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以来,日本的亚洲政策经历了“脱亚入欧”、“脱亚入美”、“回归亚州”三个阶段,与此同时,日本的亚洲观表现为殖民主义亚洲观、依附主义亚洲观和新亚洲主义三种形态。日本亚洲观的历史嬗变与其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并与日本向何处去这一日本民族的根本问题密切相关。它具有矛盾的两面性,既促进了日本的社会发展,也给日本及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在日本举国提倡“回归亚洲”的今天,日本能否对近代以来的亚洲观进行解剖与反省,将对日本的未来发展与亚太合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脱亚入欧”思想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福泽谕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他全盘接受了近代西方的“文明史观”及“欧洲中心论”,形成了“文明=欧美”、“野蛮=亚洲”以及“脱儒=脱亚”的思维模式,为“脱亚入欧”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福泽谕吉于1885年发表的《脱亚论》不仅标志着“脱亚入欧”思想的正式出台,而且把这种思想推向了对外侵略的方向,在客观上对甲午战争的爆发发挥了舆论先导的作用。探讨和分析福泽谕吉形成“脱亚入欧”思想的认识根源、逻辑前提以及《脱亚论》发表的影响等问题,将有助于认识近代日本多次对亚洲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3.
"脱亚入欧"实质上是指近代亚洲落后国家走欧洲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融入欧洲发达国家发展序列.近代中国没能"脱亚入欧",原因主要在于变革指导思想落伍保守、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以及历史发展机遇一再错失.这与近代日本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4.
国家意识是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自身定位意识。日本近代的‘"脱亚入欧",是确定日本跻身欧美列强的国家意识。为实现此目标,日本采取批判以中华文化为主导的东亚文明,丑化中华民族的方式。这种文化批判,虽然助推了日本“脱亚入欧”的进程,同时也在日本的国家意识中,植入了近代列强侵略、扩张的基因。二战后,日本虽受和平宪法对政治、军事诸方面的约束,但其文化、精神层面的国家意识,没有得到彻底清理。此乃是战后日本时时有重温旧梦诉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日本由于国土狭小和资源匮乏,为实现民族扩张,大国追随战略一直是日本皇族与政府的首选国策。从明治维新的“脱亚入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脱亚入美”,在依附西方大国和被其扶植下,日本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在追随西方列强过程中,日本做了许多伤害亚洲人民利益和感情的事。但当日本经济可以和美国分庭抗礼时,美国便从扶植和支持转向责难和限制。面对自己复杂的历史,选择怎样的安全战略是现代日本经济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日本大众文学家司马辽太郎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 ,对日本近现代历史的演变作了深刻的剖析 ,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亚洲的落后缘于儒教的僵化 ,近代日本的成功正在于于“脱亚入欧”中摆脱了儒教教条的苑囿 ;但潜存于日本社会之中的专制倾向 ,致使日本又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侵略道路 ,不仅给其他国家带来了灾难 ,也造成了日本自身的毁灭。他的这种国家史观以其独创与新颖性而被时人誉为“司马史观”。  相似文献   

7.
东亚体系承接华夏体系,形成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同根异株.日本在近代“脱亚入欧”,在亚洲提前进入近代化,而后步西方后尘,在亚洲搞侵略扩张,二战失败,其右翼势力还不断抬头,妄想复活军国主义.今天,应继承东亚体系和平、友善的文化传统,搞合作共生共荣,建设东北亚“命运共同体”,为改善中日关系,各自相向而行,坚持互信友好.  相似文献   

8.
福泽谕吉是近代亚洲侵略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他为日本政府设计的"东洋政略"和"脱亚入欧"等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侵略扩张蓝图也对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影响极大.尤其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后,为了实现其"东洋战略",大肆制造侵略舆论,寻找战争借口,美化侵略战争,为战争摇旗呐喊,使其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相似文献   

9.
清政府以“华夷秩序”的封闭与斥异性为主导的外交思想造就其在对朝问题的处理上固守着传统思维,运用着僵化、保守的“以夷制夷”外交政策。而日本在德川幕府中后期“日本至上”的外张性指导下的外交思想,在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洗礼之后,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展开了血腥的对外扩张战略。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0.
宣扬“脱亚入欧”和“大亚细亚主义”的日本殖民者曾将其殖民扩张美化为“文明的义战”,宣称日本的统治将使台湾民众“从地狱来到乐园”,当前某些人也不断鼓吹日本带给台湾“现代化”的论调。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撕破这一谎言:法律苛严和贪赃枉法令台湾民众饱受欺凌;殖民经济导致台湾农民破产;“皇民化运动”则难以更改台湾人民固守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2003级博士生陈都伟在《自由主义的实质———评丸山真男的〈读“文明论之概略”〉》的来稿中指出:福泽谕吉和丸山真男分别是战前和战后的日本启蒙主义者,丸山以福泽的继承者自居。丸山将福泽视作自由主义者,这种解读在战后学术界是对福泽谕吉的权威诠释。实际上,福泽并不是自由主义者,而是民族主义者。所以,当丸山以自由主义立场去看福泽时,势必会发现其不符合自由主义理念的思想。亚洲观问题则集中凸现了二者之间的差异。“脱亚入欧”是福泽亚洲观的缩影,“胆小鬼”等蔑称,表达了福泽对中国赤裸裸的蔑视。这些词汇对…  相似文献   

