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湘、鄂、渝、黔四省交界的武陵大山土家族聚居区,流传着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打击曲牌音乐———打挤钹(又名打溜子)。用于婚嫁、节日等喜庆场合,喧染气氛,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摆手舞是流传和盛行于土家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看,土家族摆手舞在实现个体社会化和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因此,提高对摆手舞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将摆手舞融入到民族地区学校的活动课程中或者将摆手舞进行现代性创新,实现土家摆手舞的保护与对土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树立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积极因素,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认识与借鉴这些积极因素,对于土家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恰当地把握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将使土家族文化实现传承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作家彭承忠以中年的人生感悟,成熟的艺术创作力,运用现代传媒的表现手面——影视文学:视频画面,向人们展示了酉水流域土家族原汁原味的生存状况以及独特文化风情。他的代表作《打把剪刀送姐姐》从视觉、听觉的全方位营造出独特的土家族地域环境及生活环境,张扬土家文化外在美,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5.
“打喜”仪式是清江流域土家族诞生礼仪式的核心内容.这个特殊的人生礼仪因为清江流域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状貌而形成和发展.打花鼓子源于清江土家人的歌舞传统,土家人对生命的渴求在仪式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理清“打喜”仪式存续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对于土家族人生礼仪和文化系统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的发展过程看,其形式主要包括:口传身授教育、师徒传承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组织活动教育、记事与作品传承教育等.其中口传身授教育是传统的大众自觉教育形式;师徒传承教育是传统的职业性精英教育形式;学校教育是现代目的性普及性教育形式;社会组织活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目的性推广式教育形式;记事和作品教育是一种静态保护性传承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7.
“打挤钹”是土家族民间一种独特的打击乐合奏形式 ,也是流传在土家族聚居区的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打击曲牌音乐 ,是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之一。“打挤钹”从曲式、曲牌的音乐风格等方面 ,具有土家族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8.
干栏式建筑(吊脚楼)是土家族居住文化的主要部分.其文化特质表现为人们实实在在的生产生活需要;其传承动因来自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建造技术等多个方面。开发利用土家族居住文化既可保护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又可为振兴土家族经济寻到一条新径.  相似文献   

9.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除了具有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本文从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入手,对其进行分类,对所体现的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从发展民族经济、规范土家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保持民族特色、加强学校传承等方面为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林继富先生的《清江流域土家族始祖信仰现代表述研究》惜鉴民俗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材料考证、民族志和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梳理了以廪君叙事为代表的清江流域土家族始祖信仰的诞生和传承脉络,探讨了以始祖信仰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表述方式,分析了始祖信仰传统的现代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我国土家族始祖信仲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本力作。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少数民族,历史的涤荡和土家族先民世世代代的创造与传承,孕育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长阳作为土家先民巴人的发祥地,其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艺术、婚丧习俗、饮食文化等无不成为土家民族民间文化中最为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民歌记录了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故事和心路历程,是土家语和土家族音乐的高度融合,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及民间习俗传承。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巴入时代,就表现出土家族先祖对精神文化的强烈要求,土家族民歌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最佳途径,土家人用勤劳与智慧创作出形式多样的土家民歌,是最朴实和最富有感染力的民族瑰宝,土家族民歌有着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丰富的功能优势。  相似文献   

13.
在恒常的变迁过程中,土家族民居建筑在自身历史发展轨迹、变迁动力、变迁原因和功能方面都显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重要特征。面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大趋势,土家族民居建筑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巨大压力,要从对现存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对传统建筑艺人的照顾和新艺人的培养、鼓励普通土家族民众参与保护以及立法等角度来加强全社会对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关注,从而更好保护这一土家族传统技术与文化。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在土家族地区的导入与发展同土家族历史观的质换具有同步意义。在当地史时期,土家族是吸入儒家文化的,未发生重构问题;在中国史时期,儒家文化的重构是在与土家族文化的二元组合中实现的;在世界史时期,也就是19世纪末以后,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土家文化与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土家族先进分子开始了对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形态的反思与重构。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服饰不仅在形成、发展、演变阶段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特征,而且在创新阶段亦应兵有这两个重要特征.当代既要对土家族传统服饰进行合理的传承,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科学的创新,形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土家族现代服饰.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土家族的文化传统与历史记忆,同时受审美性理念的规约,更加彰显土家族的审美精神与审美价值。就目前来看,对于后者之研究仍缺乏关注。因此,笔者尝试从自然与文化的审美性关联对此做学理性思考,认为土家族民众主体认知与自然环境体悟对象皆以生命为美体现审美关系;双重的生计方式必然遵循自然美的原则;土家族社会发展和汉族、苗族的文化交融,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文化生态形成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母语危机现象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坡脚乡为例,提出在现代社会土家族转用他民族语言是人们语言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但是,语言转用造成了土家族母语危机现象;同时,土家族母语危机对土家族传统文化、民众心态、文化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传统音乐是人类文化成就在土家族聚居区内存见的具体形态之一。参考王光祈等"乐系"理论,结合三峡区域文化特征,对土家族传统音乐乐系类别所属及其特点做了初步探悉,对于当下土家族聚居区内已经消亡和行将消失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发掘、抢救、流播、传承工程,具有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湖北利川鱼木寨及其周边地区有大量的墓葬石刻遗存,在这些墓碑石刻建筑艺术中,一方面,反映出土家族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多元化特点。另一方面,它的形成既是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艺术沉淀融合的结果,又反映出土家族一种独特的原始崇拜体象;在今天,发掘和研究土家族的碑刻艺术,对于丰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对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民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民俗体育项目。近些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缺乏认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存在不足,一些原生态的民俗体育项目面临消失的危险。通过对薅草锣鼓的起源、传承、演变过程的考察,探究其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有利于我国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推动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