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底层作家们描写底层人群的生存境遇,反映底层民众的苦难与艰辛,对底层民众内心的困惑、焦虑,精神上的漂泊,文化上的边际性,身份认同的危机表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悲悯情怀与"为民担当"的责任意识,并最终上升为对底层的终极人文关怀,但同时精英分子们自身亦需要进行自省与反思.从历史范畴与文学继承性来看,"找工文学"与"底层叙事"二者之间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认同“底层叙事”的前提下,着重探讨了女性创作与“底层叙事”主体身份的同构性。认为,女性文学的历史并不缺少“底层叙事”,特别是新文学史上的三四十年代,女作家笔下的底层故事、底层妇女形象成为左翼文学的重要实绩,构成了一种文学传统,因此,在女性文学领域“底层叙事”久已有之,并非当下的新创构。其次,女性群体与“底层”同为弱势群体,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具有立场和身份的同一性,“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态形成了女性叙事与底层叙事的互文性特征。再次,女性天然的母性犹如圣母博爱众生,她们以母性的光芒烛照底层的时候,叙述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自然形成了一种互为依存的“母子关系”,同构性自此生成。  相似文献   

3.
现实主义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主潮",对新文学起着推进或制约的作用。本文在新世纪文学的背景与视野下进行文本分析,认为反腐小说表面的现实功利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内部的现实主义追求,主要体现在题材选择、情节设置与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而底层小说也因自身命名的争议以及知识分子如何表达底层、采取什么叙事态度表达底层等问题的提出,使得现实主义叙事的广度与深度受到削弱。只有分析与反思当下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困境,才能获得真正具有独立意识、真正写"现实"而非理想化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4.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动物叙事”这一特殊叙述方式与表达形式成功地介入到“底层文学”当中,无疑给“底层写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陈应松的努力与尝试就是一个很好的表征,他的《太平狗》很具有说服力,也提供了一个相对较为完备的写作范式。当然,还有诸多优秀的作家参与到该题材类型的创作当中,并呈现出了底层“动物叙事”所可能达到的向度。作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一个重要考查维度,“底层写作”中的“动物叙事”显示出了其特有的题材优势与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5.
废名乡土小说隐含的反现代性主题及其叙事策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趋势和潮流的影响下,现代中国出现了肯定现代性与反对现代性的两种文化思潮和文学叙事。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即属于后者。他的作品不写乡村及乡村所隐喻的传统中国的衰败、凋零和落后,而极写乡村礼俗社会从自然到人事的美善、和谐、淳朴与情趣,充满所谓“牧歌情调”,与20年代乡土写实小说构成明显不同。这所谓牧歌情调的乡土小说虽然没有直接抨击现代性,但实际上隐含并构成了一种反现代性文学主题和叙事,是反现代性文学主题和叙事的独特表达。  相似文献   

6.
城乡关系的文学书写,构成新世纪乡土小说转型的重要主题和鲜明特征。中原大地是“城乡中国”生成演变的一个代表性场域。无论中原乡土视野里的城市想象,还是城市视域里的中原乡村景观,抑或走向城乡和谐的乡土叙事,中原作家群的城乡叙事呈现了“城乡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原乡土的现代性变迁,并为这一沧桑巨变绘制了文学影像,保留了精神典藏。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有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三个层面.中国现代性存在着感性现代性不足、理性现代性片面和反思现代性薄弱的结构性缺陷.同时,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之间存在着冲突,致使现代性发展受阻.中国现代性具有未完成性,因此当前还要坚持启蒙主义,不能认同后殖民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8.
"底层文学"是中国新世纪文学中新出现的,也是最引人关注的文学现象,它代表着文艺发展的新方向。新世纪"底层文学"作品繁多,其中优秀作家层出不穷,例如陈应松、胡学文、罗伟章、贾平凹、迟子建、乔叶等。但是,透过理性的眼光也应该看到,由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影响广泛的市场经济、浮躁和猎奇的审美心理及快餐式的文学消费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底层文学"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过度消费苦难、理性思辨不足和文学意蕴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朴拙率真的乡村想象起步,到对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上下求索,再到警醒与反思乡土文学的叙事传统,刘醒龙的创作历程,颇能反映出一位优秀作家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追求。其作品从看景到写人,再到小说现代性品格的呈现,充分体现了一位乡土作家继承五四启蒙传统,不断超越自身,反拨现代乡土小说创作陈规的成长历程。刘醒龙对于乡土小说的发展流变所作出的特殊贡献,理应值得我们铭记。  相似文献   

