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与传承传播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有效路径。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赡的区域——浙江为例,提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平台要素包括海洋非遗资源的采集、数据库的建设以及展示;同时应发挥政府为主导、建立融资管理和加强传播宣传等策略,管理与运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平台。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和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邯郸作为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有成绩,也有不足。为了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邯郸应构建和完善多种传播路径:打造互联网视听复合传播途径、打造多种类型的大众媒体传播渠道和创建多形式的教育传播方式,扩大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逐渐成为保存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但传统的数字化保护存在数字化形式简单、数字化传播和传承研究较少、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等问题。为此,本文首先从信息空间理论的编码、抽象和扩散三个维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形态和特性进行分析;其次,探讨信息空间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难题,提出信息视角下的解决方法;最后,以土家族“撒叶儿嗬”舞蹈为例,开展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应用研究。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从不同维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进行规划指导,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4.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状,对数字图书馆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制,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网络化传播中的系列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基于鲜明的活态流变性,非物质文化在生成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他者的误读及制度因素等,其意义经历着不断的变更。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各种媒介的参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意义上成为大众文化,而商业开发和大众传媒对其进行的利用与形塑,使遗产的意义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原初的内涵,为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引发了社会多个维度的深刻变革,也带来了创新式发展的契机。作为一种新生态,从能量场结构而言,互联网+既有技术层面的强劲驱动力,又包含着显著的文化创造力。因此,互联网+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延伸,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创新以及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基于此,构建互联网+基础之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场景将是一条有效的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除了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拥有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工作,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抢救第一、传承发展;分类指导、科学保护;传承教育、强化传播等保护与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形成的非遗数字化成果有法律确权之必要。以促进文化繁荣为使命并以利益衡平作为基本理念的著作权法可以为非遗数字化成果提供分级分类保护的制度进路,将著作权和邻接权分别配置给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从而激励市场主体参与非遗的数字化。同时,著作权法应以非遗的传承传播为价值追求,在因应非遗和非遗数字化成果特殊性的基础上作出相应调整,以调和非遗传承传播的公益定位与非遗数字化成果私法确权之间的张力。一是创设“充分告知+实质同意”规则与惠益分享机制,妥当安排非遗权利人在非遗数字化成果创作和传播中的权义格局,保障非遗传承人等非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著作权法的权利限制制度,在确权保护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同时,弘扬非遗的文化价值,实现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具有可以创新非遗项目传承人制度、创新非遗文化传播途径和实现非遗资源的整合利用等价值;目前荆州非遗数字化保护面临传承危机、受众危机和保存危机等问题;荆州要通过建立并完善非遗资源库、构建非遗数字化博物馆、形成立体化数字传播渠道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但面临着知名度低、艺术水平下滑、缺少资金、没有市场、传承艰难等困境。当代社会流行艺术的冲击、保护意识薄弱、法律法规不健全,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变化,是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边缘化的原因。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培育策略,是一个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推近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应从五个方面来实施:加强传播和宣传体系的建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综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品;寻求法律保障与政策扶植。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终的目的是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来。如何将人民群众纳入到保护大军中来,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诉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提升本国的文化竞争力的一项有效途径就是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必须在原生态或传统生存土壤中才能获得成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和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网络集拥有影、音、像的新媒介于一身,全面立体地调动起人们的视知觉,达到了全方位的融合性的展示效果。虚拟空间、场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信息发出者与接受者可同时进行直接和实时的交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变得更高效。文章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空间及其存在的文字、图像、音响、影像形态、网络场域及其存在的各种形态的分类组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形态主要体现为人内、组织、人际、群体、大众五种传播形态,以及在媒介、社会、文化空间、场域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将多媒体数字技术应用于关中西部非遗的保护中,分析了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数字处理、数字展示与传播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并结合关中西部非遗的剪纸、泥塑和社火实例构建了数字化保护平台,探索数字多媒体技术视域下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创新模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发展数字经济和加快数字化发展,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推动国家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作出的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随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梳理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在非遗数字化传承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文献计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在本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宏观全局和基本理论研究,忽视传播路径和过程研究等。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应从基础理论、技术、管理和应用等四个层面,建立非遗数字化传承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增强数字技术在高质量文化供给上的支撑作用,夯实非遗数字化传承的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以持续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6.
SMCR作为一个系统分析媒体传播要素和过程的理论,包含了信源、信息、信道、信宿4个方面的内容,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提供了理论框架。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存在着传播主体分散、内容形式单一、传播效果差等问题。基于SMCR传播模型的改进策略是:在信源维度上,构建管控体系、改变传播理念、优化人才队伍;在信息维度上,丰富信息内容、挖掘信息内涵、制定信息标准、深化信息加工;在信道维度上,打造体验式传播、推进媒介融合、拓宽传播渠道;在信宿维度上,关注受众差异性、注重群体心理效应、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时代图书馆功能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描述,并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文章接着从图书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图书馆在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如何在信息化社会拓展数字图书馆的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均存在分歧,而合理界定其内涵和范围,对于中国将来制定相关立法具有积极意义。以国际公约和国家、地方有关规定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被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等具有社会进步性的活态文化遗产。其范围包括:(1)民间文学艺术;(2)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3)文化空间;(4)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力求进一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摘要]数字化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手段和新契机。然而,我国目前非遗的六分法、八分法、十分法、十三分法和十六分法都存在些许不足,如分类多为单线索式、一级分类不完善、二级分类较为缺乏等问题,因此重构符合国家非遗申报评审程序和数字化技术标准的分类势在必行。结合联合国及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在非遗分类方面的《条例》范式及《公约》范式,本文提出了多层次分类的基本设想及可行性路径,以期解决目前我国分类体系建设与数字化传承的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各种非遗保护和开发成为研究热点问题。在木雕非遗的保护和开发领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一柄双刃剑,既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带来了冲突和可能的不利影响。本文对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和开发领域的现状和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数字化时代下木雕非遗保护与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