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创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的首要目标。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农业现代化既包括生产技术(生产条件、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又包括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一系列基本制度的现代化。而且这些制度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是实现...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的含义。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科学武装农业,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把落后的农业转变为赶上和超过当代世界水平的先进农业的一个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过程。因此不同地区必须从具体条件出发,根据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原有生产和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这一转变,使农产品生产能够充分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要,农民和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具有高度生产水平的美丽富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农业现代化既然是一个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过程,它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还应该包括经济结构和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参照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的实 相似文献
3.
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特殊的国情赋予了农业特殊的重要性,党和政府历来很重视"三农"问题,新世纪以来,连续6年发布了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并且各有侧重,共同组成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时代主旋律.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之中,需要发展高效率高效益以解决社会对农产品数量质量的需求并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而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以促进农村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因此,沿着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径来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可以形成良好的路径依赖并且恩泽子孙,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的落后在于农业变革的滞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于对农业和农民问题处理的胜利;同样,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根本上也取决于农业变革的成功和农民身分的转变。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切问题的核心。文章认为,现实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仍然是农业与农民问题,是与此相联系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问题。其实质,是农业工业化的具体途径和传统农民身分的转变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科学地构建和推行中国式的现代农场制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模式是在市场作用和政府扶持下,在农业承包制基础上,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实现科学化、信息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力化、产业化、生态化、社会协作化的过程.现代农业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模式是美国型+日本型+以色列型+法国型+中国各地实际之和.借鉴外国经验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模式由符合中国各地实际的东北、西南、西北、中部、沿海五个方位模式组成.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这一东方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新课题。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也留下了晚年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遗产。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现代化运动相结合,在70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 相似文献
7.
晚清新政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清末新政的展开及人们产业观念的更新 ,清中央和地方的农业产业行政机构开始日趋专门化 ;与此同时 ,民间以改良农业为己任的职业团体———农会广泛设立。两者共同努力 :提倡农学教育 ,发展知识农业 ;设立农事试验场 ,推广农业科技 ;奖励发明创造 ,倡导设立农垦公司。这在内外交困的时局下 ,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业落后的面貌 ,但也顺应了时代潮流 ,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起了前驱开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农业有了长足发展,粮食总产一再突破历史最高水平,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农村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从黑龙江省来看,目前农业生产形势仍然是严峻的,许多地方仍存在着掠夺式经营的短期行为,偏重于产量的高低,忽视生态环境和综合效益的好坏,人均占有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
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化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或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经验看,农业必然要从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化农业.农业作为基础生产部门必须要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物质条件现代化;二是劳动者智能化.其中劳动者智能化的过程就是农民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农民的实现途径主要通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农民进行现代化教育;通过对农民身份和职业的转换逐步"消灭"农民阶层. 相似文献
10.
人民母体在许多作品中象基因那样繁衍张承志在《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中声明:“母亲——人民,这是我们生命永恒的主题。”其实也是张承志作品永恒的主题。“人民”,在作家心中,“根本不是一种空洞的概念或说教,更不是一条将汲即干的浅河。它的背后闪烁着那么多生动的面孔和眼神,注释着那么丰满的感受和真实的人情。”(《老桥·后记》)张贤亮在谈自己创作时也这么说:“长期在底层生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种来自劳动人民的温情、同情和怜悯,以及劳动者粗犷的原始的内心美。”他是在自己坎坷的生活道路上具体感受到人民的爱与力量,而执着地去表现它的。当高加林在追求人生更高境界的搏斗中,尝遍酸甜苦辣,带着受伤的心灵回 相似文献
11.
12.
很难想到,这是一个村属企业。在宽敞、明亮的自控现代化温室中,扑面而来的是20万株紫色、黄色蝴蝶兰尽情绽放的热情。十几位工人和技术人员穿梭其中,或修枝剪叶,或装盆整形,有序认真的工作中还有一份自得的悠闲。 相似文献
13.
14.
土地流转: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流转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加速农民非农化进程,上呈城镇化,下启农业现代化,实现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进而促进"三化"的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应与推进土地流转相互协调,才能更好地调节农村劳动力供给与城市劳动力需求平衡。土地流转是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必须通过土地流转的桥梁作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对接,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二元经济形成机理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即有相同之处,如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工业化起步晚等等,也有其特殊成因,计划经济造成的城乡分隔。正是这种特殊性,导致中国二元经济有一种自我强化的超稳态特征,这种超稳态的二元格局,使得通过工业向农业反哺的方式来发展农业受到阻滞。然而,改革以来,中国的二元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异,虽然这种变异中包含了我们料所未及的新问题、新现象,但却给我们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些可取的思想。为此,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应结合中国国情,选择与众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国营农场加快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在向农业现代化的进军中起带头示范作用。劳动就业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重大问题。本文仅就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黑龙江垦区国营农场劳动就业问题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有关政策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 社会生产力包含人和物,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这两个基本的因素。在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不足,必然引起活劳动投放量过小,阻滞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增长;相反,如果生产力过剩,则又将出现待业人口或是引起劳动的浪费,降低经济效果,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般地说,在以手工劳动为主、进行简单协作的情况下,活劳动的需求量总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8,(1):21-25
在现代化发展目标的视野下,包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中国在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追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这一目标追求既是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又深化了中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解,它要引领中国实现以人为本、全民共享、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全面现代化并成为现代世界强国、负责任的世界大国,更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升华。它把中国的发展追求从经济为主的硬实力转向软硬兼具的综合实力、从数量发展转向质量发展、从经济为中心的发展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在中国梦发展目标的引领下,中共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以"质量、共享、公正"为核心的全新现代化发展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中的崭新实践,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农民工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继续前行。如果说中国现代化是由外生力量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启的,那么以农村现代化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则是内生于中国农村的求富动力与党和政府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图强的外生挑战相结合的最佳方式,而农民工的流动则是农民主动求富的直接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之下,分析农民工流动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和影响,既是经济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因此,农民工从产生之时就始终与农业现代化紧紧相连。当前,农民工的流动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信息和人力资本,推动了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研究局 《新华文摘》2022,(5):30-32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要科学分析、深化研究,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楚,科学提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要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制约关系和总体布局上来确定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战略;文化建设要立足于现有利益关系和现有文化心态;要选择好与经济、政治模式相适应的文化模式;要创造和探索出文化建设的各种行之有效的具体形式。从以上基本认识出发,提出从群体文化建设入手,来解决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目标和途径的思路。这个思路的依据是,现实社会的多种经济结构和多种利益关系奠定了群体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现实的复杂文化背景为群体文化建设提供了文化前提。群体文化建设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效应,它是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的文化模式的生长点;是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的思想文化观念的生长点;是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树立全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实现全社会利益共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