12.
16世纪中叶至 19世纪中叶三百多年 ,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即日本逐步摆脱了封建制度 ,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完成了“脱亚入欧”的历史转折 ,使地处世界东方的日本跻身于“西方”国家行列。日本在完成社会转型过程中 ,基督教传教士在日本的一系列活动开启了日本文明转型的契机 ,也是东亚文明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 ,研究日本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最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小白博士著《信仰·利益·权力———基督教布教与日本的选择》(以下简称《选择》) ,比较系统全面地对这一…  相似文献   

13.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开启了教育兴国战略,意在通过实施教育改革来实现“富国强兵”。早期的日本教育在完成工业化、现代化和科技化进程中,对于推动日本经济、政治、社会和军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军国主义思想影响下,日本的教育制度逐渐成为服务于军国主义政治改革的一环。在“脱亚入欧”的口号下,日本效仿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发展道路,无可避免地沿着军国主义的方向前进。教育体系也受到了军国主义思想的渗透和塑造,日本的教育目标迅速转变为培养顺从国家意志、服从军国主义的国民。学校教育强调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崇拜天皇的观念,将军国主义思想灌输给学生。随着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日本近代教育制度也随之终结。  相似文献   

14.
日本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一个有影响的国家。作为曾经有过侵略历史和培亚洲人民带来灾难的国家,其未来的对外政策走向,直接关系到亚洲乃至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分析日本国内外诸多因素,“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成为日本未来对外政策的总体走向。  相似文献   

15.
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大陆政策”:是指做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日本德川幕府末期出现的“海外雄飞论”奠定了“大陆政策”的最初理论基础。而明治初期的“征韩论”成为“大陆政策”形成的指导思想。朝鲜地处中国、俄国和日本之间,是俄国南进太平洋和日本北进中国的必争之地。中国与朝鲜存在悠久的亲藩关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甚密。明治政府初期,作为国家主要领导人物,如木户孝允、伊藤博文、井上馨和山县有朋等维新人物,继承和发展了“海外雄飞论”并将其具体化为“征韩论”…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革.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几乎同时走上了探索现代化之路.日本通过维新改革成长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中国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中国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日本奉行"和魂洋才"、"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是导致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脱亚入欧"说到"脱欧入亚"论,是我们考察近现代日本社会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解读广松哲学的一条重要通路."脱欧入亚"论是广松哲学最直接的社会历史背景.广松涉的关系主义本体论,它的主题在于为他所谓的"建立以日中(关系)为轴心的‘东亚'新体制"提供哲学基础.本文拟从产生于近现代日本社会的"脱亚入欧"和"脱欧入亚"两种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着手,以期揭示广松哲学现实基础和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与亚洲“四小”(南朝鲜、台湾、新加坡、香港)是战后在亚太地区经济上先后迅速崛起的国家和地区。比较日本与“四小”,不难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诸如地理条件、战后所面临的某些国际政治和经济因素等。但比较两者战后的各自的发展道路,就会发现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由于两者在工业化进程中各自所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其经济发展战略是不尽相同的。一、经济基础及发展条件日本与亚洲“四小”比较,日本的工业发展是很早的,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但到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仍是以轻工业为主,…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东亚新秩序”或“大东亚新秩序”不过是日本用以掩盖其称霸亚洲的侵略实质的代名词。它是日本“大陆政策”既定侵略目标中的重要一环。日本在推进“大陆政策”过程中,不断得逞,在实现其第二推进期目标,即吞并“满蒙”后,侵略野心更加膨胀,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时,妄想称霸亚洲。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军国主义分子便提出建立“东亚新秩序”,即确立日本在亚洲的霸主地位的理论,并为此大造舆论。当军国主义势力足以控制日本政局时,此理论进而演变为日本的基本国策,并付诸实施,其手段则是先外交后军事,但两者均以失败告终。日本企图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相似文献   

20.
日本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一个有影响的国家。作为曾经有过侵略历史和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的国家,其未来的对外政策走向,直接关系到亚洲乃至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分析日本国内外诸多因素,“非正当化、非正义化、非和平化”成为日本未来对外政策的总体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