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武鸣罗波壮语■d■■i~1被动句的形成及其句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母语材料,从语义、句法功能对武鸣罗波壮语■d■■i1被动句的形成重新考察,发现罗波壮语中的■d■■i1(好)经及物化后得出一个特殊的"形+名"核心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类推扩展、重新分析而形成一种边缘化的被动句。与壮语其他被动标记完全不同,"好■d■■i1"后不能直接加动词。这说明■d■■i1(好)尽管进入了被动结构,起到引进施事者之功能,但本质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被动标记。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介词“论”来源于先秦动词“论”.动词“论”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两汉时期“论”所在的连动结构主次动词分化明显,唐代“论”由动词引申出介词用法,宋代以后“论”的介词用法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论”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连动结构的句法环境加之连动结构中连词使用频率的递减趋势为动词“论”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论”由表示“议论、评论”的实词义到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间经历了“衡量、评定”义的语义演变阶段.频率中“临界频率”的增加也是推动“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论”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论”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3.
永定客家方言的"去"和"起"语音相同,语义功能繁多.通过分析作为补语标记"去"的用法,并与周边其他方言比较,考察" 去" 、"起"在方言中的使用情形,探讨了"去"的本字和来源问题--永定客家方言作补语标记的khi52应写作"去",来源于动词"去"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4.
认知英语非限定动词的基本型、发展型和变异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非限定动词没有时态限定的语法标记,但动词的时间性仍完整无缺.英语非限定动词的语法标记反映出与之相关的归约化的时段概念.英语非限定动词的发展型和变异型既是有标记的语法现象,同时也是语用现象.文中研究英语非限定动词能体现时间概念的语法标记,旨在说明:英语非限定动词语法标记是含有述谓时间关系对其进行的语义语用镜像映射的语言认知效应.  相似文献   

5.
跨语言中大量存在的作格现象,应该具有统一的心理表征。通过对致使交替事件的语义成分分析发现,就致事而言,其“可移性”在时体标记词的互动下,与动词的可交替性呈正相关。就共有客体而言,可交替性与动词结果义的语义指向以及内外论元生命度的级差有关。就动词语义而言,状态变化是致使交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致使性可进一步分为“发端致使”和“延伸致使”,只有“发端致使”才具有参与交替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英汉典型致使移动构式认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构式语法角度出发,英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NP1+VP+NP2+PP"和汉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NP1+把+NP2+V+PP"在句法、语义、语音、能产性、论元实例化模式及句法语义联接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句法上,前者是"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而后者是"主语+把+宾语+谓语+宾语补足语";语义上,前者表达"致使者发出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致使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之义,而后者表达"致使者针对被使者发出致使力,致使被使者移向/移到某地"之义;语音上,前者动词不受音节数量限制,而后者动词大都是单音节动词,某些双音节及三音节动词不适用于它;能产性上,前者比后者能产性高;论元实例化模式上,前者属于直接实例化模式,而后者属于共同实例化模式;句法语义联接上,两者句法元素和语义论元的联接方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
英语作格动词是词汇语义范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有特殊的语义表征。就词汇语义性质来说,作格动词属于强动作性使役动词,具有动作自发性、不需要外力作用、不允许增加被动语法的标记。然而人们往往错误地将其用于被动语态,这是混淆作格动词与被动词的语义特征的表现,根据词汇语义的结构理论,作格动词不准被动化主要与其语义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生成语法文献认为动词的词汇-语义信息明确了论元的数量及论元结构。但是动词可以出现在若干个次范畴化 框架中而保持其核心意思不变的论元结构交替现象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从致使交替、双及物交替以及处所交替等三种论 元结构交替现象出发探讨论元结构交替现象对论元允准研究所带来的影响。以往关于论元结构交替现象的基本处理方法是 通过语义来对动词进行分类,并试图弄清楚论元结构交替来源于何种语义类别。如果论元的句法实现真的只是动词词汇信息 完全的直接的反映,那么动词词汇信息就会限制论元以少数特定的句法形式表征出来。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此,在多大 程度上论元的句法实现来自词条中所包含的词汇-语义信息便是论元允准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里"多亏"有动词与副词两种用法,它最初是一个动词,后来部分动词开始虚化为副词。从语义类型来看,副词性的"多亏"属于原因标记,常常与结果标记"所以"等搭配使用,联结因果复句。"多亏"的语义韵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倾向于积极的语义韵。  相似文献   

