泽 《人文杂志》2006,(4):104-109
先秦"名"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以孔子、老子、邓析,惠施、公孙龙、尹文和《墨经》,荀子和韩非为其代表,"正名"是先秦"名"学各个发展阶段的中心线索.就"名"论而言,先秦"名"学有"名之必可言"(孔子)、"无言"(老子)和"名"抽象而与现实世界无关(邓析)三派;对名与实的关系的看法,则有名实无关(以邓析、惠施、公孙龙为代表)、名实有关(包括孔子以"名"正实;墨子及《墨经》以实正名;《尹文子》名实互正)这两大派;就"辞"论而言,也有"辞达"(孔子)、"不言"(老子)、正面"辞"论(《墨经》)三派;就"辩"论而言,则有"不得已"派(孟子)、"不辩"或"大辩"派(庄子)、"察辩"派(《墨经》)三派.先秦"名"学派别众多,即使在纯粹"名"学内部,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体系,制约了它们对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