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资格的法理确认是公民教育的现实基础.公民资格的理想践行是公民教育的内在诉求.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公民资格概念内涵中存在的内外、权责、统分三种内在的张力,决定了一国公民教育的重心必然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在我国百余年的公民教育历史中,由于特定的历史与国情,近代以来中国的公民教育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传统、道德精英主义取向以及整体主义情结,体现出对外、责和统这一维度的格外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正确把握了公民理论内涵中的内外、权责、统分三个维度,并根据具体的时代背景进行明确的判断,才能对具体公民教育实践中的宏观战略、总体方针、具体途径进行较为清晰而系统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公民教育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两百多年的历史沿革中,美国公民教育始终面临着赋权与建构两种逻辑上的矛盾和张力。赋权逻辑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描绘了一种"公民身份法定"的外塑性教育图景。建构逻辑则通过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形成了一种融合知识、技能与品性于一体的公民身份。这两种逻辑在宏观教育战略和微观教育设计上存在巨大分野,同时又基于"为美国政治体制准备公民"的共识而呈现出和解与融通的态势。透过美国公民教育变革的历史逻辑,可以深刻把握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演化的内在机理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3.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的核心是相当宽泛的原告资格的确定, 其精髓在于鼓励普通公民对与自身无直接利益关联的环境违法行为提起诉讼,以监督环境执法和促进环境法律的实施;为限制公民或环保团体滥用诉权,美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诉讼的适用范围、可诉对象和禁止诉讼的事项。  相似文献   

4.
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表明,现代社会是由无数健全自律的现代公民组成。现代公民的培养需要现代公民教育,实施现代公民教育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草根媒体提供了人人皆可参与的媒体平台,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优势,通过网络、手机、微信、电影等媒介夹带“私货”,开展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遭遇西方意识形态的战略围堵。为避免出现主流价值观消解的危险,应加强对“草根媒体”的管理和引导,建构媒介话语权,优化传播渠道,扩展宣传平台,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草根媒体”承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责任,成为当前青年价值观教育和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6.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超越了政府间谈判和国际法的范畴,成为全球参与的公共运动。作为“人类共同关切事项”,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正促使全球公民社会发展壮大。当前,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政策推动与新时期公民教育战略相结合,鼓励和引导非政府组织作为载体,将激励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教育“公共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美国是现代公民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策源地,其公民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尊重公民个人的价值与追求,一切从“你”——一个具体的人开始。注重培养公民的“自律”和“规则”意识;引导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政府的关系;致力于培养公民“清醒的思考能力”;重视隐性课程与仪式教育对公民的影响。美国公民教育的成功,极大地加快了其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论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公民教育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民族精神以其独有的导向、凝聚、塑造、激励等多种功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公民教育以培养公民的民族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首要任务,以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贯穿始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融合中外文化之精华。实现民族优秀文化和外来先进文化的融合,才能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路不能仅局限于民族文化自身,而应从民族文化以外寻找配合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公民教育。在我国实现中西两大文明教育的融合,必将大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政治活力和文化生产力,这就是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由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因素,中国目前公民法律意识教育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教育内容上重义务轻权利;教育手段缺乏更注重实效的形式;教育理念上急功近利,未注重从更具有全局和长远意义上的根本素质提高。就公民治理社会的意义而言,法治教育应当更加注重民主法治观、权利责任观和公平正义观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公民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合格公民的教育。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分层次的,低层次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高层次目标是培养积极公民。要培养合格公民特别是积极公民,个人品德建设至关重要。要遵循个人品德形成的规律,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培育公民的道德品性。  相似文献   

11.
美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公民教育比较成熟,具有合理规范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独特,能有效实施服务学习等特点。借鉴美国公民教育的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有效性:通过传授公民知识、训练公民技能和培育公民意识来丰富公民教育的内容;从培养公民的主体性、政治参与性和道德性三个方面明确大学生公民教育目标;合理设置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课程,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12.
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界一直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学生“做人”。本文认为,简单地讲“做人”是不够的,关键是“做”什么样的人。在迈向民主化与法治化的今日中国,所谓“做人”,应该是做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合格的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3.
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国家已经趋于成熟,而在我国则相对滞后,这已经影响并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在高校引入"公民"、"公民意识"和"公民教育"概念,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与创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历史转型.当然,公民教育并非凭空产生,需要科学界定若干关系,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应具备的公民品质包括讲德性、守规则、有理性以及重参与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目前,由于我国公民教育起步较晚,大学校园缺乏公民教育的文化氛围,大学生的公民品质还有待于进一步塑造和培养。利用公民教育塑造大学生的公民品质,需要引导大学生追求优良的公民品质;需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重要载体,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需要在校园生活中开发利用更多的公民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规范和丰富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有效开展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5.
公民资格理论主张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目前,我国高校社会问责制度未能充分发展,除了法律与制度上的不健全、公民意识的缺失外,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在加强高校问责法律制度建设的同时,应在公民资格理论的指导下,培养和激发公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更好地完善我国的高校社会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6.
公民教育乃是当代教育的基本主题。为了澄清今日学校公民教育的内涵与目标,我们必须追本溯源。古希腊公民的德性完整地显现在自我灵魂的养成和城邦正义的实现过程中;中世纪的基督教对人的灵魂的救赎,就是为了把人从积极的政治生活中撤离出来;现代社会对个体自由的过分强调,使公共生活逐渐衰落,个体的权利诉求与社会法定的义务责任逐渐融入公民的品性之中。当前,学校公民教育应回到原点,重新培植公民教育的理念,以公共生活开启个体的公民教育,对个体实施在公共事务中践行自我德性的公民教育,使个体在学校生活中养成公民意识,把个体造就成明日公民;培养个体的公民实践品格,使个体在公共空间彰显公民的实践品格,积极地生活。  相似文献   

17.
香港公民教育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香港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80年代中英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之前,香港没有公民教育.百余年来,香港长期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成为一个"非政治化"的典型代表.港英政府透过立法禁止教师和校方进行政治活动,以课程和审核教科书来控制学校科目和课程教材,以及颁布官方通告和指引等手段,来严格控制教育体系.港英当局要求市民安身立命,埋头创造经济成绩,服从政府的管治制度.政府的<教育条例>禁止学校教学内容中包含任何有关政治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政府管理人才与企业精英,国家、民族等概念则被有意识地加以淡化,许多大学毕业生对中国历史、地理与现状了解甚少.按香港学者的说法: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以前,香港学校的公民教育可说是"无民族"、"无政治"的"疏离式的子民教育".生活在"子民式政治文化"下的香港人,实际上只具有"居民"类属而无"公民"身份.自然也没有公民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宪法和公民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在近代宪政运动中产生的;凡是成功的宪政国家,均有一套成熟的公民教育体系,宪法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核,公民教育是宪法教育的基本内容;要克服法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法科学生具备优秀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改变宪法教育的泛政治化,与公民教育紧密结合,多种途径加强法科学生的宪法意识和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9.
建设现代化的政治文明离不开较高的公民意识,即人的现代化。由于对公民意识不正确和不全面的理解,及现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对落后,造成我国公民意识的严重缺失。因此,必须推动传统的政治教育向着现代化的公民教育转化。而推进公民教育必须有完备的教育体系、公民教育教材、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和民主实践的教育途径作为保证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历史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农业社会表现为主客体的单向统御关系,工业社会则彰显效率至上的管理主义.世纪之交,经西方新公共行政三大运动的反思,政府与公民关系呈价值主客体双向互动态势.展望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主体间性"将成为重塑政府与公民价值双向互动关系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