10.
日本女作家山崎朋子《望乡:底层女性史序章》是战争创伤的另类叙事,它为背对祖国“望乡”的日本海外妓女魂鸣冤,把批判锋芒直指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通过阿崎婆等底层女性个人史,审视女性身体与国家权力及现代性,控诉侵略扩张。40年来,这一边缘叙事曾通过电影热播及译著的畅销,突破中日之间既有的政治纠葛及共有的男权意识形态,为中日文学关系增添了不可替代的一页。201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重读这部战争创伤的另类叙事,进行更深层的反思,无疑将推进更为贴近历史、深入人心的国际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乡土叙事的现代性转型——论贾平凹的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贾平凹的乡土叙事完成了现代性转型。首先是叙述对象的转变,从新文学传统对时代生活的关注,到立足现代文化哲学、生命哲学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终极文化关怀的追求。其次是作者与叙述者关系的改变和叙事艺术的嬗变。贾平凹乡土叙事的转型,勾勒了新时期乡土叙事变迁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2.
底层叙事与批评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层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文学意义上的底层叙事,其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无法成为一个有效的文学批评理论范畴.它的出现,只表明学院派批评试图改变学术自足与现实关怀彼此隔绝的窘境,但这种努力非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暴露了批评伦理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乡土小说与传奇的关系素来密切,新世纪以来更形成一种传奇叙事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它们较多运用巧合、偶然与神秘因素,或“超现实”的叙事方法,由此书写个人传奇、“怪力乱神”以及其他“陌生化”的传奇内容。新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传奇叙事倾向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缘于小说、乡土与传奇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与近年来的文学、文化环境以及乡土现实书写的困境有关。传奇叙事可以增强乡土小说的故事性,开拓乡土书写与现实主义的边界;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最主要就是过分追求传奇效果,导致故事情节失实与人物形象失真,同时,在情感与思想表达方面也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14.
在军旅题材小说创作中,辽宁作家曾剑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构思与审美追求。他的小说以东北边防地域作为文学的地理疆域,将军旅生活作为小说情节建构的背景,在繁复的日常生活中展示着小说底层人物的存在状态,揭示着普通士兵的内在复杂情感。曾剑小说在底层叙事的建构下,形成了独具诗意化、柔和之美的创作之风,同时又具有探究心灵的理性哲学之思。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文学的城乡突破了二元对立的文化空间的隔离。一是出现了农作物、动植物进城的文学性叙事;二是出现了田园城市的城乡文化、生态、自然的优化与整合叙事;三是陌生化文学性叙事策略的应用,凸显了文本阅读的趣味性、思想性与时代性;四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彰显了乡土文化经验的优先性与文化身份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由“两种现代性”理论推导而出的文学现代性等于非理性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百年中国文学对理性的呼唤与追求并不能表明它不具有现代性,相反,这是社会现代性发展阶段文学现代性的特殊表现方式。从呼唤、追求理性到反思、批判理性,正是文学现代性发展的渐进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是“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出现成为文坛热潮,首先,底层写作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变化紧密相关,其次,底层写作也是文学观念、实践自身发展的合理走向。文章着重分析底层写作出场的文学语境,追寻底层写作与新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以歌德为代表的近代德国文学巨匠,通过对德国宗教与哲学的批判吸收,以感性的形式对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进行了经典诠释。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都倡导理性的权威与自由,以对抗神性信仰自由,最后由费尔巴哈完成了宗教批判的历史任务,但又不同程度地对宗教上帝有所保留。德国古典哲学使人类在精神领域再次获得深刻的解放,是人类理性解放的“圣经”,孕育了伟大的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革命性变革。近代德国的自由叙事互相激荡,相互影响,仍是现代性自由叙事的主流,伟大的文学、哲学创作不能离开对社会政治历史的深沉观照,更不能离开对人类自由解放精神的追寻。  相似文献   

19.
苦难叙事是底层想像的一个基本特质,这既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公共关怀与社会责任,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底层"的误读,因为这种苦难叙事与现实中的底层生活形成一种"想像"与"经验"的背离。此种"背离"源于知识分子过于庞大的人道情怀、固执的城乡对立观及对社会新阶层的成见。  相似文献   

20.
文人成为明代中后期通俗文学创作的核心力量,改变了这一时期宗教通俗文学的传播路径和传播特点,突出表现在文学作品的三个方面:道德示范、心性修养与正常人欲。因其注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意图,从意图叙事学角度进行分析能够更深入地把握宗教通俗文学与社会思潮之间的互构性。三方面在作者意图、叙述者意图和主要人物意图上从全备到隐没,从作者意图支配式过渡到了最具艺术引力的人物意图叙事类,意图元也随之从简单到复杂,显示出从文学的政教功能到人本质的回归,彰显了极强的感性与理性的现代性。究其原因,与三教合流、共归儒教、明代王学及王学左派的兴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