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探讨文明起源和国家起源的关系入手,简要分析了文明起源与形成同国家起源与形成这几个概念的异同,着力于介绍我国学者对于国际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借鉴与看法,探讨了国家起源的动力因素、国家起源的基本途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关于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的研究情况,分析了中国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研究趋势、存在问题及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抗战时期苏联根据其国家利益所制定的对华政策及其影响,认为这一政策的运作既使苏联成功避免了两线作战,又确定了战后其在远东的有利地位。而对于中国,这一政策一方面由于苏联战时国家利益与中国抗战利益的趋同性使中国受益匪浅,另一方面又因为政策中表现出的极端的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同国民党消灭中共、武力统一中国的内战政策的某种一致性,使中国国家利益大受损害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精英自本世纪以来,其相对与国家农民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连续性的变化,这一变化透视了国家在向基层社会渗透中面临的挑战和矛盾,这与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4.
当前,西方国家的涉华话语多以“框定”的方式来设置中国国家形象在物质、观念与行为层面的具体议程,将中国国家形象转化为其社会中广泛流通的信息产品与公共知识。面对这种在西方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裹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不仅需要突破过往西方基于想象的非实践过程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展开的不实框定,还要在现时的实践过程中探寻中国国家形象的主体性,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为全球如何与中国交往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全新的认知框架与话语空间。此外,在更深层次上还需要建构一套完备的中国国际传播体系,并依据从观照本土实践问题中所得来的思想、知识与理论推动中国国家形象的全方位重构。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不仅关系其民主政治建设的走向,而且关系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稳固。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方针,开辟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新的形式,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来建设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以此建构起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为中国政治文明的健康发展指出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发展模式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经过新中国60年“沧桑历程”,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回顾中国发展模式的奠基、形成、发展与升华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把脉到这一发展的“内涵逻辑”,即从总体上、前提背景、发展理念、发展步骤与发展前景上展现了“中国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赢得了国内与国际的认可。基于此,建构国家软实力的思考应当汲取这一模式探索所带来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军事等国家硬实力的提升,有关国家形象等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问题也受到了中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重视。2011年1月1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隆重地推出,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现代精神的和平崛起的新中国形象。在这一历史关节点上,文学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集中体现,这一外交思想生成于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大国崛起的关键时期、中国外交战略亟待调整的时代背景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蕴含了立意深刻的国际秩序观、国际责任观、国家利益观的外交思想内涵。其中,国际秩序观表明了中国在现行国际秩序中的国家身份与角色定位;国际责任观明确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发展程度,并据此确定了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应综合考量的内容;国家利益观则凸显了国家主权安全这一利益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9.
当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纵向穿越全球化横向发展空间时 ,因全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必然引发中国社会基层公共管理权力的社会化 ,引起一般社会关系及权力结构的重组 ,引发中国传统民政工作管理模式与运行方式转型。这一客观的历史进程正促使国家力量对转型社会做出新的制度安排。这一必然的、已经发生的现象、趋势与进程 ,或许将最终形成自下而上的、国家与各平等社会主体之间依法自治的责、权、利有机统一的社会管理模式和社会良性运行体制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从事教育与科研事业四十年,我只是做了传承与创新这两方面的一种尝试。传承的是人类文化与文明,中华文化与文明;经济学金融学的哲学关怀、人文关爱;经济学金融学的人文价值观认同;经济学金融学的民族性特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高至上;思维的中国主体性和国际话语权把握。由此试图通过理论创新服务改革开放、造福国家人民、贯彻民族意志、维护国家利益,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学术界有关学术本土化问题存在着较大争执,争执的焦点在于:这是一个意识形态论题还是一个学术命题,中国学术究竟要不要本土化。我们坚持认为,中国学术的本土化转向,寓涵着意识形态和学术界的双重诉求;本土化,是中国学术面对大国崛起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学术话语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叙事。现有的国家叙事,完全不能反映中国崛起这一当今世界最重大的历史变动。在重新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叙事需要作出调整,而且这种调整必须以日渐增强的自主性为本位,这一要求,当然会促使意识形态推动学术往本土化方向发展。最近几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总体性目标,就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打造中国学派,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构筑新的与国家崛起大背景相适应的国家叙事。而学术的本土化,当然是构筑国家叙事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走向复兴,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不仅已经改写了中国近代以来“被动挨打”的国家处境,而且将会改写全球地缘政治的总体态势。中国的复兴,一方面经历了不短时间的曲折,在艰难扭转“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以后,才坚韧确定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心战略。不过一旦确立这一中心任务,中国经济总量的疾速增长,令人刮目相看。另一方面,中国的复兴在总体上是和平复兴,这是中国对现代世界史的一个贡献,这与现代世界史上复兴国家的基本情形有别。随着中国的复兴,中国的自我认知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与国际局势走向的重大问题。这需要中国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处置,也需要中国与国际社会健全互动。如此,不仅有利于中国的长治久安,也有利于中国发挥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共外交事业顺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与传统外交一道有效提升中国外交水平与效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外交形式促进了中国增强国内外舆论的把握能力、跨文化交流水平、国家形象塑造及国家权益维护等若干方面的进展,现已初具自身特色,发挥了不同于传统外交的特殊作用。今后须力促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及实践的不断推进,在政府角色、理论构建、人才培养及传播效果等若干方面加强工作。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与所有权——转轨时期政府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与所有权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 ,它们之间很难直接博弈 ,从而使双方调整策略 ,实现二者的一致。中国在处理国家与所有权冲突的过程中 ,采用了一种既完全不同于西方“市民阶级公共领域” ,又不完全是新兴产权主体与国家博弈的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在于通过政府行为的改变 ,调整国家与所有权的冲突 ,寻找二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对于中国这样的传统集权的国家而言 ,地方政府这一新的博弈主体 ,作为国家与所有权冲突的制衡力量 ,使得中国政府的行为逐步向理性化方向转变 ,带来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医药交流始于西汉 ,鼎盛于唐宋元 ,结束于清朝前期。着重对唐宋元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医药交流进行论述 ,并评价分析这一阶段医药交流的特点及对双方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及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不同的文化与价值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尖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基本格局与态势的冲突、文化霸权与文化主权的冲突。全球化借助网络技术与语言 ,加剧了文化冲突的复杂性 ,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呈全方位态势。这一冲突对中国文化来说 ,既是挑战 ,也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抓住这一机遇 ,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回顾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历程,并具体描述了平民教育、国民素质提高与民族国家建构各自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理解为一个与中国民族国家建构息息相关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反思这一过程的中国特色及其意义,评价它的价值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边疆的跨国族群将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中缅边境上跨国村落的田野调查,分析这一地区的跨国族群在认同各自所属国家的同时,又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往中建构起了一个可超越国家、族群、社会与意识形态的跨国共生社区,并试图对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动态景象。跨国族群在全球化时代的重叠认同、个体自觉与共同体建设构成了跨国共生社区的方法论基础,因此跨国共生社区也是"一带一路"构想下中国与世界互相开放的前沿与中心,尽管它只是"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处于国家联结区域的数个微观图景,但微观可以映射宏观的中国与世界,这对于理解如何在"后国家时代"去重构人类文明同样具有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天下太平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理想。它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与文明的源头之中,植根于礼仪文化传统之中,特别是其核心国家祭祀系统——国家宗教之中。本文撷取这一特征,与当代宗教和世界和平的主体相结合,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文明起源是中国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关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理论与模式呈现出多彩纷呈的局面,重视理论的探索成为这一时期文明起源研究的显著特点之一.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影响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的主要理论与模式做一回顾与述评,以期促进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