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我国的法治体系尚未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需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推进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先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因此,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对立法先行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做了几点思考展望:一是以"以人为本"法律观引领法律体系的完善;二是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族行政法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行政法不仅是我国行政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民族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行政法虽然也具有行政法的一般特点,但在法律渊源、内容和立法上又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对其进行初步探讨,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关注民族行政法,努力完善我国民族行政法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在逻辑,是"统一"与"多样"的辩证关系。没有"统一"无所谓"多样",而没有"多样"也构不成"统一"。民族地区呈现"集这么多的‘区’于一身"的"家底",是中国的"家底",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家底"。所以,做好民族工作,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认同中华文化本身也包含了"统一"与"多样"的关系,中华文化同样是多元一体的文化。理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是"中国特色",二是"正确道路"。"中国特色"具有历史意义,它代表了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是"中国特色"。因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立法是国内立法工作的组成部分 ,关系到社会总问题的解决。新中国的民族立法经历了创立、挫折和发展三个阶段。现已初步形成一元两级的民族立法体制。今后需继续完善民族立法体系 ,做好地方立法中的民族立法工作、为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民族法律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话语即权利,在特定语境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话语体系都是一种价值表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为解决和研究民族问题树立了"治理"的价值准则。"治理"话语与我国现行民族理论政策上的"帮助"话语、"自治"话语和"民族关系"话语存有矛盾。贯彻"治理",使我国民族工作主题有了重要目标,使我国民族理论政策有了新内容,并拓宽了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执行方式。运用"治理",可以看到当前关于民族问题研究中的"族群""去政治化""第二代民族政策"等话语不符合治理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思想。  相似文献   

6.
科学立法是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而这必然要求强调立法的专业化与大众化。同时,因立法本身不仅牵涉规则的体系化,更涉及权利与利益分配,这势必促使我国立法重视立法的专业化与大众化及其机制的构建问题:既要通过立法人员等专业人士的统筹与系统化来协调各种利益群体的冲突与矛盾,合理分配权利和利益,从而实现专业化,又要积极引导公众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立法,平衡各种群体的权利与利益诉求,从而实现大众化,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增进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有关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苏联模式"还是"中国特色"的问题,成为观察、评判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焦点。"坚持与完善"、"放弃与取消"的争论,涉及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抉择、制度设计、理论依据和基本法律层面。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进行了阐释,专门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的论述,对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进行了回应。本文就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做一析述。  相似文献   

8.
党纪与国法是统一于宪法之下的制度规范,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相异性。党纪严于国法,国法高于党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意味着既要努力形成完备的国家法律规范体系又要努力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坚持依党纪治党,形成国法与党纪并存互促、相得益彰之格局,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政治保障,不容动摇。坚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在于:它符合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族情的结合;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不是"民族自治",也不是民族一体化;它拥有符合现代国家建构要求的政治优势,既充分保证国家主权统一,又符合现代社会正义与公正的价值理念。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需要从培育公民身份认同和中华民族国族认同、建立健全民族利益协调机制和积极推进协商民主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我国进入了"后立法时代"。"后立法时代"的地方立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许多新形势、新要求。在立法任务上,既需要更加注重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更加注重社会领域和其他领域立法的均衡发展,更加注重法规的修改完善、和谐统一。在立法质量上,需要彰显"以人为本",畅通民意表达,突出社会效用,力求单一精细,还需要在更深层次上健全立法机制,适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使立法制度不断臻于科学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生态全球化,与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性相适应.中国环境法制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表现为多方面的趋同,但并不意味着全球将适用完全同一的环境法律.全球法律重构是一个多样化统一的进程.中国环境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反对"法律殖民主义",又要反对"法律民粹主义",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走国际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法律将保护后代人的环境利益纳入立法范畴之中,以保障人类的永续生存和发展。代际公平原则明确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法律对后代人环境利益的保护。在具体法律制度上,欲实现对后代人环境利益的保护,既要完善当代人对地球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制度,又要赋予后代人环境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民族法学科是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时代的产物。民族法学是法学领域的重要学科,民族法制建设之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民族法学科的发展历程做简要回顾,概述其历史使命的一些动态。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成,覆盖民事、行政、刑事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已初具规模,为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持。然而,我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难题,表现在宏观上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的顶层设计不尽完善;中观上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的协调性较差;微观上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的操作性较弱。因此,必须以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为出发点,深化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体系理念,确立科学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模式,完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思想与时代》同人对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的建构处在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的近代国际体系情境中,其希望建构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是在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双重主导之下的,内含着国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两个层面,是"历史—文化共同体"与"法律—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族认同的建构以"中华民族(或中国民族)"概念为基础,主要通过对中华民族经历的历史事实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法律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来阐释国族同一性,建构"历史—文化共同体",以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抗战,追求民族自决。《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家认同的建构则对外争主权,对内讲民权,着重建构的是一种"法律—政治共同体",以期求得民族国家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文化创意在法律上的定性模糊不清,导致我国目前对民族文化创意的立法保护陷入困境,如何平衡既要鼓励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又要保护民族文化艺术专有权人或传承人的利益,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这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是一个难题。民族文化创意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财产,除了可以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进行保护外,还应建立特殊的无形财产权保护制度,力求实现法律保护的最大效益化。  相似文献   

17.
民族法是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保障,对民族法法律地位的合理定位将有助于民族法的发展。在我国传统法学中,民族法一直处于宪法的次部门法地位,但实际上民族法具有独特的调整方法和独特的价值追求,且目前民族法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民族法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使其能够而且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民族法虽巳形成了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结构体系,但民族法的建设远未完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民族法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应从加强经济性立法,教育性立法,以及树立其权威性、强制性入手完善民族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形态具有鲜明的"中间"特色与"弹性空间",运用传统比较政治理论是无法解释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是在与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结构的适应性互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这集中体现为利益结构变迁与宪法制度的进步、阶层结构嬗变与政党制度的完善、组织结构变化与基层民主制度的成长等。政治制度的适应性成长与社会结构变迁形成了一种互强的格局和态势。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与民族振兴的新时代.我国的法治建设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回顾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总结既往的经验,并可为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需要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上下有序、内外协调、动态均衡、公正与效率辩证统一、统筹兼顾与可持续发展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法律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上下有序原则是处理法律体系内部关系的基本原则.其确保法律体系的整体与部分、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上位阶的法与下位阶的法上下一致、相互统一.内外协调原则是关乎法律体系内部诸因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因素之间是否相互协调、功能一致的原则,是保证法治运作系统权威高效的关键.均衡原则是一切法律活动、特别是法律体系构建的最终协调机制和最高秩序依归.完整的法律系统是由静态的、表现为规范形式的法律体系和动态的、表现为法制产生、运行、实现过程的法律调整机制组合而成的一个大的系统结构.公正和效率的矛盾是社会历史领域所有价值目标体系的基本矛盾.公正与效率辩证统一原则不仅体现在政治原则、法律规定、道德要求、宗教训诫以及经济活动中,而且体现和渗透在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联系互动之中.统筹兼顾原则主要是指法律体系在结构—功能意义上的上下有序原则和内外协调原则,但在动态演进意义上看,则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