10.
不及物动词存在句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及物动词存在句特定的结构形式(NP1+Vi+着+NP2)决定了在其语义结构中有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轻动词——[存在](EXIST),这个轻动词使动作动词在存在句中只能表示某种存在状态。动态的动作动词要进入静态的存在句,至少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其一,可以加"着"表示某种持续的状态;其二,从意义上看,往往跟人或事物常规的生存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量词在壮语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类。但在量名结构中,有些人却把量词看作名词的词头;壮语量词不能独立地表示某种具体的语义。有些同志又把量词看作量名结构里的中心语。关于壮语量词在组合中的作用,从五十年代以来壮语研究者一直在探索着、争论着。本文主要就是通过对壮语量词结构系统的整体分析以论证:(一)在壮语量名结构里,量词是词,不是词头,量词不是量名结构的中心语,名词才是量名结构的中心语并分拆了把量词作为词头、作为结构中心语的错误认识和分析方法;(二)壮语里,凡是量词和其它词的组合都是词组,不是词儿,在壮文里都应当分写,不应把它们作为词儿连写起来。在文字的处理上如果不科学地反映语言,就会招致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结构框架:NP1VNP2,文章从多系动词入手,即动词V前后的论元位置上各出现一个名词性成分NP,这两个NP所具有的语义角色就是动词的"系".多数情况下,NP1与NP2的语义角色并不相同,它们分别是动词V的不同的"系",考察以动词为核心NP1VNP2中处所成分的关系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动词是句法形式中的分句的核心.任何分句都是体现述谓结构的句法呈现单位,语义述谓框架自然亦是非限定性分句的灵魂.本文对非限定动词的分句结构及其特征进行认知研究,以期说明:非限定动词的分句结构这种句法现象,本质上是投射着语义框架映射的认知现象.非限定动词构式折射出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结构规律的认知效应.  相似文献   

14.
在“像X似的”这一结构中,变项“像”存在着动词“像1”、副词“像2”和介词“像3”三种变体,变项“似的”是个标记某种语义的结构助词;整个儿“像X似的”乃是助词结构,在句子中当分析为一个句法成分。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壮语中,“kwa33”在句子中除了做谓语外,还可以做趋向补语、介词、体标记和语气词。“kwa33”的这五种用法不是一开始就并存的,做谓语是“kwa33”的最初用法,其他四个用法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其语法化的路径可能是:动词→趋向补语→介词→体标记→语气词。  相似文献   

16.
动词的复杂性及其对言语加工的影响——失语症研究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是语言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成分。从失语症研究视角出发,动词的复杂性可以分解为形态复杂性、范畴复杂性、语义复杂性和句法复杂性。复杂性不同的各类动词对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加工产生重要影响,譬如,从英语失语者身上发现,英语动词的过去时态标记-ed经常省略,而动词的现在分词标记-ing和名词复数标记-s则经常保留;操荷兰语的命名性失语者对工具类动词的命名比非工具类动词好,而在布洛卡失语中则未出现这种情况。与失语症言语加工的相关理论(如:句法树截断假说;论元结构复杂性假说;语迹删除假说;单/双通道假设;映射缺陷假说)很多,但解释力各异。充分了解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可为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进一步深入研究动词加工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7.
投射动词词组复合体是表征逻辑-语义关系的方式之一,具有非现实化语义特征。遵循形式是意义体现的功能原则,文章从功能语法视角探讨了投射动词词组复合体结构的语义特征。首先,从配列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介绍了动词词组复合体;然后概述了投射动词词组复合体的相关句法和言语功能,分别阐释了它在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所体现的不同语义特征;最后简要说明投射动词复合体结构与使役结构的区别。文章旨在为投射语言意义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的学习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套用和回避是维吾尔族学生在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学习中经常采用的学习策略。文章针对这两种学习策略的具体表现之一——空缺动词述语或补语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说明不清楚汉语动结式中动词述语的省略条件,忽略了“致使”义在汉维两种语言中表达方式的差异;不了解动词述语的语义限制,词语的理解和搭配难以把握是学生采用两种学习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介词“据”来源于先秦动词“据”。“据”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西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据”可重新分析为介词,唐五代介词“据”发展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据”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据”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据”后宾语由具体到抽象的扩展是引发“据”发生语义变化的动因。“据”由表示“杖持”的实词义到表示“依据”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倚、靠”义和“依仗”义的语义演变阶段。“据”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据”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20.
介词有标记动词间接论元的作用,位于谓语中心语和宾语之间时,具有"附加成分的介词""标记论元的介词"和"论元—附加结构介词"三种不同的性质。带标记的宾语与不带标记的宾语所表示的语义类型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宾语连用情况与宾语的语义类型有关。带标记的宾语与有标记的名词性成分作状语无论从语义上还是从使用的标记成分上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